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讲 | 后疫情时代,文化消费如何升级突围?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昨晚20:00,中传文产云书院直播第三讲《冬去春来,文化消费如何向阳而生?》准时与大家见面,范周教授与我们一起探讨了文化消费的相关内容。截至直播结束,多平台直播观看总量突破100万人次。现将范老师第三讲发言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各位线上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昨天我们具体分析了疫情之下的文化产业受到了哪些影响。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冬去春来,文化消费如何向阳而生?”简单说,就是有关文化消费,希望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梳理分析疫情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消费热点问题,以及消费背后蕴藏这哪些商机?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可以说,此次会议透漏出来的信息量很大,会议召开第二天,我就带领我的五个研究生,成立后疫情时期文化消费的专题研究小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全球形势十分严峻,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21日12时,除中国外,17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192615例,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确诊人数47021例,要知道意大利总人口也就600万人。其中西班牙累计确诊21571例、德国确诊19848例、伊朗19644例,美国确诊人数也逼近2万例。


基于这样的国际背景,讨论消费应当充分考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如何结合。尤其是文化领域中文化装备制造业如何把市场打开,走向国际。周五晚上我们还讲到国家外贸情况,现在来看就我国国际贸易形势我持保留意见。因为,今年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情况来看,我国整个外贸出口领域、消费心理等均受到了较大打击。能够看到国家目前已经安排了6万亿的投资项目,涵盖特高压、城际高铁、5G、新能源等一批新机械。


但是,如何能够在疫情下促进消费,国际上的复杂变化给我国消费复苏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上次讲到,外贸在我国国家GDP占比30%以上,受全球疫情影响,国内进口出口均受到巨大影响。近期大家都在讨论,在短时间内能够诱发美股四次熔断的诱发因素,首先是低油价。其次是冠状病毒快速传播影响下民粹主义在抬头。有专家分析当前民粹主义发展指数已经达到二战前的指数。就这句话我不做过多解读,但是民粹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世界合作发展均有较大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目前国家组织的一些讲话和论坛上都以表明全球范围内一定要加强团结,因为人类共同的目标是抗击病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充分研究国际形势的情况下,我们也一定要研究国家当前的市场现状。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来看,在2018年,我国住户的存款余额约为72.44万亿元,如果按照13.95亿总人口来计算,平均算下来人均有五万多的存款。对比之下,美国家庭拥有人均17.5万美元左右存款,但事实上这些存款主要集中在美国10%-20%的中产以上家庭中,而40%的美国底层家庭收入可能没有多少。对比国内,从1952年到2018年,我国国家的平均存储率为36%,2019年以后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我国储蓄率为45%,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当中,储蓄率所占份额越来越高。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思潮、各种各样的对未来消费的影响因素,都是我们能不能做好消费的大前提。根据中泰证券测算,预计2020年新基建规模3.3万亿元,同比增长26%。未来的五年新基建将会每年保持15%的增长,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的规模会达到6万多亿元。所以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国家的整体基础设施、互联网建设、生物医药以及整个国计民生的变化将是一个难以估量的事情。所以,在此背景下各个企业,尤其是中型以上的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把国家的新项目布局考虑进来,这一点十分重要。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2019年消费在我国整体经济贡献率达57.8%。因此,在疫情之下,应当分析市场上被压抑、被抑制的文化消费领域有多少是可以重新开发起来的。根据国家统计和有关部门报告,年收入9-36万的人群数据中产阶级,而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阶层。有了中产阶层,才能构成教育消费人群、老年消费人群、才能构成庞大的青少年亚文化消费人群。首先,教育消费人群不断扩大。我曾跟很多企业家讲,如果你准备转型那一定要研究教育类消费。中华民族对家庭后代教育的认知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因此,必须解决教育产业化问题。


