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四五时期,文化金融如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舒啸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格局与新挑战并存的局面,文化金融如何进一步把握机遇,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09年,我国正式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中提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大金融支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规定了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步入成长期。


在2009到2019这十年间,文化金融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20年是文化金融发展的第十一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十四五”时期即将到来的新规划、新格局和新挑战,文化金融应在总结过往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紧跟国家战略要求,服务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继往开来,回首文化金融发展的成就与挑战


1

政策层面


01

成就:文化金融政策逐渐完善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2010年,以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为代表的九大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进入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发展阶段。


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和诉求不断得到重视。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着力提升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重视。


2019年,司法部发布了《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其中第七章“金融财税扶持”对文化金融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涵盖了“金融服务体系、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保险服务、消费金融、用汇保障、财政扶持、文化资本投资、税收扶持”等九大方面。随着我国文化金融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金融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系统化、体系化、产业化的趋势。


02

挑战:金融监管环境日趋严格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此之后,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不断出台,我国金融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例如,中国证监会于2019年4月发布《资产证券化监管问答(三)》,规定了“对于电影票款,不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入园凭证等未来经营性收入,不得作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现金流来源”,对电影和文化主题公园等行业的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9年7月,中国证监会再度发布《再融资业务若干问题解答》。其中规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专户存储,不得存放于集团财务公司。募集资金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要投向主营业务,原则上不得跨界投资影视或游戏”,进一步间接地削弱了影视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能力。


总体来看,加强监管、防控风险是新时代对金融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严格的金融监管也能一定程度上遏制文化金融领域中非理性投资所造成的乱象。然而,从客观角度来说,日益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也确实压抑了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根据《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统计:“2019年我国上市文化企业再融资案例82起,资金规模为1186.36亿元,均处于较低水平”。


2

市场方面


01

成就: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开发,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逐渐建立


随着文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类对口文化产业特性的信贷产品不断推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渐对文化企业开放,同时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逐渐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据统计,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债券发行规模为465.96亿元,对比2012年的39.5亿元,实现了50.87%的年增长率。


2016年,我国文化类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为1448.9亿元,企业为89家,对比2011年的234.82亿元融资规模,23家企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此外,科技发展与技术突破也推动了新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的诞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文化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


02

挑战:全球经济持续下行,资本寒冬

尚未过去


自2019年开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根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报告显示,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脱欧、长期利率变化等因素,2019年全球贸易量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首次下跌。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威胁,尽管中国已经在防疫抗疫领域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但西方多国正在遭遇第二轮疫情的威胁,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的持续下行难以在短期内有效好转,资本寒冬依然持续。


图片来源于SSYER


据统计:“2019年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市场规模同比下降44.41%,融资金额为637.13亿元;事件数量同比下降43.49%,为447起,是近十年来的首次‘双降’”。在这之中,文娱行业受到的波及最为严重,2019年文娱行业内的投资数量相比2018减少72.4%,为348起,其中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下降72%。




二、立足当下,展望“十四五”时期文化金融新发展


1

关注疫情发展,适应疫情带来的新变化


当下,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疫情,随着欧美各国疫情的第二波反弹,可以预测新冠疫情不会在短期内结束。新冠疫情一方面倒逼了文化产业领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业态的诞生。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732.03亿元,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147.43亿元,环比增长25.22%;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18亿,短视频应用以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超越了即时通信。


随着5G商用的进一步落地,短视频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可见,在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生产体系中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同时,新冠疫情也令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抱以持续观望的态度,应尽力消除文化产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鼓励私募股权基金等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2

把握国际形势,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可以预测,促进“双循环”将是文化金融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十四五”时期,文化金融应和刺激内需和拉动文化消费相结合,围绕信息服务、内容创作、娱乐休闲等领域,创新文化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将畅通国内大循环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3

聚焦金融科技,推动文化金融的新场景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明显超过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金融要以“新基建”为契机,加快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落地,推动文化金融新场景的出现,并完善现有的文化金融体系。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文化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等。


图片来源于Pexels


4

贴合国家战略,共促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金融要服务于国家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一方面,文化金融发展应以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实体经济为目标,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通畅、便利的渠道,同时为投资市场提供可靠的风控保障,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文化金融也应自身在文化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为文化企业中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稳定经济和就业,切实服务于文化创作和文化生产,从而促进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进程。


图片 | 来源于SSYER、PIXABAY美编 | 胡宇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

范周 | 面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范周 | “十三五”时期—— 文化产业拉开变革式发展帷幕

深圳40年|特区文化产业发展缘何乘风破浪?

文化消费新格局来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新思路是什么?点击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