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年轻人,正在奔向二线城市

华子Nina 言之有范 2023-04-03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在一线城市追逐理想,实现阶级跃升,是一代代年轻人的梦想,努力奋斗、买房定居也曾经是时代最强音,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北上广的热度明显不如上一代向往。永远追不上房价的薪酬、往上跃迁的困难,还有就是现实生活的考虑都成为了离开北上广回到性价比更高的二三线城市生活的理由。当努力奋斗看不到希望,“逃离”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性的选择。

作者 | 华子Nina
来源 | 格隆汇研究(ID:glh_tushuocaijing)
本文字数:6744字 | 阅读时间:15分钟

不再执着于北上广深


开篇先抛个问题:


现在哪个城市最吸引人?


你可能会脱口而出:“深圳!”又或者隔壁的“广州”。


有这个看法,很正常,因为这两个城市长期占据每年人口净流入排行的前列,尤其近十几年蓬勃的发展速度,让广深两兄弟显得愈加有吸引力。


但这次,你可能要失望了,因为最新的2021年数据,这两个南方城市不再受宠爱,取而代之的是中部的武汉


寻常处见功力,细微处见真章。


当年人口大迁徙的盛况还历历在目,百万民工下南方仿佛只是昨天的事,但现实却在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


时代变了!


冷热

2021年,深圳广州两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分别是4.78万人、7.03万人,排名掉到20之外,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这点人口增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按照这种趋势继续往下演,广深常住人口跟随北上的负增长,并非天方夜谭。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截至2021年,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连续6年净流出,上海去年只增加1.07万,比广州、深圳还低很多,四个一线城市新增人口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郑州多。


但是,北京、上海是有意地控制人口,近几年人口流入锐减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问题在于,广州和深圳在人口控制上并没有北上激进,两个曾经的人口虹吸大户都突然失速,才让人惊掉下巴。


和一线城市的“”相对应的,是二三线城市的“”。


如果说武汉有其自身的原因,因为2020年疫情而离开的武汉人,在2021年陆续返回,所以出现新增人口的井喷,属特殊情况,不能作为常规案例。但撇开武汉,很多中西部城市依然霸榜,如成都、西安的新增人口超过20万,南昌、长沙、郑州、贵阳的新增人口超过10万,前10大新增人口城市中,有7个是中西部城市,且都大幅领先曾经的两大霸主-广深。


在另外一个重要的人口流动指标--高校毕业生去向,二线城市的吸引力也毫不逊色,多个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成都、南京、天津、重庆、西安等二线城市备受2021和2022届高校毕业生青睐,他们对这些二线城市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广州、深圳。


要知道,若论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二三线城市和广深相比,差距还很大,和北上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正正就是这些你未必看得上眼的城市,最终在新增人口指标上跑赢四大一线,并将它们远远地甩在身后。


风水轮流转,现在到一线城市望这些二线城市项背的时候了。


曾经,在一线城市追逐理想,实现阶级跃升,是一代代年轻人的梦想,努力奋斗、买房定居也曾经是时代最强音,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北上广的热度明显不如上一代向往。而现在的中年人,逃离北上广也不再只是稀稀疏疏,而是日渐增多。


“疫情下北京失业中年人举家搬回成都”“夫妻卖掉深圳小两居回武汉买4套房”“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之类的报道层出不穷。


这似乎在预示着,某种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变局。


逃离

爱上一个地方,有很多理由,离开一个地方,其实也一样。


不管你因何离开北上广,但相信始终绕不开的,有高昂的房价、永远追不上房价的薪酬、往上跃迁的困难,还有就是现实生活的考虑。


目前北上深住房均价已超过6万每平,广州的整体房价要低一些,但中心城区不少区域都去到5万,对于一对年轻的普通夫妇来说,买房起步门槛基本要300万以上,首付得凑个一百万,即使出得起首付,每个月的房贷也不是小数目,过万元是很常见的。