其次,还应当重点考虑老年消费群体,也就是银发经济。据有关部门统计,银发经济的产业规模至少是8万到10万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老年群体不断增大,然而老年市场却并未随之开发,有较大的市场缺口。目前针对老龄群体的一些设施和服务少之又少,没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墙体把手、升降座椅、升降灶台、升降卫生间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化老年康养产品,这些内容都值得去深化开发研究。


再次,还应注意女性消费这一庞大群体。根据京东大数据,中国内地的女性经济市场规模近2.5万亿。女性群体经济水平高、消费能力强、消费欲望高,对于极强的女性消费群体,未来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此外,还应注意线上消费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报告称,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今年有望达到2040亿美元,公共云服务市场将继续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Gartner研究主管希德·纳格认为:“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反映了人们从传统IT服务向云端服务的转变,因为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数字化商业战略。”未来,科技将不断代替人力,以翻译软件为例,现在讯飞翻译软件除了能够精准进行各国语言的翻译外,还能准确识别不同地区的方言,准确率达到90%以上。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一定日趋完善。最后,未来的消费当中,我想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前文中,我先分析了未来消费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期望能够让大家对消费的理解与思考想的更宽泛些。围绕消费,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研究后疫情时代的各种各样问题,研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在各种各样的消费形态都在层出不穷的时候,那种园区仅依靠房租租赁的依附性行业将来的发展可不可持续?是否有新的出路?马克思曾说“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企业对于租赁的需求和创业企业对租赁的选择,与我们现有的这些园区的做法,这是完全不一致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研究新的各种各样的消费新模式。


就全球形势看,可以说现在整个欧美疫情发展阶段处于武汉一月份的疫情阶段,而距离国外疫情达到中国武汉清零的阶段,我想没有三五个月是达不到的。而国外这几个月的疫情防控期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就是一次机遇窗口期,而且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国家正式在推动着消费的一场革命。作为企业在这个时期不能“干一看二想三”,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全球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影响


如今,国内疫情趋势不断好转,全球疫情却是水深火热,全球化已经把全球生产和消费的链条延展到各个国家。新冠疫情演变成大流行病,不仅意味着抗疫难度的升级,而且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疫情面前,每个国家都应当做好充足准备,严格的控制疫情的蔓延扩散,共同打赢这场“战疫”。2020年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刺激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举行发布会。会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表示,当前,外防输入已成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尽管疫情在国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不能掉以轻心,让疫情反复。所以,现在我们仍然是封闭在家、仍然需要戴口罩。因为“现在苦一点,是为了将来不苦。”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 2020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6%。应该认识到,1-2月份以中国为疫情防控主战场,其他国家以外防输入为主,主要措施是从入境措施上入手,严格管控由中国入境以及在14天内有中国旅居史的人群。而未来较长阶段内,疫情进入全球大爆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个国家出入境管控、进出口贸易管控等也将对我国文旅产业产生影响。


就文旅产业而言,应当理性认识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对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影响。既不能轻视蔑视全球疫情大流行在文旅产业的潜在危机,也不能因为过度恐慌而丧失市场信心。


1

疫情全球化影响国内文旅产业供应链


此次全球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文旅产业首当其冲,各国文旅产业的冲击直接影响我国国内文化产品的供应。一是展览场馆相继闭馆,相关展览会展停滞延后。法国时间时间3月1日,卢浮宫宣布“暂停开放”;随后受疫情影响的意大利地区所有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面临关闭。


二是电影纷纷撤档、影视制作几乎停滞。3月13日,《花木兰》原定从3月26日开始在全球多地上映,包括3月27日在北美、英国公映,如今撤档。随后《寂静之地2》《X战警:新变种人》《速度与激情9》等好莱坞电影纷纷撤档延期;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在近期关闭了全国近45%的电影院,影院数目总共达到850家;疫情下,横店原计划30多个拍摄任务全部取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大流行下全球旅游产业进入寒冬。3月13日,迪士尼公司宣布在3月15日关闭美国佛罗里达和法国巴黎的主题公园,至此,全球六所迪士尼乐园全部受疫情影响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国内居民出境16921万人次,增长4.5%;入境游客14531万人次,增长2.9%。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增长3.3%。当前出入境旅游停滞,但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停滞,这些文化需求将会陆续转向国内,因此国内旅游产业应当研究提升服务品质。


