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两会即将闭幕,如何开启“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国新征程?
今日看点
2021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积极应对时代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文化力量是此次两会关注的重点,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明确新要求和新方向。
本文字数:6672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2021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大会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文化强国”为核心展开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在此次两会中备受关注。此次两会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明确新要求和新方向。
一、明确“十四五”时期
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充分发挥其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坐标导向。
0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需坚定文化自信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蔓延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十三五”均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展开,但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发展主题。“十四五”规划的基本逻辑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清晰准确的认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时期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在新时代下回应“时代之问”,挖掘文化特色,不断丰富内涵。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新形势,一方面,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应树立强烈的历史机遇意识和风险忧患意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坚定党的领导,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的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另一方面,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文化产业内容创作与生产,将文化自信外化于文化消费、文化传播各环节,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伟力,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0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命题,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擎和精神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族之魂,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上的最大公约数。为此,要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更广泛地融入生活各个方面,贯穿于整个文化强国进程之中。
03.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作为发展的立足点。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革命文化,发扬蕴含其中的深厚历史内涵和独特精神,增添革命情愫的底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举先进旗帜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强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文化自强形成的文化影响力能够使得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掌握话语权,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气派和中国力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另一方面,文化自强所展现出的强大包容性能够秉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魄,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借鉴,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
04.
将以人民为核心贯穿始终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化强国建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为此,应当精准把握人们现实文化需求,要从提升存量、做强增量方面出发,实施文化强国工程,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相统一。
05.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十四五”时期,以数字经济持续两位数增长为标志的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起跑阶段,科技创新将成为主导新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逆流趋势,使得我国必须增强国际形势不确定的环境中提升自给自足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倒逼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因此。《草案》的“第二篇”便提出以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国内形势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飞跃,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已经是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就强国的目标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也要求“十四五”时期,必须提升科技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以新基建建设、5G等科技的发展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有利位置,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图片来源于pixabay ▲
“十四五”时期,“新基建”的加快投入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力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5G的普遍商用将带来文化生活、生产、管理领域的思维颠覆。这要求“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依托科技创新,以数字经济为引擎,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等多种文化新业态、新体验不断丰富居民文化消费选择。由此,《草案》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作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的有力手段之一,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
06.
融合发展下文化溢出效应更加凸显
一方面,文化产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它既能获取利润,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温润心灵,展示出强大的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便是文化产业溢出优势的显现。具体而言,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强化与国民经济体系的融合度,也能够大大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凝聚民族自信心。因此,尽管《草案》中并未单独设立“十四五”期间的GDP目标,但却更注重发展质量、美好生活、文化强国等软性指标。
应当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民素质的提升。因此,《草案》在“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中单独指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这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和目标吻合。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表明“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文化潜移默化的提升民族凝聚力、文化影响力,从而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素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一个渗透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自文旅部合并后,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仍在不断探索中。《草案》也单独提出要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这要求“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应更有深度。从“浅度融合”到“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合”,是文化产业形态更集约、产业组织更高效的过程。通过产业融合衍生出的文化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成果将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提升提供新动能、创造新的增长点,通过产业融合,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也将更加凸显。
二、把握“十四五”时期
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方向
01.
激活文化创造活力,公共文化服务更趋均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十四五”期间,仍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一方面,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需求指标来看,今年春节期间2月份电影票房122.65亿元,创造全球单月市场票房纪录。市场驱动下,对文化需求旺盛也使得群众对文化内容生产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文艺创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新能力距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如何通过文化的鼓励引导机制,进一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从而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另一方面,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够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此次《草案》中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是当前的突出矛盾和短板。“十四五”时期仍需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就是持续推进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
02.
助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文化建设不能缺位
“十三五”时期,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处在60%—70%之间,所以这个阶段乡村振兴仍是主要的发展重点。新阶段下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文化建设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因此,文化强国建设应当与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当将文化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精神活力渗透在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当中。以不断创新的视角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开拓文化建设的新蓝海。
03.
垂直受众更趋细分,满足全龄层次文化需求
随着大众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十四五”时期分众化、垂直化、圈层化文化消费市场不可估量。新人群、新圈层的特定客群用户需求将带动产品创新和市场进一步细分,不断释放产业活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将产品内容更加细分,从而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化需求。
以老龄产业为例,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草案》在第四十五章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然而目前适应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就老龄群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然不足。与老龄化的日本相比较,日本老年文化消费达到1125亿元人民币、老年娱乐消费1000亿元人民币,而我国老年文化消费市场尚未真正打开。未来,针对老年人文化产品的开发,应当把握住三条准则:满足老年人的真实需求、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消费形式、顺应老年人的文化消费心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04.
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市场要素配置更加完善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明确指向。《草案》第三十六章通过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个层面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市场要素的资源配置。
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核心问题是文化市场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依靠数据、技术、人力、信息等新要素的创新和完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意味着推进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体系建设。一是要加速文化数据体系的建设步伐。以文化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生产新体系,将助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体系升级,引领文化产业新增长。二是完善知识产权的法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新业态、新领域、新技术的保护机制和规则,对于文化市场的其他要素配置具有保障作用,以技术支撑水平的提升推动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图片来源于pixabay ▲
05.
提升文化安全意识,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相较“十三五”,《草案》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领域之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领域的治理体系是否完善、治理能力是否达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承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历史重任。做好文化安全工作,在危机中维护国家安全,在风险中发展文化产业,“十四五”期间应当加快落实文化应急管理。
一是要将文化应急管理体系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之中。探索“局部——整体”框架高效联动制度安排,做好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的国家应急体系“一盘棋”。二是通过完善应急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稳定群众。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不仅能及时还原事情真相和处理进展,缓解公众紧张情绪,减少外部环境对公众舆论、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的冲击。
06.
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深化人才培养全方位改革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任务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无论是激活文化生产活力,还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最终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面对文化产业这一交叉学科,“十四五”时期文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文化强国建设人才适用性为前提,对现有的文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与学科体系建设进行分阶段目标的深层次改革,以便让人才体系更好的适应文化强国建设。既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统筹规划,又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紧密结合,真正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产学研相结合,为现代文化产业体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体而言,面向“十四五”,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积极应对时代变化,探索总结适合学科和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又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积累培育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的经验。在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要协同发力,为国家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吕璐芳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614256583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614256583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