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心理复原指南:5000人在疫情下拍了部电影。

读句电影 读句电影再睡觉 2022-05-11

把一句君设为星标,发现生活惊喜



身在疫情期间的上海,一句君最大的快乐是团购的食物到了,每多一份食物,都缓解了几分焦虑。每天打开手机,海量负面信息瞬间涌入,求助消息刷屏,身边也有朋友被确诊、转移。

 

我们如何与大家一起度过疫情,在动荡时期维持平稳、积极的心态?带着这样的初衷,读句电影近期邀请导演秦晓宇,以及心理咨询师李煜玮,组织了一场线上分享。

 

这是一份干货满满的疫情心理复原指南。2020年疫情突发时,大象点映号召全国各地的普通人拿起自己的拍摄设备,记录2月9日一天的生活。最后这5000多份投稿,汇聚成了一部全民合拍的纪录片《一日冬春》。从《一日冬春》的制作中,我们看到了疫情下的全民生活状态,并与自我共鸣。而两位嘉宾共同探讨了如何看待当下,如何拯救情绪的方法。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当我们回望时,会为自己穿越过这样的激流而骄傲。疫情期间,你的一日冬春是什么样?如何在无常的当下维持有常?留言分享给一句君吧。


# 导览 #


Part 1: 5000人如何联合拍了一部疫情电影?

Part 2: 疫情之下,如何调节心态?

Part 3: 对谈与Q&A



Part 1 ✦


秦晓宇

全民合拍纪录片《一日冬春》导演,诗人、作家。


 5000人在疫情下联合拍了部电影,

 这是如何实现的?

《一日冬春》最早的拍摄灵感来自一部纪录片《浮生一日》。在疫情期间,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拍摄,因为在中国,这样大规模的,5000多人汇聚在一起,自觉记录生活的纪录片还没有出现过。




剪辑的最大难度在于如何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虽然电影是用碎片拼接的方式来做的,但也需要有来龙去脉,有整体性的设计。


所以我们也设置了一些元素,比如月亮从第二个镜头开始,一直若隐若现,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出现了有人拿手机问候,最后发的晚安问候,就是一个月亮的图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觉得这样一个象征物作为整个影片的结构也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


另外就是自然的时间流转,就是一天的流逝,为了符合这个结构,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有些素材按照情节应该放在中午,可它其实是下午拍的,就需要通过调光的一些手段来把时间感拉回来。


我们在电影片里有一个移动的家庭,因为担心疫情,男生要把自己的女朋友从甘肃接到重庆,他的老妈非常担心,想陪着他们,一路上有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幸亏有这个老妈,他们回来路上所有的饭馆都不开门,结果老妈总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给大家做出可口的饭菜。


最动人的一次是他们马上就要到家了,在成都的一个加油站厕所边上有一个电插头,然后他妈拿出很多调料、鸡蛋、面、蔬菜,做了重庆小面。





三个人就在厕所门口吃着那样一碗面,完全是黑漆漆的,但是那个面冒出腾腾热气,我觉得所有家庭的意义都在里头了。


我们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的民族,家这个字甚至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词根,我们说国家、道家、大家,都会跟这个家挨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农耕民族的乡愁,故土难离,有家族观念,有家庭意识。


所以这样的一个家庭,当他们在路上迁移着,也就构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因素,非常动人。


我们选择素材的标准是素材要有陌生化的效果;但首先,在情感上要真诚而动人,打动我和其他几位后期主创,只要是这样的好素材,我们都千方百计地放进结构里。




通过征集、共创、碎片拼接来完成一部电影,这种形式本身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它有特殊的启蒙意义,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被记录的对象,而是一个主动自觉的表达者、记录者。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记录了一段极为特殊,难忘的历史。



Part 2 ✦


李煜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传播师,

精神分析科普作者。


 疫情期间

 出现不良情绪怎么办?

这次上海和武汉封城带来的焦虑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武汉的焦虑是跟死亡紧密相关的,如果一旦发生感染,有非常大的概率会重症,可能会失去亲人,甚至是自己丧命。但是在上海,大家对染病死亡的焦虑相对低了很多,但是我们对食物等物资供应保障的焦虑却急剧加大。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是,在重大的灾害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所有的不正常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恐惧,抑郁,狂躁,恰恰是最正常的。这是大家应对这种灾害现象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失控、恐惧背后最强烈的担忧是:我会不会一直这样了?我失控的情绪是不是没办法恢复了?


事实上,对历史灾难性事件的人群调查显示,90%-95%的原始防御机制是会过去的。我希望大家相信,我们是有自愈的力量的。


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组织过一场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和曾奇峰的对谈,。曾老师当时讲了一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人这个物种诞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时间了,我们经历的灾难非常多,所以我们基因的深处是有应对灾难的一些储备的,我们要相信我们本身的自愈能力,它是很强大的。


 疫情下,

 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一就是大家一定要尽可能保持生活的规律。比如说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因为生活的规律其实是在给我们的大脑提供一个信号,告诉我们生活还是可控的。




第二要做好对自己的心理保护,对海量信息要有隔离和筛选,学会放下手机。同时也需要关照自己的独特状态,不要看到别人积极地去做一些社区的活动,就觉得我为什么不能做,是不是我不够好。每个人的实际状况不同,在这个状态下,把自己照顾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第三,一定要加强和人的真实连接。你可以去联系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还有一些人可能在社群里面团购,和他人发生一些情感的联系,这个过程会让人感觉到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温暖。




项飚写过一本书,叫做《把自己作为方法》,他提到过一个概念,叫“消失的附近”。他指出,如今大家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并不关心。但疫情提供了一个大家在社群里重新建立联系的机会。大家可以去把消失的附近找回来,这也是俗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