2

全球疫情推动国内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要“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提升国内文化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我国国内文化产品提质增效。”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处于向好阶段,而国外正处于快速爆发增长阶段。全球疫情大流行,也给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沉淀机会,倒逼我国国内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利用这几个月的机遇期做好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人员培训、战略思路调整,不断恢复消费心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二、居家生活,云经济、宅经济迎来春天


疫情期间,虽然旅游、餐饮、线下娱乐等行业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乱世出英雄”,异军突起的“宅经济”“云经济”,成为战疫中的一抹亮色。作为疫情中唯一亮点的数字文化产业,以线上消费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相应爆发式增长。以社交媒体、视频平台、数字阅读、数字音频、数字游戏、网络新闻、在线教育等为代表的面向客户端的数字文化产业日活用户数量明显提升,总体发展稳中有升。从现实层面来说,线上经济新业态在此次疫情中成为消费市场活力的最大体现,居家式消费成为阶段性的主流模式,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而消费意愿持续走高,消费习惯不断升级。


同时,这种升级的消费习惯不应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终止,而应该继续深耕细作。过去,我们很少利用网络开会,经过此次疫情,大部分人都从不习惯、半强制到慢慢的习惯和接受这种生活办公形式,所以消费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


1

“宅”出新趋势


疫情这场危机孕育出了依托数字技术的消费“新机遇”,触发了“宅娱乐”“宅养生”等消费领域的新“副本”,开辟了全新的在线消费内容。《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疫专题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影响,从1月23日开始,全网用户每日使用总时长节节攀升,从原来的50亿小时,一路飙涨到57.6亿小时(1月24日,火神山直播)、61.1亿小时(2月3日,在家办公第一天)。


线上娱乐和社交场景渗透率提高,相互融合。以手游为例,《王者荣耀》在1月24日(除夕)的单日峰值流水高达20亿元,去年同期为13亿元,同比攀升约50%。但是网络用户的大规模上涨也造成了许多网络平台不堪重负,在《和平精英》、《王者荣耀》、豆瓣、芒果 TV、B站、小红书崩了之后,爱奇艺、韩剧TV、小米电视也相继崩台。未来,我国线上数字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承载力、网络技术水平仍有待提升。


疫情突袭,在线医疗“被加速”。以百度问医生为例,凭借百度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积累,能够精准识别网民服务需求、智能匹配在线医生, “AI+医疗”将真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

“云”出新模式


疫情的发展阶段性地抑制、冻结了大众文化消费,但是大众的消费需求没有消弭,消费意愿仍有攀升,存量消费需求亟待释放。在此期间“云经济”逆流而上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消费模式”,“逆水行舟”式的自我驱动、自我转型是其形成的根本动力。


云音乐:线上线下平台通力合作。摩登天空推出了“宅草莓”线上音乐节,让音乐人和歌迷通过直播实现“云见面”,第二季“宅草莓”在七天内吸引了1584万人次观看。2020年2月8日晚,OT借助美股上市公司网易旗下的直播平台,办了一个名为“云锐舞”的大型网络“蹦迪”会,效果显著。2月9日,OT开始在抖音直播平台搞“云蹦迪”,效果更胜前一晚:当天总计直播时间5小时,累计在线人数121.3万人,累计收获打赏1931.6万币(等于1931.6万人民币)。未来,版权保护将成为新型线上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云录制:疫情期间,多个综艺节目纷纷转往线上云录制播出,截至目前,《见字如面》《天天向上》等近20档综艺节目采取了“云录制”的方式。“云端创作”成为疫情期间的主要节目录制形式。就在前几天,我本人也参与了新华社关于清明节节目的云录制。