然而,北上广深的平均工资也才1万出头,要是没有深厚的家底或者超乎常人的赚钱能力,想要在这些地方买房安家,不是那么简单。


既然无法负担,大可以租房住,这是常规的思维,但在十分强调“有片瓦遮头”的中国社会,以及这些年“没有房子就在丈母娘面前抬不起头”的不断被洗脑,很多中国人其实远没有常规思维这般看得开。从切身感受上讲,不买房,总有种无法摆脱的随风漂泊感,没有归属,没有寄托,更何况一线城市的房租其实也不便宜。


今年4月,北京每平米住宅租金均价高达115元/月,最低的广州也在60元以上。简单来算一笔账,在北上广深租个50平的小房子,每个月租金就得花3000-6000元,许多人工薪族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来交房租,再刨去吃饭、购物、交通等开支,每个月剩下的钱寥寥无几。


最后的结局,不外乎辛苦一年打拼赚的钱,到头来不过是给房子还房贷,但房子却是房东的。在收入和支出性价比上,一线城市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


相对来说,二三线城市却越显得友好。


目前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商品房均价,在一万出头。在成都、郑州、西安、南昌、长沙等二线省会城市,“上车”房总价在百万上下。而收入水平上,不少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拿到6000-8000元/月不等,换言之,一线城市60%的薪酬,对应的是一线城市20%的房价,性价比如何,一目了然。


更现实的考虑,则是户口、福利、学位、医疗、养老。就拿学位来说,为了能让孩子留在身边上学,这是许多人选择回到原来城市的重要原因。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有1.3-1.5亿流动人口子女,约占全国儿童数量的40%。而异地上学难是家长们心中的一根刺。由于难以在异地上学,有将近一半的流动人口子女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只能待在老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每年能见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这种亲情的割裂极大地破坏了人的幸福感。


许多父母为了能让孩子留在身边,要么想方设法在一线城市落户或咬咬牙买学区房,来争取上公立学校的名额;要么就送孩子上昂贵的私立学校,但很多时候私立学校的名额也不够用,孩子只能返乡就读,成为留守儿童。


如果说咬咬牙能够得着,还好说,但现在一线城市,很可能咬破牙根也未必够得着。


异地上学究竟有多难?


不妨看看这组数据:2019年小升初阶段,有13.7万随迁子女返乡,这些返乡儿童中近半来自北上广深四个城市,这就意味着许多随迁子女在一线城市读完小学后,无法继续升学,得回老家上初中。2020年,随迁子女占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仅仅只有2.39%,也就是说每100个高考生中,只有不到3个是随迁子女。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北上广深经济发展迅猛,外来人口不断流入,这是增量时代最常见的风景线。尽管人口不断增加,但大城市机会遍地,生活成本没有很贵,房价也没这么贵,高中低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只要肯努力,实现小康,甚至财富自由、阶级跃迁,都不是梦。

 

但如今,一线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已接近天花板,房价和租金也涨到了惊人的水平,而政策上为解决人口过多引发的“大城市病”问题也在收紧落户、严控规模。现在,能在北京和上海落户的基本都是全球顶尖名校毕业生,深圳也在去年收紧了落户,广州落户政策暂时没变,但未来的人口增量空间也很小了。

 

按照规划,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35年常住人口分别控制在2300、2500、2000、1900万人左右。2021年末,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已经分别为2188.6、2489.43、1881.06、1768.16万人。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也就是说,未来14年,一线城市每年的新增常住人口都将控制在10万以内,增长空间已经非常小。而成都、杭州、武汉、长沙等二线城市未来每年还有20万以上的人口增长空间,未来仍将大力推动外来人口流入。

 

核心一线城市,逐渐进入存量人口博弈时代。强大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始终吸引着全球精英与富豪前往,但在总人口有限的情况下,有人进去,就会有人被挤出,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但并不是生活在一线城市就意味着幸福。生活是立体的,我们重视工作的同时,也重视健康、亲情与生活品质。随着一二线城市收入差距的缩小,生活在二线城市也许幸福感会更高。

