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推动两岸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几点思考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无论有多少干扰阻碍,都应该坚持不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2020年是风云动荡的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美关系日趋复杂,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走向也受到诸多关注。11月12日,范周教授以“两岸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几点思考”为题在2020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系统文化宣传工作研修班进行主旨演讲,现将发言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从三国东吴发现台湾到清朝正式将台湾纳入国家版图,两岸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近代以来,台湾地区经历殖民期间日本对其进行文化同化、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执政期间西方文化以援助名义入台,日美两国文化在台湾地区留下深刻烙印。从1949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两岸交流存在过一段时间的隔绝状态。直到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达成“九二共识”,两岸交流得以逐步恢复,从小规模的通商、通航、通邮到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两岸民间实现深入交流。


虽然既定的历史因素为两岸交流带来诸多阻碍,但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府和民间各方的努力下,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两岸文化交流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状态,并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一、两岸文化交流新变化


1

两岸文化交流由官方逐渐走向民间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渠道日益广泛,除官方的交流接触外,民间交流的热度不断升高。在旅游方面,从2008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到现在已有12年,期间有超过 2400万的大陆同胞去台湾旅游。台湾居民出境旅游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首站选择赴大陆旅游的台湾居民较2017年同期增长6.2%,占整个台湾出境旅游市场的25%左右,大陆是台湾游客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出境旅游目的地。


2

两岸文化交流由单一走向多元


两岸文化交流改变以往单一的模式,文化交流形式日趋多元,逐渐与经贸交流和科技交流相融合。


01

文化交流内容广泛


文化交流领域涉及到学术类、民间艺术和文艺表演类、影视作品类等多种形式


在学术方面,一系列学术论坛、研讨会以及两岸高校联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白马湖论坛为例,它是由两岸六家高校于2009年发起的海峡两岸文创高校研究联盟,于2012年正式落户杭州,截止目前两岸盟员共计237名,十年间成功举办20次论坛活动,影响力广泛,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在民间艺术和文艺表演方面,妈祖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大陆尤其是福建积极搭建台湾妈祖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了一系列庆典活动。同时,与妈祖文化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文化旅游节、展览等也相继展开。妈祖文化交流对于维系民众交流、增进两岸互信、构建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在绘画、书法、摄影、艺术展览、漫画等艺术领域,两岸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彼此互相切磋,共同发展。


在影视作品方面,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作品交流逐渐增多。早期以台剧传入大陆为主,尤其是台湾偶像剧,对大陆影视作品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大陆地区影视剧市场的发展,电视剧制作愈加精良,两岸影视作品合作交流更加深入,部分电视剧在台湾地区热播,宫斗类电视剧《甄嬛传》《延禧攻略》在台播出后收视率均在0.8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传统的学术、艺术、影视交流,两岸文化交流正逐渐向更多元的领域延伸。比如近年来受到许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电子竞技,正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窗口”,逐渐走向规模化和成熟化。2019年4月海峡两岸电竞文化节在上海成功举办,活动为期三个月,举行了中华传统文化公开课、两岸文创 (电竞) 交流论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互访、线下游戏快闪展、电竞邀请赛等系列活动,为两岸青年打造新的交流互动平台,对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交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02

文化与经贸交流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深化,经贸融合力度日益提升,焕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2001—2004 年间,海峡两岸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30%。2008年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两岸经贸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不论是贸易增速还是贸易额度都大幅度下滑。在2016年之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受到政治和经济叠加影响,经贸合作受到诸多挑战,两岸经贸额度连年下滑。


在政策的支持下,两岸贸易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即使在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进程受阻的现状下,中国大陆仍一如既往支持和鼓励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努力寻求扩大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途径。


03

科技为文化交流助力


科技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两岸科技交流与创新融合在专利合作、标准合作、交流项目、论文发表四个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


在专利合作方面,两岸合作专利数量是反映两岸合作关系的密度与生产项目重要的指针,截止2017年,两岸合作专利件数共有12293件,显示两岸专利合作日益密切。


在标准合作方面,自2005年以来,两岸产业界在 TD-LTE、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云计算、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化,累计达成了320项产业共识,颁布了38项两岸共通技术标准。标准对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引领作用,标准合作有助于两岸的产业合作,是增强两岸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在项目交流方面,两岸科技交流互访项目稳中有升。在交流项目中,大陆赴台交流活动主要是参观访问、两岸会议与合作研究。台湾来大陆的交流形式主要是讲学、合作研究与两岸会议,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项目占据总数的60%以上。


在论文发表方面,两岸合著论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物理学、工程学、化学和材料科学是两岸科技文献合作的主要领域。


04

线上线下交流渠道共存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两岸应对疫情的严格管控措施直接影响了人员的正常流动,导致部分文化交流合作因不可抗力因素暂时中断。无论是官方合作还是民间交流,都采取了线下转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举措。


2020年3月1日,“两岸同祈福神农佑中华”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线上交流活动在中国台湾新北市瑞芳青云殿与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同时举行;2020年9月20日,两岸青少年新媒体“辨”论坛在厦门举办,两岸青年以视频方式,就“如何看待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红职业化现象?”、“新媒体技术应用贵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热门话题,阐述观点,分享思辨之趣。


图片来源:厦门广电


在全球疫情不确定的背景下,线上文化交流渠道作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沟通渠道,为真正实现两岸交流不会断、不会停、不会少的目标创造条件。