云展览:线下闭馆,线上开花。全国1300家博物馆的2000余项线上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与展示手段,广受公众欢迎,形成了“线下闭馆,线上开花”的态势。


总体而言,数字技术赋能消费水平进一步均等化、消费选择进一步多元化,市场下沉与模式创新的长期意义已经不仅限于对市场增量的争夺,而是在于通过推动优质内容覆盖更广大范围的消费群体,培育新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新消费形态”的创新不仅开辟了新的市场,更降低了优质内容的消费门槛与消费成本,发展了新的消费群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发展的现实差异。


三、全面复工复产,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也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面对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世界经济,如何更快、更有效、更大程度地回补国内损失,尽最大力度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全面做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稳就业与就业形势密切相关。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多,脱贫攻坚压力较大,还有一批文化企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重组破产和再就业的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当前为解决民生与就业问题,海外部分国家承担着巨大经济压力,采取了发放生活补贴的措施,抚恤救济因疫情失业、停工的人群,由此可见稳就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做到稳金融。美股的变动连带全世界经济的大型“感冒”,近期黄金价格和各国货币汇率都在不断波动。美股四次熔断,一度抹去了自特朗普上任来的全部涨幅。金融稳定的作用可见一斑。此外,外资、投资、预期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3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称,全国除湖北外的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到60%左右。中央与地方层面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刺激消费,全面复工复产的同时也不忘积极扩大内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次疫情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是一次重创,属于非常态化的极端重大公共事件。但在大众消费领域,消费需求和意愿并不会因此走低。可以预见,消费将稳步“回暖”,甚至可能在疫情结束后出现报复性消费热潮,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江苏省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报告中21192份有效问卷展开研究表明,近九成受访者会有补偿性消费,约饭、买衣买鞋买包、观影K歌、运动撸铁和外出旅游成为优选。


1

23部门联合发文释放消费定心丸


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优化市场供给、推进文旅消费、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体系、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五个方面共推出19条举措,为疫情结束后释放消费需求、催生新型消费、引领升级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供给和保障。“政策自有光明路”,把政策研究透彻,明晰行业支持与规定对文化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央行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这也是今年央行的第二次降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方式,也是加快推进各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丰富消费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在审批上“开拓绿色通道”、引导民资进入基建领域等措施均可作为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重要办法。


3

新基建:用数字化赋能中国经济


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文化消费动力回暖,数字化跨境电商,线上新消费业态将更加蓬勃发展。应对疫情影响经济下行,“新基建”能够站在全球创新生态的角度,借助危机重构我们对全球创新生态的战略布局。5G基站目标再次刷新,三大运营商将今年年底开通60万基站。5G的普及必然会带动新型业态的出现,电商也将会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4

各地消费券释放文旅消费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3月9日下午,一张照片火遍网络。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到该市华采天地商业综合体调研时,在“南京大排档”点了份鸭血粉丝汤等南京小吃。随着疫情的好转,为了激励企业复工复产,鼓励顾客消费。多地方党政“一把手”带头下馆子消费,以提振消费信心。梳理发现,截至3月17日,来自海南、江苏、湖南、广东、安徽、浙江、河南等7个省12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下馆子吃饭,或到当地超市购物。


此外,消费券也是各省市为激活文化消费而尝试的新举措。例如,南京打出促进消费“组合拳”,除更大力度放开城市服务业、鼓励机关干部带头消费外,又统筹资金向市民和困难群体发放消费券,通过政府引导与商家促销相结合,尽快形成现实购买力,推动服务业全面复苏,其消费券类别分为7种。其中,5000万元餐饮、体育、信息、图书4类消费券的首轮摇号结果17日晚已经出炉,167万的申请人中有27万人被摇中,可以看出群众积极性以及群众消费意愿不断提升。



随后其他省市也纷纷效仿,浙江拟推出10亿元文旅消费全和1亿元文旅消费大红包,宁波拟推出1亿元消费券,还将推出健身消费券,此外,还有河北、辽宁等地政府发文表示鼓励发放消费补贴。


相较于传统需求管理政策,消费券政策目的更明确、作用更直接,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需求,消费券如同‘导火索’,从而为下一轮消费提供基础。但也应明晰,消费券刺激文化消费并非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工资增长,有助于继续维持消费者需求,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才是长久之策。


四、未来文化消费场景大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会被重塑吗?


