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分享 | 中国文脉:《万古江河》

李渊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就如同长江黄河,从昆仑山发源,向大海蜿蜒而下,向东奔流,包容各类文化形态。《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正是一本从独特视角出发梳理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力作。


一、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著有《万古江河》《心路历程》《历史学研究》《求古篇》《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等书。许倬云从事历史研究六十多年,用宽阔的视野和通俗的语言解析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以历史研究为终生志趣,站在不同角度,以不同背景体察历史的变迁,思考人类的命运。他的史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正史著作,而是更多的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人群心态和社会的思想等,得到了众多历史爱好者的追捧。


二、书籍概要



《万古江河》是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的一部中国通史力作,书中涉及内容极为丰富,有自然地理、民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等。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为读者开辟了一条通向中国文化源流的道路。《万古江河》以江河类比中国文化,以大海类比人类文化,以大江大河的发源和扩张比喻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将中国文化形成的过程比作中国文化圈从小到大、从小部落文化到大区域文化,从北向南,从中原到四方,进而形成东方文化核心的扩大过程。


《万古江河》在写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用更大的视野和格局描绘了世界文化形成的过程,将中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对比。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宏大的视角,以及由此视角将中国历史进行独到的分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脉络。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说起,谈及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之后详细叙述了中国文化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文化体系的过程。


此外,本书每一章都会把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如中国文化同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秦汉帝国同罗马帝国的比较,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的比较等。这一方面提醒我们拓宽视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圈子;另一方面,在比较中能够对历史得出新的认识和反思。


2019年7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将这本书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给清华大学新生。在清华大学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邱勇寄语新生:“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希望、树立信仰,让信仰之光照亮你们前行的道路;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拓展胸襟视野、确立崇高信仰。挂云帆,踏万古江河;济沧海,铸不朽人生。”


三、观点与思考


1

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多元的中国文化


文化史上的中国地理,指的并非一个有清楚边界的行政版图,而是孕育了中国核心文化的自然地理空间。书中以地貌特征的区别将中国分成七个地理分区,分别是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蒙古地区,以森林、山地为主的东北地区,以黄土高原、黄土平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泊、河流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有高山、盆地和纵行谷地的西南地区,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区。虽然各个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障碍,但总是有相通的通道,有从东到西的三四条平行道路,从南到北有许多隘口。每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自成格局,各有创新,相互交流。因此,中国文化既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上见到大同。


2

平凡的衣食住行彰显文化独特魅力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今日读史的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他们关心的事,当为由自身投射于过去,希望了解自己何自来,现在的生活方式何自来。”书中每章都花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百姓的衣食住行状况,着眼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读来颇有趣味。饮茶在汉代就成为常事,到南北朝时期成为风行的饮品。唐代,骑马已是常事,男女皆骑马,马球也因此成为常见的运动。中唐以后,妇女的衣着十分开放,由水袖长裙,露颈袒胸,风气十分开放。宋元时期,讨论食疗养生治病的著作就已相当之多,许多医学家将食疗与药疗融合为一,集食补观念之大成。从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式中,能够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历史。


3

中西文化接触对双方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接触对中西双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科学对于中国产生影响从历法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虽然西方历法引入后中国仍然使用阴阳合历,单测算方法全从公历,传统测算及元代传入的回回术都不再使用了,这对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西方学术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绘制了中国地图,绘制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以及分省图不仅是地理学上的成就,还成为此后中国地图的母本。这件前所未有的大事,确定了中国在世界列国之间的定位,也因有自我国族定位。


从反面讲,中西文化交流对于西方造成的冲击更有意义。以传教士见闻为基础写成的《中华帝国全志》《中国丛刊》等资料,在欧洲激起了相当可观的影响。儒家的理性哲学和人文精神、康熙的勤政好学、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及中国入胜的学者从政等都成为欧洲学者心目中憧憬的圣王哲人与人文理性的榜样。中国工艺产品及艺术风格,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评欧洲工艺的对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启发了欧洲一些科学家对数学的探讨。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到19世纪,欧洲对于中国的评价开始由赞美转变为轻视。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一位议员发出了“中国已经老朽,已经不堪一击”的声音。


4

兼容并蓄


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和同化四邻,真正引以为荣的,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接纳包容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秦汉时期,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接触开始日渐频繁,族群之间的频繁接触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域饮食文化对中国地区的饮食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麦子逐渐成为北方人的主食来源。隋唐时期,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以中国文化为主流,进一步收纳了北方胡人和外来文化因素,取精用弘,成就了灿烂辉煌的盛唐气象,吸纳外来文化精华的开放胸襟使其拥有发展的强大动能。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同西方主动交流。此时西方正在迈步向工业化社会发展,而清代中国却在自满的沉睡之中。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从内部检讨与反省、从外面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文明竟致撕裂、扯碎。正如书中所说:中国文化,若作为一个文化圈,则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超越政治或地缘定义的“中国”。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圈子不断扩大,吸纳了外来文化精华后的中国文化也开始逐步融入世界文化体系。


结语


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回顾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最可贵的就是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还常有自发的修正,常有更新的机会。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万古江河》对于促进当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仍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END


美   编 | 巩   仪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人口问题的自由与正义

读书分享 | 游戏不能改变世界,游戏化可以

读书分享 | 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

读书分享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理论与实践齐飞,问题共知识一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