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 面对灾难,不倒的是精神,永恒的是情操
今日看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组织了学院老师为学生录制网络课程,供大家学习。范周教授精心筹备“通识教育九讲”内容,并录制课程,期望大家在特殊时期能够停课不停学、光阴不虚度。自上线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27日12:00,该套课程全网各平台累计播放量57.98万。近期,言之有范也会陆续将“通识教育九讲”课程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后附各平台课程观看渠道。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与病毒和细菌的抗争史,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病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惨痛记忆。早在四、五世纪,鼠疫就曾肆虐古雅典,当时雅典城邦的近二分之一人口死与这场瘟疫,后来的查士丁尼瘟疫、伦敦瘟疫、黑死病等都带来了大规模的死亡。
直到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第一台显微镜,开启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1898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贝节林克才第一次观察到病毒。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证明了青霉素的抗菌性,这就是最早的抗生素。这一发现使得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荣誉学位以及包括诺贝尔医学奖在内的140多项荣誉 。
图片源自网络
自此,人类在与传染性该疾病的抗争中开始具备反击能力,面向病毒的不仅推动了现代医疗的萌芽和逐步完善,也展现了人类面对灾难不曾屈服的伟大精神。
在英国德比郡,距谢菲尔德不远的一个叫埃姆的小村庄在英国历史上和英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1665年球天,来自伦敦的一捆布料送到了埃姆村的裁缝手里。几周后,裁缝的助手,一个健壮的20岁小伙子突然暴病身亡。随后,村子里接二连三不断有村民死亡。原因很快找到了,裁缝的布料里藏着跳蚤,这些跳蚤来自伦敦,而此时的伦敦已经有数千人死于鼠疫。到了转年春天,埃姆村几乎家家都有人染上鼠疫身亡。
村民们找到教区牧师莫伯森寻求指导,这个指导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实际上的:他们是否应该放弃家园逃离,寻求一线生机。莫伯森牧师告诉村民们不要离开埃姆村,他们宁可自己死,也不愿把鼠疫传给周围的村镇。14个月后,埃姆村埋葬了最后一个鼠疫死者,埃姆村的人口从约350人减到了83人。他们把身体留在这里,却把良知传播向了远方,精神永不腐朽。
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只在面对病毒时,每一次突发事件,每一次灾难降临,都有一群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媒体和群众称他们为“最美的逆行者”,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的武警战士们,抗击非典、H7N9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医务工作者们,森林大火和天津爆炸中的消防员们,武警战士和消防官兵们也是血肉之躯,医务工作者们也会被感染,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一次又一次和那位英国牧师一样选择直面灾难,为我们负重前行。
2020年1月18日,在很多人都踏上了回家过年的列车时,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踏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
很多95后、00后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这不是他第一这样做,十七年前他也是奋战在疫情第一线。2003年1月22日,他牵头诸多专家起草了一份《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将多日连续出现的“怪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最危难的时候,钟南山说出了那句至今仍被铭记的话: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提出的“无创通气”非典治疗方案使得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达到87%。
向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者”们致敬!
图片源自网络
前面讲到的埃姆村的案例中值得尊敬不只是那个牧师,还有坚守在村子里自我隔离的每一个村民。有人说“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的确是一点也不为过。这次的疫情中也有这样的一个庞大群体,1月23日起,武汉市新型肺炎防空指挥部发出了离汉通道暂时关闭的指令,武汉一千多万普通市民,停下了出行的脚步,刹住了病毒蔓延的脚步。
为这座见证了“辛亥革命”的英雄城市加油,向这座英雄城市里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每一个武汉人民致敬!
随着疫情传播的不断升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用物资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口罩这种快速消耗品,消耗量大得惊人。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满世界找口罩的消息,华人买空美国超市超市口罩还登上了当地新闻。除了口罩,食物、生活用品等等都被捐助者们从全国各地送往武汉。
向每一个伸出援手的你致敬!
