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唤醒文化基因,点燃黄河情怀

宋朝丽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传承黄河文化。总书记在之前的考察中也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凝练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是新时代传承黄河文化面临的严肃课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华夏儿女沿黄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毛泽东曾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厚重深远,时间纵跨180万年,空间横贯东西九个省区,涵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行为规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如何凝练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让浩瀚庞杂、厚重丰富的黄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新时代传承黄河文化面临的严肃课题。


挖掘素材,创作黄河文化时代精品


建立统一的黄河文化素材库。长期以来,黄河文化散落在沿黄九省各个角落,形态分散,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和保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很多文化遗址得不到有效保护。为此需要成立黄河文化素材库,以公开征集、实地调研等方式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场馆、民间文化机构、民间艺人及非遗传承人、当地居民中征集与黄河文化相关影像、文字、口述史等资料,把能够体现黄河特色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提炼出来,萃取黄河文化要素,分门别类标签化保存,最终形成黄河文化素材库。


与此同时,依托素材库建立逻辑集中、数据共享的黄河文化数据利用平台,将黄河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到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建设中,为黄河文艺精品的创作提供素材源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表现黄河文化的内容,如黄河号子、黄河祭祀、河洛大鼓、兰州太平鼓等,体现更多的是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黄河文化必须演化出新的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精神需求,即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黄河文化素材库为依据,挖掘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创作更多反映黄河流域现代生活习惯和精神特征的文化新品,更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2016年电影《百鸟朝凤》就是对黄河文化很好的宣传,近年来国漫潮、国风彩妆潮在年轻群体中兴起,充分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不缺吸引力。挖掘好的内容,找寻黄河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共通点、思想共享点、利益交汇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是黄河文化被现代社会接受的有效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度融合,赋能黄河文化新业态


只有综合利用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黄河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才能将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促进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传播黄河文化。目前黄河流域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度不高,旅游模式仍以沿黄城市的水面游览以及古城古镇、博物馆、纪念馆等游览参观为主,需要打造一批黄河文化国家公园、黄河生态保护区、黄河文化体验馆,创作一批黄河旅游文化精品,包括黄河河道体验游、黄河风俗体验游、古代文明精品游,开发黄河文化创意产品,黄河实景演艺项目、黄河文化“伴手礼”、黄河吉祥物等,展现黄河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促进黄河文化与数字内容产业融合。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条件下,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影视、网络综艺等新型文化业态开始成为文化主流业态。因此,需要深度挖掘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实施黄河文化IP 开发工程,形成品牌矩阵。如以黄河河神传说为原型,创造网络小说,塑造动漫形象,拍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并建造主题公园和主题餐厅,通过系列作品传播黄河文化。


促进黄河文化与体育、康养、中医药等产业融合,将黄河文化运用到健康疗养、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中,开发黄河地区食疗养生项目、山林养生项目、气候养生项目、生态种植项目,举办沿黄马拉松、沿黄健步走等活动,建造黄河风情度假村庄、特色小镇、康养基地、养生庄园等。这些举措能够形成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提升黄河文化的规模集聚效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势而为,丰富文化传播新渠道


重视数字传播方式在黄河文化传播中的运用。全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渠道也发生变化,短视频、新媒体、在线直播成为主流渠道。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媒体全领域用户规模超过15亿,在数字经济的大环境下,一些城市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介城市形象,如西安通过短视频“文物戏精大赛”、网络歌曲“西安人的歌”,被称为“抖音之城”,被推选为中国最具文化活力的城市之一。李子柒通过抖音、优酷等网站短视频发布美食短视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抵得上1000个CGTN。黄河文化的传播,也应该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受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文化传播渠道也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例如教育领域,传统对黄河文化的普及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文化经典诵读,未来可以依托黄河文化资源,打造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书院、洛阳龙门书院等,通过书院、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打造新型“黄河文化讲堂”,注重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影视领域,通过拍摄纪录片、网络电影、短视频、综艺节目等方式传播黄河手工技艺、风俗民情、天文历法、灌溉技术、宗法制度、古都文化等,注重知识的趣味性。腾讯近年来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为消费者定制“敦煌丝巾”,开发王者荣耀的飞天皮肤,寻找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开拓创新,营造文化体验新方式


把握受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被接受的最有效方式。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再世》创造了50亿的票房收入,电视剧《延禧攻略》带来非遗项目绒花的走红,《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火晶柿子”“水盆羊肉”“长安一百零八坊”等唐文化大火。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民众需要的是有故事、接地气的文化。黄河文化历史厚重,如姓氏文化、根文化、治水文化等,这些文化是文物考古、文献整理等阳春白雪式学术典籍的重要来源,但不为普通大众所接触。因此,需要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诠释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成为潮流和时尚,成为接地气的、有生机的日常文化形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掌握不同受众群体迥异的文化接受习惯和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19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和银发群体是两个巨大的受众群体。我国Z世代有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5%,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左右。年轻群体接受文化最主要的方式是数字阅读、移动阅读和文化体验。因此要考虑将黄河文化开发成动漫游戏、网络小说、短视频,利用明星和网红的名人效应进行传播,同时要注重黄河文化的体验性,如通过黄河文化体验园,让年轻人体验黄河的农耕技术、治水技术、灌溉技术等;发展夜间经济,开发黄河夜间旅游项目,布局美食、咖啡、夜间书店、酒吧等业态。银发群体则可以通过组织黄河风景摄影比赛、黄河书法大赛、黄河广场舞、黄河养生体验等方式,让黄河文化“活”起来,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END



美   编 | 常天恺


推荐阅读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上日程,陕西如何讲好“黄河故事”?

范周|聚焦文旅融合,讲好“黄河故事”

杨剑飞 | 讲好黄河故事 打造文化几字湾

泛舟母亲河:黄河文化三人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