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片如何做到文化“合拍”?
今日看点
在献礼片云集的国庆档,中美合拍动画片《雪人奇缘》并未激起太多的水花,上映半月票房勉强破亿。值得留意的是,该片口碑普遍反响热烈,夺得北美周末票房冠军。《雪人奇缘》在国内票房的失利,仅仅只是档期的原因吗?盘点近年来引起话题与争议的中外合拍片,该如何真正实现文化“合拍”?
《雪人奇缘》: 大档期内陪跑的种子选手
《雪人奇缘》的票房表现就如同它的片名一样,在整个国庆档期内都处于“凉凉”的状态。猫眼数据显示,《雪人奇缘》首日开画票房1884万元,首日即巅峰,上映15天后勉强破亿。作为中美合拍片,《雪人奇缘》在北美的命运显然要好得多。该片在北美4000多家影院上线后,迅速登顶北美周末票房冠军。截止目前,《雪人奇缘》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北美票房累计4787万美元,全球票房累计1.09亿美元。与今年我国大热的《流浪地球》(目前北美累计票房587万美元)《哪吒之魔童降世》(目前北美累计票房355万美元)相比,《雪人奇缘》的票房数据显然可观许多。
《雪人奇缘》的口碑也很能“扛打”。该片豆瓣评分7.5分,猫眼评分9.3分,国外著名影评网站IMDB开分9.1,烂番茄开分获得80%好评。口碑上的认证、东方梦工厂和美国梦工场的双保险、东方故事和好莱坞工业水准等元素加持依然挽回不了票房,《雪人奇缘》沦为了国庆档期内陪跑的种子选手。
显然,今年国庆档的献礼属性使其很难再容纳一部合家欢向的动画电影。在《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献礼片的鏖战下,国庆档电影市场已近饱和,而《雪人奇缘》却又不符合中国观众的胃口,难以点燃观众的观影情绪。尽管该片呈现出了千岛湖、乐山大佛、黄山等中国元素,但“雪人大毛”的崭新动画形象显然缺乏广泛的接受度,原创的题材内容和人物形象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
实际上,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片,《雪人奇缘》在叙事逻辑、审美取向、工业制作等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有可取之处,但由于各种原因,该片在不断复苏的内地动画市场上失了阵势,离“中外合拍片的里程碑之作”尚有点距离。
中外合拍片模式的由来
一直以来,电影市场上不乏中外合拍片的身影。在《雪人奇缘》之前,《白蛇·缘起》便是取得口碑和票房双收益的合拍片,《功夫瑜伽》(2017)《功夫熊猫3》(2015)都是中外合拍片的翘楚。再往前追溯,《末代皇帝》(1987)《卧虎藏龙》(2000)等影片皆是中外合拍片的经典之作。
中外合拍片,指的是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对中外合拍片的相关规定基本适用于港澳台地区。本文暂时不讨论港澳台地区的合拍片,专门讨论中国内地与海外地区的合拍片。近些年,合拍片数量大幅度增长,票房占比不断提升,仅2018年上半年,票房成绩亮眼的《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捉妖记2》便都是合拍电影。
《红海行动》
为何市场会热衷于中外合拍?一方面,与中国电影市场的政策环境有关。在票房分账上,进口分账片的制作方分账比例过低,而进口片又存在着电影配额数量的限制。合拍片在分账比例和电影配额上则和国产片享有同样的待遇:分账比例较高,不受配额限制。这一政策的优势使得近年来中外双方不断加强电影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国外模式和经验对我国电影产业能产生一定的助力。以国外先进的技术、发达的工业制作体系为支撑,加以享誉全球的制作团队和主创阵容,合拍电影能真正地打开国际市场,助力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合拍片正成为国产电影出征海外的一个“跳板”,成为中国电影和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
中外合拍片真的“合拍”了吗?