二、身在斗室,心在远方
1、面对疫情,为心灵解压
和新冠肺炎疫情做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身处其中的我们身心状态也发生了变化。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会觉得疲惫,居家隔离和医院隔离的人员会觉得害怕,无法出门的大众会感到焦虑和烦闷,除了疫情的防控,大众心理的疏导也依然需要重视。
在疫情的风暴里,如何调适自己的压力?这本应该是心理学专家来为大家解惑,我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尽量维持正常生活作息。很多人因为宅在家里或被隔离开始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不利于身体自身的免疫、新陈代谢、激素分泌等。这次疫情也是对我们自身免疫力的一次检验,很多年轻的感染者因为自身免疫力较强,可以自愈。
第二,处理负面情绪。保持对前景的期盼,通过家人、朋友等获得慰藉,或用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果自己长时间无法处理负面情绪,需要及时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咨询,目前各地均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第三,对他人保持尊重和关怀,切勿将自己的负能量转移到他人身上。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对于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非理性言论,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自身负面情绪的非理性宣泄,对他人来讲并不公平。当年非典是从广州发生的,但是这和广州的人民、广州的城市精神是不能划等号的。面对感染人群、隔离人群和来自疫区的同胞,我们既需要积极做好自身防护,也要保持冷静,做好关怀和鼓励,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里都不要恶语相向、区别对待。疫情既是对国家公共卫生和公共管理体系的考验,也是对人性、对良知、对道德的一场拷问。
2、身在斗室,为头脑充电
不只是武汉人民,全国各地都在号召人们减少春节假期出行,避免人群集聚,争做宅男宅女,不给国家添乱。大家微信运动步数瞬间降至两位数,甚至个位数,家里人开始抢着倒垃圾,因为可以出去溜达一圈。《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等游戏创下单日流水记录,甚至服务器不堪重负,过载崩掉。
原本在院线上映的《囧妈》也改为了网络平台播出,春节档原来预计100亿的票房收入,现在加上春节档之前的元旦档也就有20亿左右,由于这一次的疫情的影响,可以称之为“颗粒无收”。在一次网络研讨会上参会的几位导演还有编剧对这个观点也是认可的。这就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考,疫情过后,电影如何发展?电视剧如何发展?很多的综艺节目如何发展?那么未来我们不仅仅是战胜疫情、战胜病毒,还要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
如何宅的有乐趣?宅的有收获?宅的有意义?而不是宅在家里长蘑菇,宅在家里涨体重。身在斗室,心却可以在路上。1665年,英国爆发瘟疫,很多学校被迫停课,23岁的牛顿不得不避居乡下,他在回忆录写道,瘟疫盛行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构思了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疫情总会过去,生活也要继续,一切都要回归正轨,为什么不利用假期时间给头脑来个快速充电呢?
学校延期开学,国家图书馆、知网等资源库免费开放,云课程、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企业推迟复工时间,杭州有一企业30人开会,11人最终确认感染,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线上办公软件支持语音和视频开会,为一些企业员工不坐班依然可以维持正常运转带来便利。
在今天的课程结束之前,我想大家推荐两本书,希望大家可以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疫情宅假期”。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一本是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细菌与钢铁》,本书1989年曾获美国普利策奖。书中对110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将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资料杂糅并论,带领读者在不同的时空间之间穿梭。本书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命运起伏的观点,并对细菌对人类发展史的影响展开了论述。
图片源自网络
第二本是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面对突发事件中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来源于哪里?就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精神。本书作者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本书以中西文化对比为基调,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通过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渲染,阐释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强化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视频观看直通车:您可以在哔哩哔哩、微博、今日头条、虎牙直播、网易公开课、百家号、抖音、西瓜视频搜索相关账号,观看课程。
评
精选课程反馈
直面灾难、保持头脑清醒、看新闻只看官方权威报道、调整好心态、调整好作息规律、身在斗室,为头脑充好电。
面对国难,不倒的是精神,永恒的是情操,就像英国埃姆村的牧师所讲的那样:把良知传向远方。想到那些医务工作者在前线坚持,武汉人民的伟大牺牲,我就越发感到镇定地跟随学院指导进行学习的重要性。虽然现在被隔离在家不能返校学习,我们一定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时间,增强免疫力,在家为头脑充电,注重多领域学习,志存高远,耐住寂寞,勤奋努力,独立思考。
史同学:
老师提到了历史上发生在伦敦埃姆村的故事,和武汉一样处在国家重要中心位置的埃姆村在发生疫情后,同样选择了封城,这跨越时间、空间和民族的一致的牺牲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王同学:
无论什么时候,国家都需要精神领袖,疫情来临时更是需要。每一次灾难都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或是医护人员或是消防员、解放军、人民警察。我们学生的力量还很弱小,特殊时期不添乱就是最大的助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或许就是多增加储存知识,以后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现在开学时间还不确定,我们也不能松懈,在家多读书多思考。同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心态平和,有条件就多多锻炼提高免疫力。
参考来源:
生活三联周刊,《病毒发现史》,生活三联周刊 2009年第19期
END
责 编 | 侯雪彤
美 编 | 巩 仪 万晨阳 隋 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