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擦亮北京中轴线“金名片”

范周 孙巍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今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发布,《规划》中明确提出“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申遗保护意义重大,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影响深远。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七版块 文明中国


“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变迁汇聚成北京独特的壮美之景。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北京闪亮的文化名片。


“北京城的精灵”雨燕在天坛祈年殿前飞翔  图片来源于人民视觉


今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发布,《规划》中专辟章节提出“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擦亮中轴线这张“金名片”,对于北京老城保护意义重大,也将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光添彩。


见证古都历史变迁


北京中轴线起始于元代,成型于明代,传承发展至今,已有750余年历史。


“五一”假期,游客在故宫拍摄美景。  图片来源于人民视觉


1267年,忽必烈选址建造元大都,至1274年基本完工。在都城规划过程中,设计了明确的城市南北中轴线。


明代北京城中轴线基本沿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也有观点认为明代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并在此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和拓展:一是建造紫禁城,并将中轴线向南扩展至永定门。二是在紫禁城后建万岁山(清代改称景山),增加中轴线的制高点。三是在紫禁城两侧建造太庙、社稷坛,强化“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此外,将钟鼓楼迁移到元代中心台位置,由此形成了长约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


清代完全沿用了明代的京城中轴线,只是在局部进行修缮和改建,如顺治年间重修承天门城楼,并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近代以来,受战争影响,北京中轴线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为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中轴线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更加凸显。


5月6日,北京皇史宬南院启动拆违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2005年,北京市在原址重建永定门城楼,使中轴线南端的城市历史景观得到修复。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标志着北京中轴线保护翻开了新的篇章。


做好整体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城市建筑的精髓,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更彰显了大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做好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中轴线申遗的需要,更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


2019年9月,北京天坛公园举办“中轴申遗”图片展   图片来源于人民视觉


目前,北京中轴线确定的申遗范围包括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覆盖北京老城约65%的面积。遗产区内的文物腾退工作是中轴线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北京市花大力气开展腾退搬迁和文物修缮,取得了明显成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腾退只是第一步,还要通过后续利用,让文物焕发新的活力,产生新的文化价值。作为北京市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杨梅竹斜街,在改造过程中摒弃以往大拆大建模式,遵循“真实性”保护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杨梅竹斜街的历史原貌,并联合设计师、规划师通过“节点式改造”与“在地再生”方式,为腾退空间引入文化创意项目,让近70%的原住民能够免于搬迁,长久生活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遗产不只是单纯的古代遗存,还包括当代呈现的文化风貌。而文化风貌的形成,是周边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中轴线保护除了完成区域内的腾退修缮,还应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周边治理工作,营造出与传统建筑景观和谐共存的文化风貌。目前,北京市已编写完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就中轴线沿线区域风貌作出规划设计要求。后期应严格遵循导则要求,把工作落细落实,推进沿线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在区域治理中,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提高治理的人性化和精细度。例如在日本,“町内会+市场化服务企业+地方自治主体”共同构成街区多元治理模式,此外,民间团体也是日本街区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教育、组织居民活动、指导帮助整改项目等方面起到较大作用。北京中轴线周边传统居民区的治理也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实现文脉复兴与创新


让北京中轴线成为历久弥新的活态文化遗产,就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将中轴线区域内可用地作为激发文化潜能的“触媒”,推动中轴线文脉的复兴与创新。


增加公共空间的文化服务功能,营造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规划》明确提出“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近年兴起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等,就是利用传统建筑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留住城市文化记忆的典型范例。在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中,“胡同花草堂2017”项目旨在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改善胡同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让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方式相互交流、协作共享,修复与重建老北京胡同文化中遗失的意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维护传统业态,保护中轴线传统街区的文化遗产特色。法国巴黎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经验值得借鉴。巴黎市区法定保护区面积达到全市用地的90%,巴黎市政府在保护古建筑不受损害、侵占的同时,将过度商业化或是废弃的公共空间进行文化创意改造,既维护历史空间原貌,又彰显文化遗产特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入新兴业态,构建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融的情境空间。近两年,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通过建造“共生院”等方式,引入文化民宿新业态,一方面为腾退工作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提升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又实现传统空间的保护再利用,可谓一举三得。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好、传承好北京中轴线的同时,应当深入挖掘中轴线的价值内涵,向世界讲述北京、讲述中国。


将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外向传播。开发中轴线精品文化旅游专线、公交专线、漫步专路等,将中轴线的各个景点有机串联起来,进行整合营销。


加强中轴线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世界遗产机构、国际文化研究中心、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国际化多平台合作,向世界展现北京形象、中国形象。


以新渠道新方式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深入挖掘中轴线背后的历史事件、文化风俗、名人故事等,运用现代化传播渠道和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立体多元地展现北京中轴线,让中轴线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世人感受到北京中轴线的多彩魅力。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6月2日第07版)



END



美   编 | 常天恺


推荐阅读



范周 | 两会洞察:乘风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范周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在挑战与机遇中探寻文化力量

范周 | 健全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

范周 | 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文化产业恢复发展的新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