二、目前两岸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01

文化交流活动较为分散


当前,两岸文化交流成效初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布局上来看,交流活动比较分散,且停留在浅表层面。交流多侧重经验分享,携手创新双赢还需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应当逐步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不断提升两岸文化交流的实际效用。


02

文化交流内容针对性不强


两岸文化交流的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流层级,文化交流多为民间交流,缺乏规范化安排。多数交流活动主要依靠民间协调和习惯运作,难以触摸两岸交流的深层问题。二是交流内容两岸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要远多于其他文化领域的交流,且面临较多局限。


03

文化交流形式不平衡


首先,两岸官方态度和交流规模不对等。大陆赴台交流项目远远多于台湾抵陆交流项目。从合作领域上看,两岸交流合作较为密切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产业、流行音乐产业等板块,但创意设计产业、演艺产业、动漫产业等其他领域的交流活动在两岸交流中占比小。从当前合作项目来看,两岸文创产业的临时性合作项目多于常态化合作项目,尚未形成机构与机构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其次,交流地域不平衡。台湾方面,活动区域多集中在台湾北部地区,涉及城市主要集中在台北、台中等北部城市,台湾南部地区相对较少。文化交流活动中涉及的大陆省市则大多为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浙江省杭州市、广东省中山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具有地缘优势或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地域不平衡导致了两岸不同地区交流和合作的“冷热差别”,不利于促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


最后,活动和目标匹配度不够。形式上,品牌活动较多,大众参与的活动较少;内容上,以传统文化为主,主旋律内容较少,目标性不够。这些不均衡制约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外溢效应,不少活动流于形式。


04

“经济优于文化”现象严重


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往往是经济优先。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一直存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不正常现象,致使两岸文化、意识、共同价值的交流相对滞后。两岸文化交流的重心在于“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而非订单数量的多寡或文化贸易指标的涨跌。两岸文化交流的“经贸化”现象,阻碍了两岸真正意义上文化交流合作的展开。


三、未来推动两岸交流的对策思考


01

坚持共同价值观与文化认同


一方面,两岸文化交流目标应从追求共同利益向构建共同价值转变。在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两岸的文化交流要直面差异,重视包容。


另一方面,在直面主流价值观的差异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进交流模式,引导两岸民众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凝聚两岸共同意志,强化两岸之间共同的价值认同,构建新时期的“两岸共同价值观”。


02

加强文化交流的针对性


第一,深入研究台湾历史,有针对性地展开文化交流。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要紧紧抓住两岸闽南、客家、妈祖文化等地方文化亲缘性,积极发挥大陆的闽南、客家地区在对台文化交流中的“桥头堡”作用。


第二,明确对象,精英交流和民间交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推动高雅艺术交流的同时,也能深入“田间地头”,构建起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认同。


第三,深入发掘共同的文化回忆和习俗,优化交流载体,通过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凸显“两岸一家亲”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


03

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南北平衡


两岸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台湾北部,大陆与台湾南部的交流与互动较少,80%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台湾北部与台湾中部,台湾南部不超过 20%。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离不开台湾南部同胞的参与,台湾南部作为较好保存传统中华文化的区域,对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更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台湾南部群众参与较少的状况亟待改善。


要加大对台湾南部民众来大陆参访的支持,鼓励大陆文化交流团体深入台湾南部,强化对台湾南部的经济贸易扶持,对支持“九二共识”的台湾南部市县,大力开展“文化贸易富民”活动,通过文博会等形式,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引导台湾南部民众逐步建立对大陆的认知,增强民族向心力。


04

引导青年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青少年代表未来,在两岸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针对台湾青少年的“新文化运动”,在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同时,有步骤地传播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大陆的“新文化”,既要关照历史,更要凸显当前大陆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质量,以适应青年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文化,提升台湾青少年对大陆文化的认知。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创业活动,并给予台湾青年更多的扶持政策。自2015年国台办在上海、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地设立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以来,在大陆的台湾青年创业人员不断增加,截至 2017 年,大陆台湾青创基地已达53个。


此外,针对青少年的文化交流要讲究在地性,拉近两岸青少年的认同距离,改变中国台湾青少年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05

发挥文创产品的双重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两岸的文创产业交流合作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两岸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可以共享文创产品市场,通过文创合作,推动大陆优秀的文创产品进台湾,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的优势。


第一,深入落实“31 条惠台措施”的相关内容,让两岸的从业者有更多的机会切磋、磨合,从共同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文化创意产品;第二,充分发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产业优势,共创文化旅游产业两岸全域化的新局面;第三,集中整合文创资源、资金、人才、智慧、创意等市场要素,持续加强对台吸引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范”的中华文化创意品牌产品。


06

创新传播形式


两岸交流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与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的心理效应相结合,创新文化交流形式,积极开拓互联网线上发展空间,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对台宣传,做到对形式和内容的再认知。


在5G全球化实现之后,一定会有一场传播交流革命。如今我们习惯的交流平台,比如微信、百度百科、阿里、腾讯以及以Facebook为代表的平台都是青年群体活跃的平台,在5G全面来临后,可以将直播、抖音、短视频、智能机器人的文学创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年轻人追捧的新方式利用起来,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责编 | 李承鸿  路俊迪
美编 | 侯晓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

范周 | 立足文化自信,AI赋能文产

范周 | 推动“十四五”文化产业新发展

范周 | 国内外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启示

范周 | 数字时代:科技赋能文化新业态趋势展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