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市转型中的工业遗产,如何推动它的华丽转身?
今日看点
近十几年,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工业遗产的重视,形成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高峰,涌现出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田子坊文化街区、中山岐江公园、青岛啤酒博物馆等经典案例,甚至成为当地城市的文化地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制定《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期间,首站来到从“工业锈带”转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调研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杨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杨浦滨江岸线全长15.5公里,记载着上海百年工业的城市发展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共有24处、66幢规划建议保留的历史建筑,以及大量工业遗存设备设施,包括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中国最早的现代化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的上海船厂西厂……杨浦滨江如今成为“世界仅存最大的滨江工业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上海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按照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建设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滨江功能逐渐完善,长度上和质量上已经可以比肩纽约51公里的曼哈顿滨水绿道。习近平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建设规模从1950年的0.6亿平方米发展到2017年的88.30亿平方米,随着城市功能转型、产业转型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占比下降到20%左右,工业存量用地大量出现。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调研杨浦滨江工业遗产改造公共空间的讲话精神,结合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盘活我国工业遗产的存量空间,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通过文化振兴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此,五部委联合制定《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的主要亮点
1
认识的新高度:
第一次提出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始于2006年,至今不过14年。2006年国家文物局在《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进行研究与保护,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首次将工业遗产纳入专门的普查范围。
此次《实施方案》对工业遗产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体现在第一次将工业遗产表述为: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
将工业遗产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的表述是第一次出现,并且通过“三个有利于”对这一典型代表进行了具体阐述:有利于更好地积淀前人的文化和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足迹,弘扬优秀中国工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的转变。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国家对于工业遗产的认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2
认识的新深度:
第一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理念
《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这一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我国进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的背景下逐步清晰的。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2016年工信部和财政部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从“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到“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再到《实施方案》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体现我国对工业遗产为代表的工业文化认识的新的深度。
3
认识的新广度:
第一次提出以文化振兴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的八项任务之一,提出全面核查认定城区老工业区内的工业遗产,出台严格的保护政策,侧重于工业遗产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
2018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角度,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侧重于工业遗产精神层面的保护利用。
在此基础上,《实施方案》将工业遗产的作用提升到作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从物质改造和精神塑造两个方面,通过全面实施“工业遗产+”工程,发力新业态新模式,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达到了认识的新广度。具体而言包括:
“工业遗产+博物馆”工程: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设立不同类型的工业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科普、文创、娱乐产品的功能,推出主题展览、社教研学活动与文创体验活动等。
“工业遗产+旅游”工程:进一步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尤其是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工业遗产+文创空间”工程:利用工业厂房拓展文创空间,加快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发展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会展经济和文化活动。
“工业遗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依托工业遗产,尤其是滨水地区港口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城市文化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融入现代设计观念,服务当代生活方式的城市人文景观和日常生活空间;强化工业遗产改造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工业遗产+城市特色”工程: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凸显工业文化景观,促进工业遗产与各类文化节、艺术节、博览会、体育比赛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实施工业遗产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
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趋势
1
工业遗产在推动城市振兴和承载文化多样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施方案》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落脚点老工业城市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其实质是一个发挥工业遗产在城市振兴作用的重要文件,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是其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其目的。
一方面,我国工业遗产存量规模巨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现代工业化时期,工业建设规模从1950年的0.6亿平方米发展到2017年的88.30亿平方米,经过70年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城市功能的转变,大量工业生产空间与仓储设施被废除或被转移到城市新区,而遗留下来相当数量空置的工业遗产存量。
另一方面,工业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和利用。刘易斯·芒福德说:“不能用新建筑取代旧建筑来实现城市更新”,承载着城市工业历史文化的工业遗产一旦破坏就将彻底失去其特有的价值,这已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共识。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对于城市振兴和承载文化多样性意义重大。
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在精神层面可以弘扬优秀中国工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在物质层面能够促进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在城市建设层面,可以提升城市功能,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特色,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2
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
《实施方案》指出,要保护优先,以用促保;完善体系,形成合力。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具有公共性和在地性的特征,政府在保护利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协调各种关系。工业遗产管理及其保护利用涉及文物、规划管理部门、国土资源、住建、工业行业、旅游、环保等部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既要协调不同部门的关系,也要协调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关系。
二是保护利用体系的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和分级管理目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时间短,保护利用体系尚未形成,有保护身份的工业遗产,包含国家文物部门、住建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国资委等公布的工业遗产名录仅仅300项左右(其中还有重复项目,不含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大部分是没有保护身份的工业遗产,亟需建立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和统一的评估价值体系,进而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便各个省级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工业遗产的价值展示。
三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投资引导,或者国有企业通过租赁、固定资产入股,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多样化资本运营管理模式。
四是督促工业城市制定《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提升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列为各级政府的一个单独性、综合性的工作,国家在制定工业遗产清单、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优化政策环境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专项规划。
3
注重工业遗产的特色,讲好中国工业故事
《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力度。作为文化遗产,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对非遗宣传很多,工业遗产相对较少。《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定期组织研讨、宣传、推介等相关活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果进校园、进社区。
除了这些传统的宣传,实际上工业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相比,有其特殊性。遗产的物质载体本身也是遗产,利用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空间中举办文化活动,就能够更好地宣传工业遗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统一。比如总书记2019年调研的杨浦滨江,就是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举办地。这次艺术季主展馆放在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也就是说作为“城市空间”的上海船厂旧址既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展场,也是重要展品,这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有别于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特点。
早在2010年,上海就依托世博会的召开,黄浦江畔38万平方米的滨江工业遗产、码头被纳入保护利用范围集中改造,工业遗产在世博会这一契机下得以顺利实现功能转型,使两岸的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形象。2013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1成都双年展就都设在工业遗址举办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在工业遗产改造的空间开展文化活动,达到了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国工业文化的目的,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END
美 编 | 赵 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