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组坐标 ——《关于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
今日看点
9月8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推动文创实验区创新发展方面指明了方向,也为首都文化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在操作上提供了航线路标。本文是对该政策深入解读的系列文章第二篇,聚焦六组坐标,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明确发展路径的根本要求。我国第一个以“部市共建”为合作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历经五年发展,围绕产业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蜕变转型,已经成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氛围浓郁、文化产业发达,引领北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功能区。
在高起点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核心区达7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如何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9月8日,北京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给出了答案。《若干措施》共有四部分十八条核心举措三项保障措施,文件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创新开路,在体制机制、空间承载、文化生态、开放融通四个方面精准制策,进一步推动文创实验区在创新发展方面求突破、树标杆、作示范。
《若干措施》的文件出台凝结了文创实验区2014至2019年五年砥砺前行的成果,呈现了文创实验区作为文化产业功能区在文化产业高质量探索中的“中国经验”,是一部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延续既往指引未来的核心文件。《若干措施》关乎文创实验区发展明确方向目标、提出任务措施,也为首都文化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从宏观上梳理了多组关系,从操作上提供了航线路标。
1
做好“总”与“分”的协调
在北京市“1+N+X”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中,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作为《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京发〔2018〕14号)这一统领性文件下“N”序列的支撑性文件,与已发布的各行业政策不同,是唯一一个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文件。从全国来看,也是第一个加强功能区建设的省级文件。《若干措施》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清单上,对应14号文件在文化空间拓展、重点企业扶持、重大项目引导、文化消费提升、文化贸易促进、文化金融创新、文化品牌集成、服务平台共享以及文创人才兴业等方面的政策内容体系,结合文创实验区发展基础和优势,提出18条激励引导措施,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实践导向。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宏观政策体系而言,《若干措施》作为分项支撑政策出台,是全市深化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推进,不仅强化了北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载体优势,也提供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方案。
2
掌握“放”与“管”的平衡
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便利化水平是《若干措施》中多次提及的内容。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大“极速”朝阳模式效应,为企业提供行政服务、人力资源、技术支持、产权交易、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加强“房租通”等政策配套,采取补助、创投引导、购买服务等方式,帮助文化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探索拓展暂时进口货物单证制度适用范围,延长单证册有效期,鼓励保税仓库在出入库环节以“自报自缴”方式申报,精简国际展览品检验审批流程等等措施,都直接推进文化贸易业务便利化。优化政策、简化流程、强化服务,让文化企业“少跑路、少操心、多受益”,提高营商环境,真正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角色。
“管”而不乱、“管”且有效,是考验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若干措施》中对于管理机制、管理决策从多元治理和全程治理中提出了具体举措。完善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共治共建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对接机制,加强统计监测,创新性提出制定“文创实验区发展指数”,定期归集汇总运行数据,为事前管理与科学预测提供基础依据。一“放”一“管”,充分体现了文创实验区对文化治理现代化探索的经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钉钉子精神”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小,让文化企业真正受惠。
3
把握“减”与“增”的关系
2017年以来,北京市立足“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积极探索“减量中实现集约高效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2018年北京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减量34平方公里,“以房控人,以业控人”等等都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人口减量的硬措施。减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伏笔,在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成为加快培育、加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成为北京构建发展新高地的重要一环。在《若干措施》中,充分回答了文化产业如何“增”的问题。
在文化人才上,实施“百名文化菁英”计划,连续五年每年引进认定100名“文化菁英”人才,在落户创业、人才公寓、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重点领域提供服务保障。五年500名文化菁英人才落户文创实验区7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在北京严控人口的背景下难能可贵。在空间承载上,文创实验区范围优先保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所需土地、空间等基础条件。推行产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土地租金年租制,合理控制文化产业用地成本。加强存量空间的转型盘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利用存量低效楼宇、国有企业用地、工业厂房、仓储用房、老旧商业设施、农村集体产业空间等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空间载体的政策创新和弹性利用,对于优化存量和增量土地资源利用具有积极意义。文创实验区内“人才”和“空间”作为生产要素持续增加供给,体现了北京高精尖产业结构中的发展倾向,为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掣肘问题做出了关键回答。
4
深化“加”与“融”的贯通
以“文化+”为核心,扩大跨行业跨领域融通,构建高质量文化生态,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落点。《若干措施》充分体现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现代商务”“文化+体育”的文化生态群落。“文化+科技”中紧抓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新趋势,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提升文化科技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支持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新媒体等新业态和新项目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文化+金融”中着力构建以总规模100亿元的文创实验区发展专项子基金为引导,聚焦文化信用,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体系。
“文化+旅游”中重点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整合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的文体商旅综合体。“文化+现代商务”中利用CBD国际商务功能优势,推动文化与商务对接,以文化丰富商品种类和商业业态,提升文创实验区文化领域商务服务国际化水平。扩大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若干措施》对于文创实验区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文化消费业态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向,以“文化三里屯”为发展样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消费街区;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新型文化消费地标;以科技应用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以夜间经济促进夜间文旅消费。
在区域功能上,文创实验区发挥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双区”叠加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将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纳入文化惠民工程覆盖范围。文创实验区秉持创新融合、开发共享的理念,深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业态更新,提升产业能级。
5
突出“精”与“特”的优势
充分利用区域内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聚焦高端产业、高端环节、高端功能,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向“高精尖”发展是文创实验区升级迭代的路线图。文创实验区充分发挥区域内传媒领军企业聚集优势,以融媒体发展优化传媒领域生态。提升创意设计,打造北京设计品牌,形成高端产业群落。明确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国家级、市级大型文化功能项目,国家级重大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和工作落地并高标准高水平建设。
在市场主体上,瞄准优质文化企业,实施“领航计划”,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过百亿的旗舰文化企业;实施“领鹰计划”,重点培育扶持100家以上高成长性、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头部文化企业。在实验区品牌塑造上,构建“文化精品创作”“精品园区”“知名文化节展赛事”“外向型品牌企业”等为一体的品牌矩阵。《若干措施》准确把握了文创实验区空间资源的文化特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产业园区、奥运场馆、亮马河都将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独特的“金名片”。发展“高精尖”产业业态与彰显文化品质独特性并行,将推动文创实验区持续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和示范引领中心。
6
写好“城”与“文”的文章
作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现代都市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廊道”的重要承载区,文创实验区遵循产、城、人的高度融合,促进北京市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若干措施》中强调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依托城市边缘集团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优势,构建适合“高精尖”文化产业集团发展的产城融合组团。在空间布局上,强化 “一廊两核多基地”,构建多元景观、多元环境、多元产业,以城市功能配套、产业升级和生态优化为主,增强区域人文精神凝聚力,逐步将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得到改善和升级,最终把文创实验区建设成为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
在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语境下,《若干措施》文件的出台是对文创实验区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索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核心区建设成效的认可,也充满了对实验区发展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的期许。文创实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荟萃高端文化人才、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完善高端功能体系、促进高端集群发展,最终成为世界级文化硅谷,向国际提供文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美编 | 常天恺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