 

在近6年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十名中,北京和上海只在2016年出现过,之后就被其他城市挤下去了。深圳也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排名靠后,反而是一线城市中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广州多次上榜,但排名也不及成都、杭州等二线城市。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体现出大家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和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和赞誉度。一个幸福感高的城市,一定是宜居宜业、生活质量高的地方。


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高不可攀的落户门槛,形成了强大的“挤出效应”,在残酷的存量人口博弈时代,想留下来很难,想进去也很难。


逃离,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看似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南下

如果把时间放大到40年,你会看到一幅清晰的中国人口迁徙图。


这张图的方向,毫无疑问,只有一个,不管是从一望无垠的西北戈壁,还是从大雪纷飞的东三省,亦或是从风景秀丽的中西部,都指向了东南沿海,因为这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是中国承接海外加工制造业最大的基地,是最有希望赚大钱的地方。


广州站春节回家的农民工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尤其是珠三角,得改革风气之先,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毗邻香港,是最好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当中又以广深作为火车头。那些年,大量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韩、欧美制造业到珠三角开厂,劳动力需求大增,出现了大量从全国各地涌入的劳动人口,“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那个年代的最强音。


衣锦还乡的打工仔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1992年那场著名的“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在经历短暂的波折后重新出发,并快速迎来新高潮。随之出现的,是当年有近4000万内地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1993-1994年,数字增加到6000万,1995-1996年,数字进一步上升至8000万,当中绝大部分被东南沿海吸纳。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因应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计划经济模式,被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所取代。随之出现的,是1990年代末,大量低效的国有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变卖,一间间曾经被人引以为傲的国企工厂消失了。在这场大变局中,大量的企业职工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单位,重新到劳动力市场就业,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好在,时代并没有辜负这群人。


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向更大范围的加工制造业敞开了怀抱,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经济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随之变成了出口导向型。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对冲了国企倒闭潮,很多工人在东南沿海找到新的工作,掌握了新的谋生技能,甚至摇身一变,成为腰缠万贯的老板。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6208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总体翻了2.5倍,年均增长28.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周期最长、速度最快、增速最稳定的时期。中国外贸额在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六位跃至第三位,其中出口跃居第二位,外贸占全球比重从2002年的3%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盛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虽然当年发生了世纪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外贸出口遭遇了瀑布式的下滑,但国家很快以基建+地产的发展模式做对冲,稳住了经济大盘,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单纯的出口导向型,变成了出口-投资双引擎。


每一次变局,都有人欢喜有人愁,但对于东南沿海、一线城市来说,不管是出口还是投资,始终稳坐钓鱼船,吃进了增长红利。


首先,出口对于地理位置的要求很高,东南沿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平原多、交通好、海运发达,不管是加工制造,还是货物进出,都十分便利;


其次,基建、地产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性很高,经济越发达,基建、地产需求越大,东南沿海在这方面同样胜出。


只要这两个增长引擎不变,人口的迁徙就会不断重复过去40年的轨迹。


在2001-2015年间,北京和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人口流入地。到2015年末,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增长到惊人的2415万和2170万,其中约40%是外来人口,之后是广州深圳两个南方城市。


在加入WTO之后,广州和深圳长期显示出强大的人口虹吸能力,相对较低的租房和生活成本、不逊色于北京与上海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机会、大幅降低的落户门槛都是许多人奔向广深的理由。在2016-2020年间,广深保持着每年新增40万以上常住人口的速度,成为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地方,2020年,广深常住人口分别增长到1867、1756万。


直到2018年,中美贸易关系转向,加上近年来外贸制造业因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而不断外移,出口的增长引擎开始趋弱。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2020年,国家因应新的世界局势和中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内外双循环”战略,预示着40多年后,经济发展方式再一次迎来大变局,由出口-投资型转向内需消费-技术创新型。


正如40年前的大变局,引发了巨大的人口迁徙,这一次,同样会出现新的人口迁徙。


北上?

