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5亿人的市场需求尚未满足,儿童经济怎样作为?

赵航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伴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关于儿童的话题也再度进入人们视野。儿童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占据着较大比例,更关乎着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如今的儿童文化消费市场鱼龙混杂,社会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文化企业又应当为儿童提供怎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崛起的“儿童经济”,文化市场大有可为


医学界将儿童医学观察年龄段规定为14岁以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基数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为儿童类产品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2018年《中国少儿家庭洞察白皮书》便测算中国儿童消费市场的规模已突破4.5万亿元。“儿童经济”的壮大,也带动了儿童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


图片来源于:艾瑞咨询


近年来的儿童文化消费既种类繁多又增长迅速。一方面,儿童文化消费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从儿童剧到儿童音乐会,从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打造儿童品牌到诸多博物馆开辟儿童通道,很多对儿童消费层面考虑不足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重视起了儿童消费市场,并针对儿童欣赏习惯及价值观念,打造专门的垂直类产品,扩大了儿童的文化消费领域。


另一方面,儿童文化消费增速可观。以儿童剧为例,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儿童剧演出总票房高达9.17亿元,2019年全年总票房超过10亿元,增速达到9.05%。我国儿童剧票房高速增长现象的背后是儿童文化消费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同步提速。


图片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为儿童文化消费市场带来更多发展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自诞生起就与互联网相伴成长,并熟练使用各类电子设备。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是传统文化产品赢得儿童消费者的必经之路。但互联网的便捷和数字化的推进也为部分儿童文化消费埋下了隐患,未成年人“触网”的普及率之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更需要社会及父母共同面对。


数据来源于:CNNIC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


随着文化消费的活跃、二孩政策的开放,亲子市场正成为儿童文化消费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调查,有近八成家庭的儿童支出占到了家庭支出的30%-50%,深度挖掘儿童经济的“1+N”效应,是亲子市场构建儿童文化消费业态的重要一环。以主题公园为例,迪士尼、方特等主题乐园便致力于营造基于情感的陪伴空间,在以儿童消费观、价值观为主的同时挖掘家长的乐趣,促使亲子一同游乐,将家庭型消费场景构建到极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乐园外,寓教于乐也是父母们更愿意选择的教育方式。各旅游景区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也应当考量如何发挥“文”的价值,吸引亲子人群的目光,让游客在旅行中实现的“学、购、娱”的深度融合。


仍需完善的儿童文化消费市场


1

儿童文化市场需加强监督与管理


相比于广阔的文化市场,儿童文化消费领域对更加优质内容和规范市场的需求尤为迫切,好的产品与服务将会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正向的引导作用。在市场产品供给方面,质量和数量的不平衡现象仍是突出问题。如今的儿童文化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能够叫得响的文化精品却屈指可数,当优质的儿童书籍、儿童剧、儿童影视作品出现短缺,众多不良的网络信息、游戏、短视频等便占据了未成年儿童的大量课余时间。


在市场规范层面,以儿童剧市场为例,充斥着众多舞台简陋、生搬硬套的“伪儿童剧”。且相较于国外,我国儿童剧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建立、完善剧目制作体系、制作公司的品质把控体系以及价格制定标准等。在儿童夏令营、儿童影视、儿童网络文化消费等领域同样面临市场监管短缺的问题。


2

家长文化消费观念的“剧场效应”突出


“剧场效应”是指在剧院观看演出时,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清楚表演站了起来且剧场未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剧场后面的人也会为了观看效果而相继站起。儿童文化消费市场家长观念的“剧场效应”同样如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思维的变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不断在家长们心目中生根发芽,且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孩子从出生便开始接触早教课程、儿童乐园,4岁听儿童音乐会、学各类乐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甚至如今已逐渐兴起抱着2岁孩子看儿童话剧的情形。众多父母所认可的“越早越好”“越贵越好”消费标准使得儿童文化消费逐渐走向金钱化弊端,此种观念在增加家庭文化消费投入的同时,也为儿童文化消费市场价格的混乱带来了可乘之机。在儿童教育面前,家长的攀比心理和盲目跟风不可取,对儿童文化消费的投入和选择更要看是否适合孩子,是否能物尽其用、效益最大化。


3

儿童文化消费的金钱观念:“三万块是多少?”


