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公里,感受这座城市的“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南智造总局 Author 王晶
图片来源于江南智造总局▲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条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记录着朝代的变迁,彰显着世代民生的历史文化。中轴线如同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串起了京城的文化地标。2018年,北京市基本确定了中轴线申遗的时间节点,表示到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今年申遗工作将进入冲刺阶段。北京中轴线清晰呈现了“北京城”,北京中轴线由何而来?又蕴藏着哪些魅力?
作者 | 王晶
编辑 | 陈莹
来源 | 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
本文字数:4112字 | 阅读时间:9分钟
若来到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似乎成为一项庄严仪式,此乃昔日皇城中心。
而从故宫始,向北达景山、万宁桥,向南直抵天安门广场、正阳门、永定门,东西南北周正的布局展开,京城独有的恢宏气势深入人心,而居中的这条轴线便是北京中轴线。
梁思成曾这样评价北京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中轴线清晰呈现了“北京城”,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坛台四环,九重宫阙,以中为尊。其实中国有许多朝代都城都有中轴线的规划理念,但像西安、洛阳、南京等地的中轴线都已经不再可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只有北京中轴线,这也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的一个依据。
如今从最北端承担了八百多年“暮鼓晨钟”职责的钟鼓楼,到最南端寓意“永远安定”的永定门,中轴线如同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串起了京城的文化地标,人们的生活空间也由此展开。
作为古老规划布局的再现,中轴线汇聚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精髓,也是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和精神特质的承载。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脚步加快,中轴线以展览、数字化沉浸、书籍等各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可见,那么你了解北京这条中轴线的来源吗?它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上都)称汗,后于1267年迁都燕京(元大都,今北京),野心勃勃的他开始擘画世界中心的未来,也启动了都城中心的规划。
金都城选择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立“中心台”,后南北分建鼓楼与钟楼,为全城报时之所。以此中心点,垂直南下穿越皇宫可见丽正门(今天安门),此为中轴线之雏形。不过元朝都城虽大体呈现左右对称布局,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实际上向西偏斜2°。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但北方仍不安定,在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攻下大都之后,朱元璋以“北方太平”之意改其名为“北平府”。
后徐达承接了改造元大都的工作,为了便于军事防护,北城墙南退五里(今北二环),中轴线的中心点移至万岁山(今景山)的位置,以积水潭东流的西坝河作为护城河,在其南侧筑新城垣。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后启动了更大规模营建北京城的工程,原大都城南墙(今长安街南侧一线)南移约二里至今前三门大街一线。
中轴线上的紫禁城成为核心建筑,是天子守边的落脚处,最终也见证了六百年的朝代更迭。
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沿中轴线延展开“前朝后寝”的布局,红墙黄瓦相衬,朱漆描金建筑,无不彰显着皇城的巍峨尊贵,对外宣告着此为天子“屹立于天下中心,安抚四海万民”之地。
到了嘉靖年间,为加强防御,在京城外修筑外城墙,但由于经费不足,外城墙只覆盖了南至永定门的半圈,也因此形成了明清北京城“凸”字的结构,正阳门成为此时城中心。
源起元代,伴随明清城中心南移而延伸,中轴线最终由元朝的3.75公里延长到了7.8公里,其承袭的是中国传统城市秩序和以中为尊的空间布局思想,而从里朝外,皇城中帝王的生活到外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层层铺开,也显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北京文化。
新时期,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都被修缮或重建。1925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后,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对民众开放,新中国成立后,也新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
今天,中轴线仍然在不断生长和变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景观大道、大兴国际机场、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会场馆均为修建在中轴线南北延长线上的建筑。
中轴线的建筑理念是以宫苑居中朝南,民廛居后(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礼仪祭祀建筑则位于中轴线两侧,也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封建王城“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如今中轴线上的建筑部分延续了政治空间的作用,这条线也成为文化保护和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线。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万里走单骑》节目中曾和节目组一起走上中轴线,据他介绍,中轴线以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景山、钟楼可分为五段,而从南至北每段延展出来的空间都有一个主题,分别为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也是现今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动体现。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独特的见证,以此为基础,北京中轴线申遗于2011年正式启动,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北京市基本确定了中轴线申遗的时间节点,表示到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2020年8月,北京市印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开始驶入快车道。
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这也标志着今年申遗工作将进入冲刺阶段,申遗文本也将正式报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轴线申遗负责人吕舟曾表示,要以中轴线呈现中国历史,展示被历史不断叠压之后形成的整体价值,要最大程度上重现中国都城空间的理想秩序,既有严整的秩序,又有活跃的生活,展现中国古今同辉的首都风貌。
北京中轴线申遗计划包括遗产区和缓冲区两部分,覆盖了65%的北京旧城。目前遗产区已经确定了中轴线上和两侧的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
在过去,中轴线服务于封建皇权,尽管这一定位已不再适用,但如今其体现的城市建设核心理念在规划中被贯彻,成为北京城市规划的重点。一方面指向了文化意义上对北京城市的塑造,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基点,另一方面由其展开的建筑群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并由此延展了不同的功能区划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即一个首都核心功能区、一个中心城区、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和一个生态涵养区。
从规划可以看出,两轴核心为中心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而以两轴为统领,围绕核心区,在西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形成了主体功能、混合用地的空间布局。
这一以中心和两轴向外辐射的空间布局也体现了现阶段北京对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根据轴线和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规划城市,促进中心城区和雄安新区等副中心联合发展,提升首都功能。
可以说,中轴线所形塑的北京城整体的历史格局通过城市规划得以保护和延续,也再现了传统的空间序列,而申遗也将进一步强调中轴线对于北京城的作用。
在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文化景观,而并不属于“文物”,中轴线展现的是中国古代对于城市秩序的一种追求和理想,其价值在于整体的、全历史过程的。它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山环水抱的空间特征,同时又形成分区城市格局和管理,部分建筑也是已经消失了的传统城市管理形态的重要历史遗存。
在中轴线申遗国际专家咨询会上,专家们建议以“历史景观”的角度来看北京中轴线,由此可以将中轴线分区,而展现出周边历史机理对中轴线城市中心空间所起到的作用。
这种将中轴线视为“城市景观的框架和格局”也为北京城市规划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北京在发挥承担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功能外,也要落实古城保护,而这种保护不仅是中轴线,更是北京整个老城和历史环境保护。
所以说,申遗其实更多是在象征意义上对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表达,以此来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北京老城中的对称格局、胡同机理加以保护,使其能够衬托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壮丽与宏大。
在您眼中北京中轴线代表什么呢?
快来留言吧!
美编 | 韩晶
图文 | 来源于江南智造总局、unsplash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言之有范·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加入我们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
“姓名+工作/学校单位”信息。
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欢迎加入言之有范社群!
交流加入社群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