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云集!202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主旨演讲实录放送!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12月15日,202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交汇·变革·再塑——新征程中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主题。针对这一主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庞新星,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虎牙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发表主旨演讲,回应时代发展期待与产业变革的诉求。言之有范现将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12月15日,202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在北京朝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由北京市朝阳区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共同主办,论坛以“交汇·变革·再塑—新征程中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主题,深入探讨历史交汇点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出席活动并致辞,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市文促中心、朝阳区委区政府、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相关领导,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代表,万达文化集团、四达时代集团、虎牙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家代表,郎园、E9区创新工场、掌阅、果壳网等驻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企业负责人出席活动。


本场论坛以“交汇·变革·再塑——新征程中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主题,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的交汇、变革和再塑?文化产业领域的多位知名学者、业界代表针对这一论题从自身学术研究、产业实践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202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现场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以《在统筹安全和发展中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对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胡惠林强调,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是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必然之举,也是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文化发展安全的重要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胡惠林  ▲ 


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庞新星从四达时代的文化出海实践出发,阐述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自身经验与理解。四达时代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一个融合性的传媒机构。长期以来,四达时代坚守让非洲每一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的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美好的宗旨,为非洲45个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庞新星认为,文化走出去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偏好,实施本土化策略。


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庞新星  ▲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以《文化赋能与产业创新》为题,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产业应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总体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向民讲述了文化如何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三个方面推动创新。他认为,文化对创新的推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方式的改变。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  ▲ 


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以《促进产业融合,健全影视生态》为题,详细阐述了万达影业在影视产业中的实践与思考。他认为,中国电影产业严重依赖票房的问题只有通过产业融合才能解决,而实现产业融合首先要做到影视的IP化。做大做强中国电影必须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延长电影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必须要有工业化体系和系列化开发使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以《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题,详细阐释了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对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作用和实施路径。祁述裕认为,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促进区域文化生产要素最佳配置;二是促进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一体化;三是促进国际区域文化保护和发展理念与我国文化实践相结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祁述裕  ▲ 


虎牙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萌结合虎牙实践以《技术驱动内容生产,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向》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李萌提到,虎牙是一家技术驱动内容生产的公司,在内容领域与技术领域都做了诸多尝试。回看近几年内容产业的生态变化,从传统的纸媒、网络的资讯到网站资讯,我们一路见证了自媒体、融媒体、智能媒体、AI媒体的发展,同时见证了内容的平台化。谁也无法预测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通讯技术、硬件及媒介到底会发生哪些变革。这些变量是未知的,但些变量未知对我们来却是惊喜的,虎牙将持续地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供给。


虎牙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萌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以《十四五时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思考》为题从数字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内涵、数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与新消费、数字文化产业的特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范周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源就是数据要素。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数字文化企业的利用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数字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未来的市场画像、市场精准分析和投放奠定技术基础。同时,还应该注意数据安全问题,一方面确保数据安全是数据开放的结果,另一方面很多的数据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甄别。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范周  ▲ 


以下为演讲嘉宾主旨演讲实录,依据嘉宾现场发言顺序整理。


在统筹安全和发展中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胡惠林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构建双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国际国内环境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具有重视国家安全的显著特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同时具有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双重目标和价值,这为我们思考如何在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加快构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提供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观和国家安全观。就此,我谈四点认识。


第一,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是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之举,也是与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确保我国文化发展安全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在这样大的形势之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内经济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建议中,充分体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念,不仅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强调统筹发展的安全,而且设了专章对统筹发展的安全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在“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提出,实行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这在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建议中,把发展和安全同时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发展的安全,同构建新发展格局彼此相呼应,对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出了根本要求、指明了方向。


第二,以社会文明成就得到新提高为目标,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的文明标准。文化产业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领域,也是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理论制度创新。党特别提出要推动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标志。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特别强调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明确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制建设,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数字文化产业战略。这是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下提出来的具体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和政策布局的举措。


