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了!原来这些关于非遗的说法是错误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似乎与现代经济社会格格不入,其发展和传承遇到了阻塞困难。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产业,以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近日,意娜教授在北京服装学院《时尚媒体趋势》的课堂中对非遗与文创如何迎合时尚趋势产生共鸣、共融、共进做出解读并接受采访。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来源 | 设计北服
本文字数 3114 字 | 阅读时间:9 分钟
意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加拿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家,U40青年文化产业工作营发起人。参加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并演讲,参加多个国际会议并讲演。曾出版专著《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文艺美学探赜》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栏等文章70余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重要概念,他们对应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大公约,有相通之处,更有完全不同的语境与逻辑。讲座将辨析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并且讨论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问题。
一. 非遗跟文创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首先,非遗与文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总能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领域密切合作。如今我们对“非遗”的命名、定义和使用原则,都来自2003年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一共约的出台,基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合作组织们对“传统和民间文化”保护的关注,经过长时间酝酿和讨论才最终确定的。
二. 非遗是怎么回事
非遗倾向于保护,在诞生之初是反对文创带来的去语境化、舞台化和过度商业化的,随着传统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合理的文创现已成为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为非遗发展赋能,促进非遗的活态保护。中国在加入非遗保护公约之前,就已经展开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在2004 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统一将“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统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2003年《公约》的签署,为全球各地展开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也形成了规范,建立了行为的边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各个国家将这些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细化为国家保护方案与保护政策。这套政策与方案理念,也随着对非遗保护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调整,许多方面与我们想当然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有一些常见的关于非遗的说法是错的。很典型的如“非遗文化”。因非遗概念本身就包含文化,在正式文件和报道里,都不用“非遗文化”。但在很多地方活动和宣传中,“体验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等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同时,像“原生态”这样的词汇如今也因为否定了非遗的活态特征,阻碍非遗的良性发展,在全球都不建议使用。此外,与之相似的“权威的”“本真的”“独一无二的”、“独特的”,都是不推荐使用词汇。
关于非遗的定义,根据2003年的《公约》,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的活动,而不是物本身。这里的人包括了“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
中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发展了一个创造性的做法,就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就是单纯的项目保护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到遗产项目所孕育和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因为任何一项遗产项目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生存和发展跟周边生态环境有着一种内在关联性。
三. 文创是怎么回事
非遗有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支撑,这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向内的保护,防止被滥用和破坏。还有一个针对民族民间文化向外的、面向积极发展公约是2005年《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方式得以表达、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就这样跟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密切的关联。文创与非遗属不同公约,它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作为设计师,就是这两个领域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文化创意产业,或者称“创意经济”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016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一次将创意与文化写入议程,标志着文化与创意在减贫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技术对文创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一项技术从出现到成熟地运用到文化领域甚至需要5-10年。在疫情以前的2019年底,我们对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基本判断,其一是逆全球化,其二是数字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已经持续两年的疫情虽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线下部分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再看全球文创的发展,仍然符合两年前的判断,并且在两个方面都加速发展了:逆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因为场景和需求的变化推动更快速发展。
四. 设计是沟通非遗与文创的桥梁
当设计师要理解民间文化时,比了解符号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民间文化的整体性原则。意思是每一种符号背后,都蕴含着文化价值观,与它背后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所以设计师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某一种技法或者某一种图案,还要考虑技法背后活生生的创造者,以及图案产生的文化生态,以及符号背后的整体性价值观。这些年,关于图案、材质、颜色在设计中误用产生的负面评论甚至纠纷的案例非常多。文化创新是在限度和规矩创新,在既有的传统创新。艺术创新与创造,需优先考虑民间文化的整体性原则。
如故宫文创的故宫彩妆,原概念为眼影颜色选取自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的点翠类首饰中的蓝、金元素,风情万种又极具气场,与点翠类首饰的贵气相映衬。
Q1:您觉得非遗与现在的数字时代有没有关联性?比如说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复原明朝皇室的服装做成像数字资产。
A1:非遗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数字时代,甚至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非遗与区块链结合,与NFT结合的尝试和讨论。但非遗在知识产权的界定方面至今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没有办法照搬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注册制度,也仍然有许多争议。必须承认的是,不管对非遗与版权的话题持何种看法,非遗已经在实践中面对这些新场景了,会越来越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目前的实践来看,与手工艺和产品类型相关的非遗项目,可以对应到具体的物上,由于比较容易参照普通商品执行,较容易进行数字资产的转化。但是对于非遗中占大多数的口头性、仪式性的无形遗产,在现有的法律和操作上还没有较好的处理手段。
Q2:关于文化遗产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这些内容在转化上面有没有什么技巧?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饮食文化的儿童科普设计。
A2:京杭大运河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在你的研究方向里起到的是给饮食文化地理定位和划界的作用。这个课题聚焦在饮食文化的非遗上面,但是它的核心是需你去挖掘的,需要你把每一种饮食的核心特征提炼出来,再进行儿童科普的设计。关于运河沿岸有哪些饮食类的非遗,可以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网站上查到国家级的项目名录,也可以在沿途各省的非遗保护信息系统里查到相关的非遗饮食名录和介绍。
你喜欢的非遗文创是什么呢?
快来留言吧!
美编 | 许艺龄
图文 | 来源于设计北服
·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2014-2021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加入我们or社群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