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曾说:“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中国的疫情控制之后和世界正好形成了一个时间差,那么我们的机遇期就是这个时间差。一次重大危机的背后往往是一场全新的变革,1928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了连锁超市繁荣;1995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优衣库和便利店迎来迅猛发展;2003年“非典“带来互联网企业大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后将带来哪些改变?

 

1

5G时代到来,数字化生存是必然


“新冠肺炎”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又一次全国性的流行性传染疾病。17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同时,17年后的今天,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呈现和应用,也为疫情的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次战疫中,以5G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抗疫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人员筛查、基于无人机的社区巡检、基于机器人的远程巡查、基于大数据的隔离监控、基于超高清视频的疫情报告,亦或是智能机器人辅佐医疗工作、无人机消毒、无接触配送等等都预示了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全新革命即将到来。以百度为例,利用其自身特有的搜索引擎建立了“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及时更新有关疫情的消息。并且利用百度地图等相关软件产生的行使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能够精准分析武汉和湖北等重点地区的人员流动情况,有效掌握重点疫区人群迁移情况。疫情之中,火神山雷神山采用5G直播技术,充分展示援建武汉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其中,许多建筑工具如铲车、吊车都被赋予了卡通形象,受到了几亿人的关注。


未来,以数据为关键生产因素、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生产和服务方式、以满足海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智能经济即将到来。前面讲到的23部门联合下发的《意见》中也着重指出:要推动“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不断升级,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


但是,也应明确的是此次疫情的爆发是一面镜子,也从侧面暴露出我国部分数字技术的不成熟、数字政务短板问题,大数据的数字孤岛制约影响疫情实时数据准确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区表面以数字社区为噱头,而实际数字政府、政务服务的实效,与充分回应百姓诉求仍相距甚远。应充分实现数字化管理制要让“让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这句话落到实处。


2

精细化、圈层化细分文化市场破浪而起


特定客群的用户需求将带动产品创新和市场进一步细分。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圈层社群的文化消费上。例如哔哩哔哩网站2019年底推出的“二零一九最美的夜”(B站跨年晚会),自上线后就好评如潮,在一众卫视跨年晚会当中强势突围,被人民日报评为“最懂年轻人的晚会”,截至目前,晚会总播放量高达9185万。其成功就在于有效捕捉特定群体的文化记忆,精准把握了细分市场用户的需求。再如,原本小众的电竞产业、盲盒产业等皆已成为千亿量级的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年龄区间人群的文化消费上,包括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亲子、银发族等在内的每一种细分市场都潜在巨大的消费需求。我们可以期待,一些细分领域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还将突破代际和圈层差异,获得大众消费群体的广泛共鸣。


3

垂直消费:把文化产品卖给信任的人


近期抖音和快手两家一直在博弈,纷纷从一线二线城市开始向三线四线下沉。有专家表示,文化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下沉发展、逐步细化。17年前,“亲”不仅是淘宝的问候语,它同时消除了网络沟通陌生人的屏障。17年后,没有中间商、没有实体服务溢价,从去年开始火爆的“直播产业”重新用年轻人的方式打开一个快节奏、高频高效的带货模式。2016年是网络直播元年,此后网络直播迅速兴起。李佳琦等网络达人的直播消除了网络沟通的屏障,拉近了网络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大量的关注。