文化产业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呈现方式,具有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指标性价值和意义,这是对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安全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没有充分的国家文化安全,就没有牢固的文化国家,文化产业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保障机制,没有文化产业安全就没有文化安全,文化产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基础。文化产业是最重要的国家文化生产机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和最重要的社会文化生产机制,没有健全、成熟、完善和发达的文化产业增长体制机制,没有发达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投入,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无法充分实现人民自觉的文化创造、文化表达的愿望实现,就无法形成高度强大的社会文化思想,就没有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没法有效地维护和塑造国家文化安全,就不能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充分发展的现代文化生产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就没有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以扩大优质文化生产与供给为核心,推动高质量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创新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新发展格局。国内发展环境经历了深刻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构成了今天文化产业文明发展的推动力。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必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这里,畅通是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战略环节。没有统一和健全的国内文化大市场,文化生产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和高效的价格配置,任何在文化生产领域的边际成本过高,必然同时影响妨碍文化产业发展的边际效应递减,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文明实现。


构建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必须同时构建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市场新发展格局,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的同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存在的空间形态和存在依据,没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畅通的要求实际上揭示了还存在妨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国内大循环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不能实现畅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国家战略部署就有了危险,这就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因此,构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双循环,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高质量发展,是两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国内相互促进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优质文化产品生产与供给上,国内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文化安全感充分获得的实现,文化产业具有维护和塑造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使命,我们不能只向世界贡献电视机,因为现在我们是世界上电视机生产的第一大国,而且还要向人类贡献思想。而这只有通过发展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产业才能实现,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去参与和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大循环,以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建设。但是我们更应该有能向世界贡献思想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去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不能通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向人类贡献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思想性的高质量文化产品,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在价值链低端位置上,而这绝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


继续改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格局,尤其在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存在的版权贸易逆差状况,大力加强和促进文化产品创新,以文化产品和内容的创新性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关键是要打通文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供给,尤其要克服原有的区域形成管理基础上的市场壁垒,畅通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需要多元化,没有强大而丰富的内容,文化产业只是技术手段的机器表现。文化产业一直是以它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人类社会的精神高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投入,没有成熟资本投入机制,就没有发达而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但是不能让资本绑架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生产,资本永远是逐利主义的,文化产业是社会舆论、审美风尚和意识形态的制造者,不能让资本通过主宰文化产品的生产、主宰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不能让资本绑架舆论,必须在确保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维护和塑造国家文化安全。如果文化产业发展不能让人民获得文化安全感,这样的文化产业一定不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我们不能泛化国家文化安全,也不能对客观存在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视而不见,现在我们的优势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远远不能适应满足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低质文化产品充斥着人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空间,这给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增添了值得警惕的文化安全风险。人民需要文化娱乐,人民更需要文化安全。


因此,双循环是发展的双循环,是安全技术的双循环,安全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一切安全实现的基础,这是在新发展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规定和确定了中国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框架。


第四,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和塑造国家文化安全和人民享有的公共安全权益。对此,我认为构筑国家文化应急体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建立文化应急体制,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的文化产业安全风险机制具有重大价值。


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思考

庞新星

四达时代集团董事长


四达时代是文化走出去的企业,十几年在海外打拼,一直处在最前沿,所以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谈谈对文化走出去的经验。


2002年开始,四达时代开始出海。十几年过去了,公司业务已遍及非洲45个国家,互联网视频用户超过两千万,是非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也是非洲重要的视频运营者和家庭视频流量的入口。目前平台共同运营680个频道,包括非洲本地的频道、中国频道、国际知名频道等,用十几种语言24小时不间断地播出。可以说四达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一个融合性的传媒机构。


出境非洲,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非洲人民,特别是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普遍友好的态度,他们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非洲需要的、企业发展需要的和国家需要的。我们要让非洲每一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的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美好的誓言宗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2011年,四达成立了十余种语言的译制中心,提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多语种节目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累计推进376部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累计译制总量达到42000小时,中国影视剧成为展示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有重点有需求才能有市场。有需要就有市场,依托国内高品质多种多样的实体资源,重视当地的价值追求与文化偏好,让更多观众在一饱眼福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了解中国文化。


第二,语言是关键,听得懂才会愿意看。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信、听得明白,才能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多年时间证明,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实施本土化战略,除了官方语言以外,让非洲人自己把中国影视剧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播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第三,实践是考验,长期做才能有成效。文化走出去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四达走进非洲也不过十多年,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表达,都需要一个适应、喜欢的过程,长期坚持,不断调整,才能培养当地观众的收视喜好,才能让文化走出去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赋能与产业创新》

