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裸奔”与“雁过拔毛”

卢泽华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每个人都该相信,这世界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家人,而是搜索引擎。想一想,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你都有难以启齿的隐私。然而,对互联网,我们却几乎毫无遮掩和保留——喜欢什么,你会搜索相关信息;有了问题,你会在知乎里检索答案;失恋了,你会把心情写到微博里;就是得了病,也会去百度搜索一下,有没有治疗的方法……如果有人把你电脑里的搜索记录全部记录下来,公之于众,想想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



这并非耸人听闻。网络世界,雁过留痕,有人将之称为“网络足迹”。经常,这些个人数据就会成为别人逐利的工具,“雁过留痕”也就成了“雁过拔毛”。比如,最近爱奇艺在“超前点播案”败诉后,又被指“侵犯隐私”一事,由此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国是网络信息泄漏的重灾区。不仅用户信息泄漏案件频发,还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但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维护中国网络信息安全,还是一个常解常新的命题。


“被迫自愿”伤害用户权益


近日,爱奇艺在“超前点播案”中败诉。没想到,案件审理过程中横生枝节——庭审中,爱奇艺一方提交了原告用户的观影记录。这被当事人公开质疑,认为“侵犯隐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带来一个与广大网民息息相关的新热点——网络足迹。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们有意或无意点开一个新闻主题、一件网店商品后,平台必然会推送类似的内容。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电商购物等行为的信息,都在会被平台收集下来。


这些信息多被用于网络平台精准化推介和营销,同时也为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


目前网络用户信息泄漏大部分都发生在移动端。比如,手机APP、免费WIFI、搜索引擎、电商平台……这些你常使用的互联网场景,很可能成为你个人信息的主要漏洞。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八成用户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但是,我们很少有意识或者有能力阻止自己的信息被收集。


当我们下载一款手机应用时,一般都会弹出的带有收集用户信息内容的条款,并需点击“同意”。数据显示,只有6.15%的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APP之前会经常看授权须知,并且,如果点击“不同意”,则无法使用该软件。


看样子,我们对软件收集信息的行为是同意的,这种同意也是“自愿”的——手机页面上白底黑字的“使用协议”里明摆写着呢。


然而,除了“自愿”,我们还有得选吗?——如果不去同意提供那些个人讯息,很多服务和资源就用不了,甚至连手机都打不开。这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几乎寸步难行。


这无疑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雁过留痕”变成“雁过拔毛”


生活中,我们对信息泄露行为不胜其扰。


笔者曾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检索分析网民因信息泄露受到的骚扰和危害,归纳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收到垃圾短信和营销电话;

2、被诈骗份子频繁骚扰;

3、身份被冒用、个人名誉受损;

4、账号密码被窃造成财产损失等。


雁过必然留痕:调查显示,安卓系统手机应用中,有98.5%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虽然绝大多数软件获取用户隐私是出于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目的,但也有十成左右的手机应用存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现象。


雁过多被拔毛: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0%以上是违法分子靠掌握公民详细信息进行的精准诈骗,从已破获案件看,互联网平台内部监守自盗和黑客攻击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窃取隐私背后,孕育着一条千亿元级别的黑色产业链。在已经破获的个人信息贩卖案中,数据级别动辄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例如,一项名为“9·27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专案”中,被盗公民个人信息超过50亿条。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曾审理了一起网络招聘平台员工参与倒卖个人信息案。该案涉及公民个人信息达16万余份,一份简历标价5元左右。


这一案件引发网民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担忧。有网友在微博吐槽:“赔钱吗?找个工作一天接几百个贷款电话”“我都工作一年多了,还在被骚扰”。


用户数据“过度开发”该规范了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意味着行业资源和商业财富。如今,中国正孕育着一个全球最大的用户数据市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


商业利益驱动着各类互联网平台收集海量用户数据,并进行商业开发。


然而,如何开发的边界却非常模糊。


其中,对用户信息使用边界的界定的非常困难。比如,下载百度搜索手机应用,并打开《百度隐私政策总则》,就有内容显示,百度收集的个人信息除了用于改善产品和服务、数据分析和研究之外,还会与“授权合作伙伴”共享用户的“某些信息”。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服务平台或服务提供商”“软硬件/系统服务提供商”和“广告、咨询类服务商/广告主”。


虽然百度宣称会对用户画像进行“匿名化处理”,并与这些公司“签署严格的保密规定”。但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广告主等“合作伙伴”的行为是否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显然有待查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这些隐私数据的收集和泄露,不只是个人的事,还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单一的个人信息泄露会直接影响到个人隐私、社会交往和经济利益;局部性、群体性的个人信息泄露有可能导致网络犯罪和社会问题;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会引起公众恐慌,危及社会稳定;敏感的、跨境的个人信息泄露更会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


就目前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技术和监管两个方面。


技术上,加强应用审核已经成为各大应用分发平台的共识。各类网络运营商在不断加强人才和科技投入,持续升级网络安全系统,稳固网络后台,保护访客隐私。


监管上,工信部曾印发过《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提升网络数据安全保护能力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也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进行过专项治理。


未来,制度层面的明晰化至关重要,不仅要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和标准,更要从去除霸王条款,加强处理问责方面入手。


毕竟,每一个网民都希望,我们在网络上留下的足迹是匿名的足迹,而不是裸奔的足迹。




END



美   编 | 隋   缘


推荐阅读



范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旅产业思考

解读|网络文学如何加强管理,又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死结?

变革中的视频产业:生产,传播与交互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重磅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