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芭比娃娃的解放之路——谈现代人的语境困顿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09
上个周末一个夜晚,新闻学院一位同学微信我说:“我最近在想一个人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价值 想听听您的看法。”

我回复说:“今天有点晚了,还有事没做完,明天和你说好吗?”

而第二天上午我看了电影《芭比》。看完我给这位同学发微信说:“我刚看了电影《芭比》,推荐你去看,它回答了你的问题。”

《芭比》告诉我们什么呢?

《芭比》告诉我们,人在各种无形的语境中失去了存在感。人的解放须解构各色语境,而解构的途径是重建个人独立的体验和感受。

一、芭比本身就是语境建构的
电影《芭比》一开始就极尽粉红色彩,展示了一个芭比娃娃的王国。这个王国美丽无瑕,充满了没有烟尘的快乐。它是许许多多娃娃“拥趸”的憧憬。

在语言与文化课上 ,我讲到语境的建构时,曾说过一个故事,那是一位父亲与7岁女儿的“奇遇”,刊登在《新闻晨报》上:

我必须声明我是多么喜欢芭比娃娃,在这一点上,我和我7岁的女儿没有什么不同。

四个月前,女儿过生日,唯一要求的礼物是芭比娃娃。尽管一个芭比娃娃要230元,但在女儿充满渴望的目光中,我还是给她买了。

我原以为事情就结束了。谁知一星期后,女儿搂住我的脖子说:“芭比要一件真丝睡衣”。我很奇怪,问:“为什么?”女儿说:“在目录里有一件的,只要35元。”“什么目录?”女儿说:“买芭比时售货员姐姐送的目录。”我抓过目录一翻,眼睛差点晕花过去,芭比娃娃居然有200多件漂亮的衣服,每一件都有尺寸、规格和一个美丽的名字,从最新潮的滑冰裙到高贵的裘皮大衣,价格从35元到150元。上面还详细地告诉你:什么季节应该穿什么衣服,出席什么场合又是哪一件最合适。
我知道我无法拒绝女儿,那一天我第一次到商店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娃娃买衣服。

一个星期后,女儿又搂住了我的脖子:“爸爸,芭比要做空中小姐。”我说:“你的意思是要我给她买一架飞机?”女儿说:“不是,是一套最新版的制服,只要55元。”

我知道我这个月的牛奶是没得喝了。没过多久,女儿的芭比娃娃又分别当上了护士、摇滚歌星、职业舞蹈家和女牛仔。

又是那么一天,女儿再次搂住了我的脖子:“爸爸,芭比太寂寞了。”我说:“是呀,你应该常带她出去走走。”女儿说:“她需要约翰。”“谁是约翰?”女儿把藏在枕头下的目录拿出来。

天哪,这是一本从来没有见过的目录,大概是我买芭比娃娃时留下了家庭地址,商家刚刚寄过来的。这本目录上果然有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和芭比一样大,剪了一个水兵头。女儿的声音几乎要哭出来了:“如果你不买约翰,芭比大起来就会没有男朋友的。”

于是我花250元买回了约翰,顺带还买回了约翰日常需要的礼服、睡衣、雨衣、游泳装、还有一把小小的、十分可爱的电动刮脸刀。

又过了几个星期,我正在专心地看早报,脖子突然又是一凉,果然女儿又带来一个关于芭比的惊天大喜讯:芭比跟约翰要结婚了。女儿说:“这是他们需要的婚礼目录,有两套礼服、一对蜡烛、一个小蛋糕,还有一个新婚的房子。”

我叫了起来:“为什么要花100多块钱买房子,他们不是可以跟神奇宝贝、天线宝宝、多啦A梦、米老鼠和流氓兔呆在同一个架子上吗?”女儿说:“芭比和约翰长大了,不能再跟皮卡丘一起玩了,他们要两人的世界。”