李向民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些是在贯彻学习制定“十四五”规划当中最关注的几个要点。在谈到新发展格局的时候,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今天在讨论文化产业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文化产业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是融合在国民经济大格局当中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加快发展,十九大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定位以后,文化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我们所讲的文化内容这个范围,而是在文化产业内容的背景下,更大范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总体安全等等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从这点来说,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讲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化推动创新,改变思维方式。过去讲创新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不可否认,很多人类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科技的进步之上呈现出来的,今天科技的创新仍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强劲的动力。所以中央提出大型民营企业要关注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导致了业态创新,现在看来电视正在迅速被网络、新媒体取代,所以业态创新成为这个时代非常强劲的旋律。但我们不能忘记,各种创新的根本都建立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

 

对于文化创新最有研究的西方学者是熊彼特,他认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的创新。因为只有企业家来推动各种资源的整合、推动把一些想法、技术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成为改变社会、改变供给、改变市场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所以,今天对文化创新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把创新的所有都放在技术创新上,如果文化不能创新、业态不能创新,那么所有的创新成果没法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和需求,其中包括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互动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今天我们看到过去总说中国的互联网很多东西都是跟着美国后面亦步亦趋地往前走,例如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等,都是在美国相类似的产品业态出现以后,中国迅速跟上了,但是现在反过来看像抖音这样的东西,在中国先起来了,这跟中国最近几年的业态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很大关系。所以,文化对于创新的推动,最重要的是推动了思维方式的改变。

 

其次,文化提升供给,改变生产方式。一方面要推动文化内容生产方式的改变。过去很多是自己有什么能生产的先去做,做完以后再去推销,但今天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外交语言,还要用文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大国担当、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这要求我们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做比较大的改变,更好地对全国、全世界供给我们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对传统物质产品的生产也有重要影响,过去都是先把产品设计制作出来以后进行推销,但今天像故宫文创这样的火爆可能对今后的文化产品产生普遍影响。所以,文化赋能的产业对经济的供给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次,文化创造需求,改变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形成的轨迹就是广义上讲的文化,同时反过来讲,我们的文化也会被引领、被影响。通过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文化内容影响、培养我们新的生活方式,这是在“十四五”期间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生活方式包括了劳动生活的方式、消费生活的方式,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方式。今年我们在座好几位学者也去南京参加了国际文化论坛,很多国际学者因为疫情不能来,全部是通过视频连线来解决。这样的方式既便捷,又节省了很多开支,并没有太多影响会议效果。今天的技术手段和通信渠道已经完全能够支撑这样的视频和现实的互联互动,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文化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给我们创造了新的需求、新的市场。


促进产业融合,健全影视生态

曾茂军

(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影视集团总裁)


传统影视产业链主要是四个环节——制片、宣传、发行和放映,国内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在这四个环节当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几个环节,这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中国电影产业收入严重单一依赖于票房,票房在影视电影收入当中的占比超过了80%,达到了82%,而其他的衍生收入和其他收入不到20%,这样的结构让电影行业本身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当中,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国电影市场数量5%的影片占据了整个票房的90%左右,反观海外的电影产业的收入结构,以北美为例,票房收入占整个结构收入不到1/3,仅仅只有30%,流媒体和其他的收入占比高达70%。这意味着在整个电影投资中不会把电影的票房作为整个成本回收的主要环节,降低了对电影运营的依赖。也许电影票房不好,但是通过其他的一些形式可以有效地收回投资。目前,好莱坞大片的制片成本可以达到1-3亿,宣发配比可以达到1:1,这意味着很多好莱坞大片的宣发成本都会达到1.5亿到2亿美金,但中国电影很难做到这一点。中国电影为什么很难走出去?不仅是在内容的表达方式有待提高,同时收入结构单一致使中国电影在全球支付不起宣发的费用,所以影响力较弱。


以迪士尼为例,在迪士尼的整个收入结构中,电影方面的收入占比只有15.6%,媒体占34.7%,主题娱乐占36.7%,有乐园的体验和消费,最后一个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及国际部门,主要是在全球的授权收入占了13.1%。疫情以来,迪斯尼首次投资1.5亿美金的成本放在了流媒体上,不久前华纳刚刚宣布,明年华纳所有的电影都会在新媒体和电影院同步播放,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拥有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在整个收入结构里面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使全球流媒体市场的订单量大大提升。