第四个建议是大家可以把压力和冲动转化成为行为。有小伙伴说我觉得自己做不了什么,我看到别人受苦,但是我的生活好像很稳定,我很内疚帮不上忙。我们可以把这种情绪转化成行为,哪怕你转发一些求助信息,也是一种帮助和支持。


同时大家可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尤其是动手的事情。我看到《一日冬春》里面有一个姑娘给自己的爱人做了一枚戒指。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打动我,因为她把所有注意力聚焦在了关系里,聚焦在现有的事情上,这个过程会让人安心。




第五个建议是如果有需要一定要及时求助,越是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你越需要有人陪伴你。要注意的是,当有朋友来找你倾诉时,别急着告诉他说“你要你要乐观一点,你要振作”,而是先去倾听他,理解他现在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里。


我刚才听到秦老师讲《一日冬春》的摄制过程,大家组了很多工作群在里面讨论,这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的团体治疗,“我的经历被人看见”的感觉能够带来一种内在的连接感,让人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刚才秦晓宇老师提到了家的概念,我对这个概念感受很强烈。其实,家就是我们内在的牵绊。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在意的关系,那么我们内在的毁灭性就会消退,进而转化成希望。


所以,我鼓励大家多在身边的朋友里去寻找共鸣,多跟自己的家人保持联系,这是我们应对失控时非常巨大的资源。




Part 3 ✦


Q&A



Q:我们如何应对网络生态的撕裂,

或者是大量负面信息的涌入?


秦晓宇:这代年轻人包括未来的每一代,都面临一个人生的必修课,就是如何应对这些非常庞杂的、有时具有伤害性的网络信息。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自己的辨别和认识的能力,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认知者,有自己洞察世界的能力。当这种能力逐渐建立的时候,我们会筛选和判断信息,它就会构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屏障。


另外一点,我们总说“头顶上的星空,内在的道德律”,就是说你要有一个起码的话语道德准绳,不要在网上轻易地说一些你自己都没有把握的话,不要因为匿名而随意出口伤人,如果大家能把它变成一种内在的道德律,我觉得这个世界可能会好一些。



李煜玮:首先我要讲一个状况,就是人与人在面对面的时候,和在无法面对面的网络上交流时,相互之间的敌意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我们能有机会和一个人去面对面沟通,敌意会下降很多,但是当我们看不见人的时候,人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的个体,就会非常容易发生这种撕裂和争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会看到这么多的暴力。


第二我是想从功能的角度上讲。任何一种现象或者行为,它都是有功能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社群里面发生剧烈的争吵,它是一个负面现象,可能会让围观的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这种争吵可能在执行着某种维持平衡的功能,吵架的人在用这种冲突去转移他在个人生活中没办法承受或者消化的一些东西。


第三,因为人和人之间在网络上的交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很容易因为对方说了一句话,就把这个观点当做这个人的全部,这会在沟通中造成很大杀伤力。


我有一个形容,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地球,那么我们在某个特定时段产生的某个观点,只不过是这个地球上开出的一朵花,这朵花不能够代表整个地球。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保持一点距离,有一个理性观察的态度。



Q:现在有个说法叫乌卡时代

乌卡时代不仅让人失望,

甚至会让人绝望,如何生活在当下?

*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秦晓宇: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这种情绪首先来自于内在秩序感的崩塌,或者说自我期许感的的消失。


但其实我们从来就生活在一个无常的世界里,即使没有疫情,它也是极端无常的。并不是我们曾经岁月静好,现在进入了一个失控的世界。只不过疫情之下,触目惊心的东西聚焦在我们眼前,逼着我们去思考它。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内心世界去审视绝望,鲁迅先生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你去审视它,理解它,然后再跨越它。



李煜玮首先,我觉得如果我们当下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要意识到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反而在这种情况下你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可能是不正常的。你不用害怕自己的绝望的情绪,要允许这个情绪去流动。


第二就是,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觉察的意识,如果你的绝望情绪非常强烈,而且持续时间很久,说明你的内在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这时候你需要去感知一下,这个绝望到底是你对这一件事情的反应,还是它激活了很多你在旧有事情上一些痛苦的、不被看见的、不能表达的感受,这些被封存的东西,在眼下找到了一个窗口出来了。


欧文亚隆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一个人只有在没有好好活过的时候,才会去恐惧死亡。”所以这种强烈的绝望其实是一个信号,在提醒我们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在需要在等待被看见,它希望能和你对话。



Q:最后请两位老师

对我们的读者说一句话吧。


秦晓宇:这个电影其实最早的名字叫《余生一日》,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生的第一日,后来我的搭档吴飞跃起了一个更温暖的名字《一日冬春》。


我们总会体验冬去春来的感受,就像疫情一样,我相信它终会过去,我们依然会走出我们的房门,我们依然会跟自己的亲朋好友深深地相聚,我也希望这天早点来临。



李煜玮: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我们可以用共鸣和相互的看见去在这个动荡的世代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无论这个空间是大还是小,只要它能够让我们安放自己,我们就能够穿越动荡的洪流。


终有一日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将会为自己穿越过这样的激流而感到骄傲,这也会是我们生命当中非常珍贵的印记。




疫情期间,你的一日冬春是什么样?

如何在无常的当下维持有常?

留言分享给一句君吧。



猜你喜欢:


盘点近十年的奥斯卡精华片单,陪你度过整个春天。

“我喜欢的感情状态,是肩并肩看太阳升起”:独家专访董雪莹导演、严艺家老师

这5部影片,教你成为你你想成为的人。

找到一句君:dujudianying@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