借助合拍片实现文化出海,是机遇,也有风险。细数近十年来《功夫之王》《金陵十三钗》《长城》等代表性的合拍片,它们真的达到“合拍”效果了吗?
东方视觉奇观流于表层。张艺谋执导的中美合拍魔幻电影《长城》便是东方视觉奇观的“代表作”,金碧辉煌的宫殿、万箭齐发的大场景、人海战术的运用如火纯青,但影片只将一堆华丽丽的文化元素进行堆砌而已,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遭到了观众的一致批评。
不同文化元素的生硬拼凑。为了照顾到海内外的受众和市场,合拍片往往会采用“套层模式”,在同一影片中实现不同文化元素的组合和拼凑。小至人物,中西方角色双语的设定,常常让人产生违和之感;大至场景、时空,实现中西不同语境和空间的对接。《功夫之王》中的美国少年便以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为指引,进行古今时空穿越。它只是对中西方电影叙事模式进行生硬拼凑,没有达到统一的效果。
《功夫之王》
文化价值观表达的差异。从本质上说,中外合拍片的不合拍,源于合拍双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其中又以中美双方最为典型。《长城》被媒体称为一个好莱坞打怪兽式的三流故事,可知其迎合北美市场的明显意图;《金陵十三钗》中十三钗牺牲自我保护女学生的设定,根植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跟西方崇尚的自由、个人主义思想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该片在北美市场遇冷便与其在文化价值表达上的处理息息相关。
中外合拍片的“合拍”逻辑
中外合拍片想要顺利实现“合拍”,必须尊重双方在文化背景、产业体系、运作机制上的差异,在差异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同时,需要明确市场定位,针对主打中方市场、西方市场、国际主流市场的影片采取不同的创作和宣发策略。因地制宜、因类制宜才能避免“两边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具体而言,创作团队构成是合拍片成功的基础。一般来说,具有中外文化背景的导演、制片以及编剧等更能从源头上把握合拍片的创作文本。《卧虎藏龙》《饮食男女》等享誉国内外的影片,是由具有华人血液又浸淫西方艺术规律的李安拍出来的;《雪花秘扇》的导演王颖则是在好莱坞工作多年的香港人,对于海外华人的生活熟稔于心。
故事内容是核心。电影发行人讲武生曾坦言,一部电影有三个要点:好的故事吸引人,好的细节尊重人,好的情怀打动人。故事性往往是内容为王时代影视作品的通行证,选择合理的叙事模式,在剧本创作、制作环节苦下功夫,才能受到市场的认可。
文化价值观是根本。中外合拍片,尤其是兼顾到双方市场的中美合拍片,不得不面对文化差异、文化折扣的问题。欧美文化为低语境文化,主要借助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较为直白简约;而中国为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的代表,主要借助非语言符号进行交际,强调含蓄与留白。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语境、文化上的根本差异,往往会出现文化误读、过度解读以及文化冲突的现象。鉴于此,在合拍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文化价值观的转换与重新组合。
在此可以引入文化间性理论来解释。文化间性理论指的是一种文化遇到其他文化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在承认、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对话与沟通。文化间性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是要“选取一个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立足点”。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上,两种文化进行充分的对话与交流,尝试探索并构建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以此来降低“文化折扣”,实现“文化增值”。对于合拍片而言,可以围绕合拍片的类型、题材、主题、故事等要素进行探索,选择最能符合双方市场和观众审美取向的表达形式和内容,讲述平等、正义、和平、成长与爱等蕴含人类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的共同议题,才能最广泛地引发观众的共情。
业界相关人士认为,技术层面上动画片容易解决人物语言的问题,能让人物的口型说当地的语言。以《白蛇·缘起》《功夫熊猫3》为代表的合拍动画片,或将成为合拍片的一大创作方向。
目前,我国已经与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等13个国家分别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交流等方面给予了不少支持。未来,合拍片的合作保障机制将更为清晰明朗,商业模式将更为成熟完善。
END
美 编 | 林一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