其实,从逻辑上去推演,并不是很困难。


重点就是如何理解内循环


这三个字,意味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将更多地被中国人消费,随之而来第一个变化就来了:


工厂内移。


制造业讲究的是原材料、劳动力、土地、能源、物流等综合成本,当年大量的加工制造业选择了东南沿海,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综合成本有优势,最明显的就是物流优势,而当地的劳动力其实并没有太大优势,甚至远远不足,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因为有大量中西部的廉价劳动大军去补充。


如果产品的市场由国外改成国内,那工厂完全可以设置在能更好地通达全国的城市,比如九州通衢的武汉,有航空,有水路,也有陆路。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也比现在的沿海城市低,是很好的制造业基地。


同样的城市还有重庆、郑州、长沙、西安,其实这种趋势已经出现。


北京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引导下,许多相对低端、低附加值的企业陆续退出。北京市发改委在今年2月份的一个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以来,累计约30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北京,近1000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被疏解提升。


上海也在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搬走了许多电力、化工、电子、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一般制造业。随着这些制造业公司的退出,他们的工人也一块搬离了北京和上海。


除了北上,广深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了其他省市和东南亚地区,大量工人都跟着搬走了。即使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也因为经营成本过高的原因,将产能转向二线城市,如华为研发部从深圳搬至东莞、迈瑞在南京建制造中心、华大基因在武汉建基因健康小镇、小米在武汉建研发部、腾讯在成都成立新文创总部、比亚迪在长沙建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加上这两年的疫情又让广深的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转弱,常住人口增加放缓也就是情理之中。


实际上,二线城市对于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着实不低,因为不少二线城市的高校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例如武汉、西安、成都,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对于地域的要求度下降,只要一根网线、一台服务器、一个笔记本,就可以工作,过去技术人员必须万里迢迢来到沿海城市才能工作的情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这在可操作性上也帮助企业将不少科研产能转移到了内地。


可以预见的是,人口甚至人才从一线城市、从沿海城市向内地相对发达的城市迁徙,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尾声

曾几何时,南下打工是整整一代人的梦想。


那个时候,一张南下的火车票,寄托的是摆脱穷根,奔向富足的美好愿望,哪怕长途车厢再拥挤、站前广场的蜷缩再窘迫、流水线上的工作再辛苦,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与其说是歇斯底里,倒不如说是无奈,或者说是对命运的抗争,更是与生俱来的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执著。


南下打工者的艰辛   图片来源于格隆汇研究


40年之后,时代剧变,南下不再需要挤爆绿皮车,不再需要一路颠簸,南方的工厂也不再那么脏乱差。然而,和父辈相比,这一代的年轻人却不再热衷南下,很多人选择去二三线城市,不少人回归自己的家乡。

 

一切,只因三个字--性价比。

 

在增量时代,一切的努力、辛苦和付出,都无所谓,因为你清楚,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然而,在存量时代,不断内卷之下,情况就会反过来,再努力、再辛苦,付出再多,都未必能有对应的回报,这个时候,你就会掂量,还有必要跑到千里之外吗?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里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个成就的背后,是这片古老大地上最大人口迁徙潮,还有夹杂其中的常年背井离乡的苦涩。现在,这种苦涩或许已经成为历史,很多人会伤感,这意味着一种结束,但在我眼中,这意味的是新的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

 

因为,如果不需要常年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就能够获得好的生活。

 

why not?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格隆汇研究,中国领先的全球投资研究平台。全球视野,下注中国。


【点击关注京和

【文末互动


您会选择在一线城市

还是在二三线城市生活呢?

快来留言吧!


【添加星标

美编 | 高欣宇

图文 | 来源于格隆汇研究、unsplash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言之有范 ·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加入我们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

“姓名+工作/学校单位”信息

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欢迎加入言之有范社群!

交流加入社群扫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