2019年,文化和科技融合爆发年?
今日看点
2019年仅过去三分之二,相继出台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就给文化产业业界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如此密集的政策发布意味着什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又带来了什么?2019年会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爆发年吗?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政策之路
2019年,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亮点和焦点。
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提升服务效能;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等十项重点任务,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
6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并修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增设5G相关业务子类,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一次成功飞跃,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拓宽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能性,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科技助力。近日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5G时代的文化产业可能催化出三个场景:将真正地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技术实现商用,进而形成产业规模;低时延高可靠带来的诸如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万物互联而带来的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可见,5G的出现将对数字文化产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8月,科技部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2019年,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大力扶持,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文化产业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其实,自2016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注重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支柱,而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创意产业在文化领域的集中表现。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文化和科技融合走上了新台阶。
图片来自新华网
随后,2017年4月,原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概念,《意见》的出台向社会发出了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给文化产业领域带来了重大利好。根据《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的数据, 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之后,《“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更是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将近三年间,我国始终坚持大力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仅发布了众多与文化和科技融合、数字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政策,还出台了工业文化、全域旅游、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相关政策以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带来了什么?
相比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各种政策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数据,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更容易让我们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有直观的感受: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在当下的风靡,不仅让年轻群体着迷,中老年群体也加入了刷短视频的阵列;网络小说、手机动漫在窄小的手机屏里夺取着大众的注意力;荧屏上、银幕上不断上演着火爆的IP改编作品;更不用提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嵌入和应用,看似抽象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具象化之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蕴含在我们的文化消费中,并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数字化的文化生产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文化制造业领域也掀起了一场数字化革命。尤其是3D打印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类设备、文化生活服务类产品等的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复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濒临损坏或者已经损坏的文物,可以通过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获取文物的精确三维数据,从而实现修复。或者有些珍贵的文物无法放到博物馆展区进行展览,则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复制,作为样品展出,让珍贵的文物走进公众的视野。
3D打印拴马桩复原修补品
敦煌莫高窟也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敦煌专门成立数字中心,实现对洞窟逼真还原。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并向全球开放。截至2018年8月,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80个洞窟的图像采集、80个洞窟的图像无缝拼接,扫描重建143个洞窟结构。敦煌莫高窟在数字化方面的探索也让游览模式发生改变。游客先观看纪录片《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做足功课 ”,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不仅减少了游客参观时间,还提高了洞窟的承载量。敦煌莫高窟的实践理念与2019年出台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不谋而合。
2
精准化的文化产品开发
在文化产品的开发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极为重要,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对文化产品的精准预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选角过程中,剧方就运用了阿里的智能预测平台——“鱼脑”进行多维度数据对比分析,才确定选择雷佳音出演《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电视剧的播出效果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此外,人气IP《全职高手》通过数字技术挖掘,实现了影视、动漫、出版、听书等多业态领域全链开发。可见,数字技术在文化产品领域的应用场景极为丰富,有助于降低文化产品的开发风险,助力文化产品的精准升级。
3
网络化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传播方式早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大多数的文化资源都依托互联网进行传播。数字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等特点契合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使文化消费真正的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拿短视频来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的阅读偏好逐渐由图文向视频转移,短视频行业迎来了爆发期。《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2018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市场规模467.1亿元,同比增长744.7%。而随着资本的入驻和5G等新兴技术的落地,短视频行业将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短视频用户不断向下沉市场渗透,中老年群体也开始频繁接触短视频产品,短视频不仅成为了人们闲暇时的娱乐产品,也成为政务和媒体信息传播的新平台。据《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共有5724个政务号入驻抖音。可见,短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表达。
结语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创意的不断迸发,我们发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远远不是“文化+科技”那么简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断打破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知边界,给文化产业带来无数的发展可能性。总之,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值得我们的关注,在未来,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带来的改变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参考来源:
中国政府网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人民网,《5G时代的数字文化产业 跨界联姻带来"加速度"》
END
美 编 | 张园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