好啦,现在,芭比和约翰幸福地结婚了,生活在他们梦想的带风车的白房子里。我还买回一个衣柜,用来挂陆续添置的芭比和约翰的衣服。我的女儿在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这位父亲眼里女儿的快乐,来自意义;而意义来自语境。

语境告诉孩子们芭比在什么季节需要穿什么衣服;语境告诉孩子们芭比一个人会寂寞的,“如果你不买约翰,芭比大起来就会没有男朋友的。”而这样的语境(主流意识形态),显然很不真实,它们是人为建构的——售货员姐姐送的、商家又持续寄来的“目录”。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芭比生活的语境——芭比王国——充满了“塑料感”(这个词是电影《芭比》台词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描述)。

所谓“塑料感”,即不真实感,也就是说,人没有活在真实的状态中。

那么,什么是真实呢?作为个体的人,真实就是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在电影中,Allan这个异类让芭比意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粉色的。芭比那双始终垫着的脚跟着地了,她毅然从粉色世界出走,要到尘世去寻找意义。

二、芭比面对的现实世界,依然在建构的语境中

芭比走进现实世界,发现这里依然充满着教条,芭比无处安放自己真实的感受。影片借芭比的人类母亲葛洛莉亚之口,说出了芭比在现实世界的语境之痛:

“你必须瘦,又不能太瘦,你不能说自己想瘦,你得说:你是为了健康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瘦”

这里的“健康”语境,是人为建构的。

“你必须喜欢当妈妈,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上,你要有自己的事业,但同时,你得把身边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如果男人干了荒唐事,就是女人的问题。这很离谱。可如果你公之于众,他们就骂你是怨妇。”

这是《芭比》上映后社交圈最热的话题——父权语境。虽然芭比说“这很离谱”,但这里的哪一条是可以轻松(自由地)面对的呢?

“你要为男人而美,但不能过度,让男人有非分之想;或者让女人有危机感,因为要想融入女人圈,就不能过于突出。”
这是“美”的语境。在芭比的快乐王国可以无忧无虑的塑料美,在现实中就遇到了一系列教条。

“你必须懂得感恩,但是别忘了系统是受操控的,你要想办法接受,同时还要心存感激。”

原来“感恩”不是自发的情愫,而是“必须懂得”的规矩。葛洛莉亚一针见血地说:“别忘了系统是受操控的”——这说的正是“语境建构”。

芭比在现实世界只会处处碰壁,诸如“你永远不能变老,永远不能失态,永远不能炫耀,永远不能自私,永远不能消沉,不能失败,不能胆怯,永远不能离经叛道”……这一条条语境的律令在告诉你,什么是“老”,什么是“态”,什么是“格”,什么是“道”,当你学会这些词的时候,就已经呼吸在语境中,塑就惯例性思维。

芭比真实的感受是“这太困难了,处处都是矛盾,而且绝对不会有人奖励你或感谢你。到了最后,你不但做错了所有事,而且所有的错都怪在你头上”

“爹味”语境困住了来人世间寻找自由的芭比,而现实中的语言人,早已将语境视为生活的“态度”。在语境潜意识中,人们只要形式主义地“卷”就可以了。“卷”的功利导向,就是人存在的理由。
巨大而莫名的焦虑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芭比的解放之路:回到真实的感受

“父权语境”,其实是一个很老旧的话题。芭比娃娃的各种样貌与装束,及其冒着粉色泡泡的“生活”,其实也是在这一语境中“被凝视”的结果。

然而更荒谬的是,即使在尘世的男子中心社会语境中,男性也并没有真正的自我认同。语境的“形式主义”本质,对所有“境中人”都是巨大的物化压力,都在产生没有个体归宿感的异化焦虑。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当芭比在现实世界中明白了自己只是物化女性的“帮凶”,焦虑和恐惧中的电影思考就进入了存在主义。如海德格尔所言:

“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的时候,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