可以看到,中国的电影严重依赖于票房,好莱坞的票房收入占比不到1/3。中国电影如何改变现状?我认为产业融合是解决之道,而实现产业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影视IP化、超级IP的影游互动、影视IP的产品化。


首先是影视IP化。只有实现影视IP化,才能发展旅游IP化、影视产品化。近几年短视频快速兴起,例如抖音这样的公司就是靠短视频的流量化变现,目前一年的收入可以接近两千亿人民币,明年抖音的广告收入会超过两千五百亿。五年之间从零做到两千亿的公司,就是通过影视内容让它流量化,从而开始变现。从万达自身的实践来看,2015年第一部《唐人街探案》收获了八亿左右的票房,四年后,《唐人街探案3》在2020年春节档的的预售占到了电影票房的57%,《唐人街探案》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IP并进行了系列化的开发。


其次是超级IP的影游互动。一方面,万达制作的《魔兽世界》在中国区获得了超过14亿的电影票房;另一方面是传统IP和游戏的结合,2020年万达把传统游戏和《葫芦兄弟》做了整合,其中推广视频播放超过6亿人次,有效带来了转化。


最后是影视IP的产品化。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上映后不仅在全球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根据动画形象制作的衍生品首年卖了超4亿美金,现在每年都有3亿美金的收入,这是典型的电影IP的产品化案例。通过电影当作一个最大的广告,不求电影票房有太多的利润,但是由于这个IP足够大,后期可以进行IP的产品化。


当前,长视频开始转向短视频的趋势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转化有很大的关系,未来我们相信短视频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我认为做大做强中国电影,必须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延长电影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必须要有工业化体系,要有系列化开发,才有可能让产品有更强的生命力。


所有的IP都是内容先行,只有成功了,才能有IP后面的开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万达有很多的IP都在规划当中,在未来三年,万达正在开发的影视IP超过40部。所以,回到我们的主题,做大做强中国影视产业,必须要靠产业融合,只有产业融合才是降低单一收入依赖的唯一办法。


更上层楼: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祁述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是中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亮点,总书记在之前就这个问题有一段重要的讲话,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新格局的形成,是“十四五”时期十分重要的话题,对此分享四方面的内容:


一、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就区域发展进行一系列战略布局,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生态文明保护、成都重庆双城圈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十八大以来一直在讨论和实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促进区域文化生产要素最佳配置。在区域行政空间的产业,有它自身的价值,也有它的不足,即没有考虑到文化要素的跨区域特点。比如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就是一个跨区域的文化产业带,行政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往往不太容易考虑到跨区域的因素,所以区域化产业带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区域文化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二是促进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一体化。原来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是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2018年以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化部进行了合并,区域文化保护和利用一体化在行政上有了有力的平台和基础,这也是我们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是促进国际区域文化保护和发展理念与我国文化实践相结合。实际上国外就区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理念已经有很多很成熟的理念。比如文化线路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了。文化线路首先要拥有独特文化资源、长度可长可短,讲的是自然、文化、经济三者并举、协调发展,这是文化线路最重要的三点。


文化线路讲的是一个线性的概念、块状的概念,此外,国家公园的概念也非常重要,这讲的是面,是国家保护的一个典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认为它也有三个要点:一是景观资源保存与保护。二是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三是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当中,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点。


除了线和面上的概念,文化场景也非常重要,这讲的是微观景点、景观或者区的把握,反映的是特定空间的文化氛围。场景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实物,也是一种文化氛围,追求游客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三种理念对于我们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带有很大的帮助。


二、区域文化产业合作要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关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单霁翔有一个很精要的概述。第一是涵盖范围较大,第二是尺度较大,第三是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第四是涉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规划“十四五”的过程中,我们从点、线、面三方面有一系列的谋划,比如我们最近参与的国家文物部制定的黄河文化保护带发展的项目,其中就有对黄河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到石峁遗址的众多文化遗迹构成了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在廊道建设的同时,还要构筑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制定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当中,要思考这样的问题,相应的规划也即将发布。


在规划文化遗产廊道的同时,还要谋划国家文化旅游风景道。在旅游规划中设计了一个重点,要建设从兰州到东营的全长3800公里的黄河1号国家文化旅游风景道。在山西,这样的风景道已经建成,而沿黄河的六省区县市也都各自承担着相应的建设任务。