儿童文化消费市场不仅包括父母为儿童购买文化产品,还包括儿童自己进行文化消费。前有9岁孩子用母亲手机充值1万余元用于购买游戏内装备、皮肤等商品;后有深圳11岁女童消费近200万打赏网络主播。近年来,此类未成年儿童斥“巨资”打赏主播、购买游戏装备的新闻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此类新闻透露出的是儿童金钱观念的缺失与多方监管的失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深圳市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投诉数量,跃居网络消费投诉第一位,共4472宗,是去年同期10倍。对于未成年儿童而言,金钱观念尚未成形,金钱消费的理性与节制更无从谈起,孩子的监护人应承担起培养儿童文化消费观念的责任,同时更要在儿童自主消费的渠道层面做好管控,加强密码防护,从源头阻断资金的无概念消费。


儿童文化消费产品的应有之义


1

美育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是涉及美学、文艺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促进未成年儿童的德、智、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对未成年人的美感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任务,更应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与此同时,好的儿童文化产品,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要注重家长的体验,通过建立亲子共同话题场景,促进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营造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2

适龄性


于儿童文化消费产品而言,“适龄”要当头。如在儿童影视作品中,主演、配音明星化,情节成人化现象已屡见不鲜,过于成人化的产品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会对儿童理解作品产生阻碍,更不利于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儿童文化产品生产者要秉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文化内容和儿童生活相结合等原则,创作一批有意思、有意义,适应儿童欣赏习惯与价值观念的文化精品。


3

保护性


儿童文化消费产品的保护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天真烂漫与童趣。早在上个世纪,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就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发出警告:“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分界线,在电视之类的媒体猛烈攻击下会越来越模糊。”如今新媒体发展迅速,儿童与成人的信息接收界限更加模糊,如何洗涤社会风气,如何对儿童进行文明教育但又不破坏其天性美德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与防沉迷。互联网时代下,在线文娱业态兴起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凸显。2019年,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多家短视频平台试运行。截至2019年10月14日,国内共有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这为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成年人的文化消费谁来引导?


1

管理层面:为维护儿童文化权益保驾护航


我国仍需不断完善儿童文化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儿童的文化权益不受侵害,让监护人维权有法可依。最高法5月19日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中明确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前不久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也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费问题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规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需针对儿童文化消费的市场特点和突出问题,制定有关规章、政策、标准,规范和维护儿童文化市场秩序,并监督指导相关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营造良好的儿童文化市场环境。


2

企业层面:双效统一是准则


作为儿童文化消费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与运营方,相关企业应当自觉肩负起助力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与使命,推出针对未成年儿童的内容产品和保护机制,在此前提下,有机平衡创造利润与实现社会价值的双效统一。尤其在线文娱领域,如网易游戏在今年5月公布了关于未成年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已完成旗下所有在线运营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升级,共计80余款。随着互联网对于儿童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对互联网上儿童文化消费产品服务的监督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公司的审核程序、监管机制等将直接影响未成年用户是否能作出超出其民事行为能力的消费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监护层面:祖国未来需要多方共同守护


儿童文化消费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父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父母要理性辨别,结合孩子自身兴趣与产品质量,为孩子选择真正能产生效益的文化产品;在监管方面要尽到教育与监护义务,以身作则,并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审美观、金钱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也应做好未成年人的文化消费引导工作,将审美能力、自我保护与网络信息甄别等能力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来抓。社会组织也要承担起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之责,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行业协会,都要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尊重儿童各项权利,为儿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及行业监督机制,共同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语


“一部优秀的儿童剧能影响孩子一生”,这是挂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句标语。儿童文化消费不仅是相关文化企业的盈利来源,更是每个家庭寄托在产品身上的对子女成长的期望。面对如今鱼龙混杂的儿童文化消费市场,政府、企业、学校与家庭要联合发力,共同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守护正在消逝的童年。


参考来源:

[1]陈小雁.守住儿童文化净土,抓住“消逝的童年”[J].广州日报,2015,04.

[2]儿童文化消费不能徒有其表 [EB/OL].凤凰网,https://pl.ifeng.com/c/7fcakJTQ1SK.

[3]2019年中国儿童剧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EB/OL].前瞻产业研究院,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200311-4fd53acc.html.

[4]儿童消费成为文化消费市场新增长点[EB/OL].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8-08-23/2149085.shtml.



END



美   编 | 万晨阳


推荐阅读



大学生居家战“疫”的心理调适与自我修养

B站与它的4K画质新时代

一个公式,两个展望:在知识直播中打造内容竞争优势

疫情下的反思,韧性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