所谓“制造的观念的框框”,就是人类用流行语言建构的语境。而芭比的出路,在于重建个体的真实感受,在体验和感受中明白自己,建立自我,解构语境,获得自我选择的自由。

这样的自由,才真正与快乐和光明在一起。

这就是影片最后,那位制作芭比的老奶奶,现身奇幻世界,为芭比指出的解放之路。

同学们现在可以明白我为什么推荐新闻学院这位“正在想一个人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价值”的同学去看电影《芭比》。

在微信上,我对这位同学说出了我自己的思考,一路走来,我怎样寻找自己存在感:

“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哪怕是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要把工作做得有趣,有意义,用这样的态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会有新的天地。

“什么叫有趣?就是富有创造性。人不是一件产品,人不能活在既定的事实里。人的生活应该被意义照亮,意义就是个人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怎样才能有创造性?其实创造是人的天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感受。不要去媚雅,不要急于功利,不要形式主义,只有切实尊重自己的感受,才会发现自己。

“而很可惜,现在许许多多人都是反着来的。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充满了虚浮的‘塑料感’,形式主义地看待和经营一切。这样的一生,再多的物质感,也没有意义。

“我想到最近看的话剧《人世间》,全部情节照搬电视剧,又远不如电视剧生动真切,表面上票房还不错,但我就不理解,这样辛辛苦苦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一生就这样随大流,蹭热度,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电影《芭比》展示的世界,一开始是塑料感满满的芭比娃娃的世界,它让人迷失了现实;然后是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感的现实世界;要解放自己的芭比始终找不到出路。最后芭比的设计者给芭比指的解放之路是:做有创造性的自己,而创造的前提是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世界。

“我觉得这真是说到根上了,人生就是要让意义和理想照进我们的现实。”

结束此文的时候,看到小学同学发给我一个讲话视频,视频说:

“为什么我们在家里拿着一张黑胶唱片,听一首卡鲁索演唱的歌剧片断,会被深深打动?或者我们随便拿一盘施纳贝尔演奏的钢琴奏鸣曲来听一下,会感受到伟大人物这么多的情趣和思想内涵?而又为什么我们在聆听许多国际比赛的时候,听到的只是炫技,而音乐背后的东西这么少,除了演奏家个人的一些情感流露?

“这就是当下精神危机的一种体现。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很难沉下心来像上个世纪的大师一样用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咀嚼一首作品。20世纪伟大的钢琴家玛利·尤金娜,为了演奏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闭门练习半年才上场去演奏。她练的不是技术,而是在修炼她的内心世界。她要通过手指,尽可能把贝多芬的时代思想内涵、艺术思潮的美学品味,用琴声表达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老的录音,甚至很多单声道录音,会这么有味道;而现在的环绕立体声这样的音响效果,给我们的却是空泛的音色。”

视频说的“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个“快”,就是现代语言尤其是流行语越来越“丝滑”,语境教条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承受之轻。

而老的录音,其所以有味道,

是因为演奏者在深度的自我体验和感受中,

获得了充分的创造性,
充分的个人自由。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公众号

编年目录链接(二十一)

(2021.12)


2021.12.2   人类语言的词,每一个都是神奇的“胶囊”——在灯火阑珊处重新发现母语的惊艳

2021.12.6    “台湾腔实在破坏古装剧的气氛啊!”——从两岸印刷体字的差异想到的

2021.12.9    汉字主体意识一强,中文就进入了舒适区——语言与音乐四重别义 

2021.12.12    中文“倒装句”:西方语言视角下的文化偏见

2021.12.15   “我受够了没用的圣诞节礼物”——中国语言学的初心还在吗?

2021.12.18   “我听起来一点毛病都没有的话,到别人嘴里就是个笑话,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语言社会性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很年轻的概念

2021.12.21   “就 你们黑龙江的小哥哥这么好看 给我来一打啊”——从网络语言句首的“就”看生气勃勃的汉语话头 

2021.12.24    如果索绪尔看到233,他会怎么说?

2021.12.27    女生到火车站做志愿者,别人怎么叫她?——现代人对陌生人的称谓

2021.12.31    为平面化的中国现代学术打开历史视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