除此以外,黄河文化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当中的重要设计。从2010年开始,国家就有相关设计。一直到2019年,中央通过了三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黄河生态文明保护也有所体现,比如方案把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纳入重要建设内容,其中明确了中央统筹、省市负责、分段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布局。


此外,七大沿黄旅游城市群也是一个块状概念,其中包括黄河文化主题博物馆群落等。文旅部提出制定旅游规划中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即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场景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考虑要素,成都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目标和场景营城理念;北京市也提出新场景建设,重点是微观区域的营造。


三、从更大的视野谋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带


在谋划“十四五”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还要进一步拓展。比如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当中,也可以把中关村的概念延伸到京津冀的区域中。此外,珠三角文化制造业带、海峡两岸音乐产业带等都可以拓展区域文化产业带概念。


四、创新区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模式


在创新区域合作方面,至少有四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以特定文化资源集聚为核心的产业带沿线共建,例如黄河生态发展带;二是以产业分工为基础进行合作共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河北将重点放在文化制造领域,特别是高端文化制造业,而天津服务业和制造业可以兼而有之;三是以事件分享经济为动力的区域合作共建。比如像冬奥会,这是不同区域的,以事件作为载体的区域合作共建;四是部市合作共建式。


技术驱动内容生产

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向

李萌

虎牙公司高级副总裁


长期以来,虎牙致力于技术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探索。虎牙在2016年8月注册成立,总部在广东番禺,2018年在美国的主板市场上市。虎牙制作的视频目前主要聚焦在游戏领域,重点是基于游戏直播内容的二次创作。未来可能会在游戏媒体、游戏社区中不断深耕。从最初做游戏直播、游戏厂商的增量二级市场,再到游戏内容的全产业链,虎牙做的就是不断赋能游戏IP的生命周期。

 

一方面,打造虎牙的技术服务开放平台。虎牙最早在云端构建生产内容框架,利用技术做服务。我们一直在探讨“5G+云+直播商”模式的落地,包括云游戏平台、VR直播等,保证利用5G芯片实现室外的高清直播等内容。此外,虎牙建立了小程序平台。这是我们在业界首创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连接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创造出更多的功能,并开放行业领先的视频和音频以及AI处理技术。截止目前,公司已经陆续上线了170多款工具。

 

另一方面,注重虚拟形象和数字人技术的开发。目前很多公司在做虚拟主播,虎牙作为业界较早开发数字人技术的公司,特色在于建模。其中,虎牙毛孔级的建模最高可以做到8K的渲染,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动作捕捉上,数字人技术可以把真实的、特别细微的动作还原,无限接近真人。一年前我们设计的人物还像卡通人物,到今天已经无限接近真人。虎牙区别其他公司的特色就是低成本,采用自动化、批量化的生产线,在不失去建模精度的情况下,压缩成本至原本的十分之一。在表情动作捕捉上,虎牙通过数字人的深度学习能力将表情动作捕捉到手机上,以期合作伙伴和用户能够获得低成本、批量化、自主自由的生产内容能力。

 

最后是虎牙内容安全的“天眼”系统。在整个内容领域,直播对内容安全和风控要求最高。判断一个直播间的违规行为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主播的语音语速和情绪、局部的图片等。所有这些判断都基于对直播实时性的高要求,因此仅靠人工力量完成是不足的。2015年公司研发了应用于内容安全和风控的系统,依托AI做不同场景的识别,包括文本、图像、语音等,最终达到自动风险预判。在语音方面,虎牙可以做到特征识别、声音年龄识别,甚至还能做到AI智能语音的转写。我们也在不断优化模型,通过函数更精准地抓取更多的人脸因素进行识别。所有这些识别信息会扫入到情报分析系统,针对违规信息做识别,在一些领域还可以与公安联合办案,比如涉网犯罪、计算机犯罪、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海外违禁品等,2020年已破获800多起案件,挽回涉案资金近一千万,这就是我们说的“天眼”系统。未来,虎牙也希望将“天眼”系统对我们的合作伙伴开放。

 