长久以来,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中间始终存在着代理人和中间商的角色。以电影为例,每一个电影产品都要通过电影院作为中间商销售给大众,导演无法把片子自己播映给他的潜在观影者。直至Netflix(奈飞公司)的出现,自产自播,其中没有中间商,垂直销售。此次疫情下,爆发出来的《囧妈》网络上线现象,尽管引来众多院线产业界的抗议,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囧妈》电影上线短视频(抖音)平台不仅打通了长视频与短视频的次元壁,更是一种垂直消费的新趋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从“拥有最好”向“潜在价值”上过度


成熟的消费者渐渐把重心从“拥有最好”向探索物品的“潜在价值”上过度。对于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模式,大批市场主体纷纷瞄准了这一消费蓝海,居民高涨的消费热情也必然会逐渐“回温”,需要尽快脱离粗放式供给模式,促进业务拓展、产品创新、跨界营销、智慧服务等经营模式升级,适应更高的产品标准和行业准则,坚守内容为王与品质至上,将推进文化市场结构迈入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完成精品化升级,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以上讲述的都是文化消费当中必须要思考的东西。除此之外,文化消费还包括休闲产业、餐饮产业、康养产业等等,其中康养产业有望成为市场规模在8万亿到15万亿的巨型产业。如何应对这样一种社会需求?我们要将审美体验、科学技术和更高层次的消费结合。我相信,疫情结束之后我国居民消费信心将有明显恢复,文化消费一定会产生大幅度的反弹。而在消费反弹的商业蓝海中,文化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值得深入思考。


(本文根据范周教授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互动提问



网友:如何开发银发经济?

答:不同群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包括居家产品、家庭装修产品、通讯产品等等,产品设计要越简单越好,让老年人也能够及时地进行消费。另外老年人的出行、娱乐活动、餐饮偏好都有自己的特征,亲情式的服务很重要。同时老年人的文创产品开发一定要因人而异,设计精准化、针对性很强的产品,明确自己的受众是哪一类型的老年人,对症下药。



网友:疫情之后线上会议会如何发展?


答:线上会议在疫情之后一定要可持续发展。比方说各个教学单位都有例会,这种例会有的是讨论式的,有的是传达式的。传达式的会议可以利用线上会议,老师们不一定都要亲自到会议室里也能完成。所以我认为疫情之后企业商务的线上交流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在线管理都可以进一步完善。各种各样的会议软件也还都有提升的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办公会务的选项。

 


网友:疫情过后如何促进社会资本投向公共文化服务?


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当中,对公共文化的社会化问题早就有专章专节描述。我们国家在重大的疫情之后,会增加社会资本在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的投入。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之间的结合需要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服务的内容、参与的成分会越来越多。

 


网友:疫情之中,实体书店、影剧院等线下文化消费场所和空间被线上替代,在疫情之后它们应该如何吸引消费者?


答:疫情会改变人的消费习惯,但是线下的书店、影剧院、音乐厅等仍然有它独特的优势。首先,有些消费需要在群体环境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欣赏效果。其次,现在的餐饮和书店都已经不再局限于实用功能。例如,台湾的成品书店和南京、广州、北京许多的特色书店的关注点都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看书,而是书店的整体氛围。在观影方面,在家也很难获得像在电影院一般的观影效果,所以将来线下文化消费场所都会有大力发展,但是它们现在的经营模式也必然会受到冲击。

 


网友: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红色文化在未来开发过程当中要注意什么?


答:红色文化是白洋淀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在雄安新区开发之前很多红色文化的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新的文化开发必须要挖掘、塑型、再创造,要挖掘这些文化背后的东西。让白洋淀一反人们印象中的形象,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塑造立体化的白洋淀文化,这是我们当前追求的方向。



END



视 觉 设 计 | 周   昂

责   编 | 孙   巍   巩   仪

美   编 | 隋   缘


推荐阅读



第一讲 | 疫情当前,无法独善其身,唯有共度难关!

第二讲 | 数说抗疫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危”与“机”

第一讲直播反馈来了!听听大家怎么说?

看完直播第二讲,大家怎么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