在内容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除了虎牙直播,虎牙还会尝试根据直播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游戏视频等。在线下活动方面,虎牙之前也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功夫嘉年华、电音节等。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活动的举办受到影响。明年公司将尽可能把一些音乐类的盛典及嘉年华活动等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开放。无论是游戏还是电竞,或是基于游戏、电竞IP衍生的泛娱乐活动,对我们线下的活动影响都是很可观的。

 

在融媒创新方面,公司也进行了不少尝试。虎牙积极跟国家部委及官方媒体进行合作。比如,公司与新华社联合制作国家相册,在新华社前期的节目做二次的策划和创作。第一次播放就超过600万。同时,虎牙还与人民日报、工业日报、中央网信办及一些公益组织积极合作。

 

当前内容产业生态的变化十分迅速,回顾几年的发展,无论是通讯基础设施的变化、硬件的变化,还是传播的媒介,我们从传统的纸媒和网络发展而来,见证了自媒体的发展、融媒体的发展、智能AI媒体的发展,谁也无法预测在未来的两到三年,相关领域会出现哪些变革。这些变量是未知的,但这其中恒久不变的是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日益增长的、对于价值增量、对于有宽度、有深度的内容价值供应的需求。虎牙希望跟合作伙伴一起在内容工业的黄金年代,持续地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供给。



十四五时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第一,何为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数字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交融互促诞生的产物。两者的双向渗透不仅影响了技术与经济层面,还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逻辑和话语习惯。数字经济目前在我国GDP占比达到了36%左右,但在美国数字经济所占比重早已突破60%,意味着我国在经济结构上与美国相比至少还有将近一倍成长的空间。


未来,我们要应对的是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中供给侧的需求,而在需求端上数字技术先行一步培养了用户线上消费转移和各种数字化的倾斜。当前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有序发展,奠定了这一方面的基础,我预测在整个“十四五”结束的时候,整体中国文化产业的结构比当中,数字文化产业一定会占到和超过50%以上。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时期,北京市提出来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目标中很多内容都是和数字文化产业有关,最近三年实验区的建设也特别关注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不管是50条,还是今年颁布的18条,都和数字文化产业有直接的关系。


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资源就是数据。数据作为重要的市场要素,能够帮助其他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配置。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不断地出现了大V、网红、“网红经济”等概念。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普通民众也能大放异彩,成为网络红人。它能产生的基础就是对数据的占有、挖掘和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文化企业的利用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数字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未来市场画像、精准分析和投放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数据安全也当下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确保数据安全是数据开放的结果,另一方面很多的数据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甄别。


第二,数字文化产业有哪些新业态与新消费形式?基于技术革命和内容创新的数字文化产业打通了“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的数字链条,使文化和科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还催生了许多新业态与新消费模式。首先,线下与线上的融合使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开始裂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疫情是否真正彻底结束,时代已经再也回不去完全是线下的时代。


其次,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度应用能够在产品供应、市场化运营、平台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数字文化产品的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消费端的改革,也是基于消费市场数字化的一场新的变革。当前,视频网站、视频APP等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线上共享性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在惠及民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又是,因此成为数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第三,数字文化产业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具有哪些特殊性?首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是把双刃剑,当我们享受算法实现的精准推送时,资讯呈递的单一化也将我们收禁在信息茧房中。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当前,我们必须对数字技术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尽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防止技术滥用损害产业生态健康。目前,版权保护难度大、管理机制待改进、传播模式待创新等三个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高质量内容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致胜法宝。只有高质量的内容才能解决守正创新的问题,才能解决高质量内容和文化发展的走向问题。同时,坚持内容导向永远是所有从事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人的共同遵守的原则。数字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内容创作与内容呈现不断深化、人文艺术与数字技术携手并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升原创能力,同时需要转变创作视角,实现主体的个性化表达。


更多论坛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言之有范!




图片 | 来源于言之有范

责编|巩仪  李姝婧 赵航 常天恺

美编 | 李姝婧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递邮箱:yanzhiyoufan@163.com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811328390



言之有范|2014 - 2020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倒计时1天|“2020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展论坛”即将开启,这里有一封最全指南请查收!

► 点击阅读

02

● 对话范周|聚焦数字文化产业,文旅部的最新政策释放出哪些信号?

► 点击阅读

03

 范周 | 推动“十四五”文化产业新发展

► 点击阅读

04

 范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十大问题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