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喜欢的感情状态,是肩并肩看太阳升起”:独家专访董雪莹导演、严艺家老师

读句电影 读句电影再睡觉 2022-05-11

把一句君设为星标,发现生活惊喜



一部名为《“炼”爱》的纪录片正在上映,这部电影真实纪录了单身浪潮下,五位单身女性的相亲生活。

 

读句电影持续关注个人成长中的情感话题,疫情前,我们与艺术影院MOViE MOViE一起举办了一场点映活动,并与《“炼”爱》导演董雪莹,知名心理学博主严艺家老师聊了聊爱情和婚姻。

 

这是一次足够深刻的探讨。单身是一种困境吗?如何理解爱情?如何看待爱情、婚姻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

 

 “爱情不是算计,它是最初的化学反应,加上不离不弃的情谊”,“最好的情感状态是与爱人肩并肩看太阳升起”,这里有你想找到的答案。

 

与其说“追求爱情”,更祝福你可以“享受爱情”。




01

导演董雪莹

身处单身困境也不要灰心


(董雪莹,独立导演,

纪录电影《入戏》入围第 41 届哥德堡电影节。)



Q:是什么让你决定拍摄《“炼”爱》?


董雪莹:我做完上一部纪录片《入戏》后,对做纪录片没那么坚定了。我当时在写剧本,想做剧情片。


但我同时也在找男朋友,就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比如在婚恋网站,红娘很明确地说,这边优质男生不考虑30岁以上的女生。还有很多刷新我三观的事情。


我带着这种困惑去做调研,逐渐发现这种困惑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很多单身的人,不管男女,都有自己的单身困境。我就觉得这值得去拍,并且依旧以纪录片的形式去拍。




Q:去美国冻卵的 Maggie,理想主义的红梅,单身妈妈李桃,爱幻想的 Kitty,感性的音乐人小月,你是如何找到的这五位女性?


董雪莹:我先从身边的朋友入手,比如单身聚会上,还有婚恋网站的推荐,各种渠道……当然我有一些选择标准:比如说她不边缘小众,有一定代表性,有可能会发生故事,有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她和她的朋友、亲友愿意被拍摄。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比较理想主义,本质上都是心地善良的人。




Q:你怎么看待爱情、婚姻和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


董雪莹:关于婚姻与物质,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今天你相亲了吗》(三联生活周刊),作者用了“情感资本主义”,大意是说亲密关系中也会有一些讨价还价,有一些交易的构成,现代人通过消费来将自己置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情境之中。


我在约会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现实的问题,这种问题既有对男生的,也有对女生的。


我自己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认为爱情不是算计,我觉得爱情是最初的化学反应,加上不离不弃的一种情谊。现实生活中也还是有敢于为爱情赴汤蹈火的人,但是非常少了。


比如影片中的朋克女孩小月,她开始找的男朋友是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音乐人,她真的是奋不顾身地去爱,车、房、面包都不在乎,最终分手也不因为物质。相比爱情的话,我觉得婚姻对物质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因为婚姻要生活成本、婚育成本,其实这些也是造成单身浪潮的推手。




Q:你提到各种社会因素都是单身浪潮的推手,那么对于身处浪潮中的、感受到困境的女性个体,你觉得是否会有解决方案呢?


董雪莹:我做《“炼”爱》之前也看了些社会学的书,以全球视野来看,单身浪潮的现象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欧美、日韩其实更明显。


这部电影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总结单身女性的部分成因和部分困境,比如说网络交友的安全感、生育压力,还有对物质和爱情的探讨,比如被骗婚的单亲妈妈如何涅槃重生等等,但是影片是没有答案的。


我自己也挺困惑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想拥有一段全身心投入的“真爱”,但你会发现有时投入产出不一定会成正比,就像影片中出现的迪士尼的泡泡一样,你以为你遇到了爱情,遇到了重情谊的人,但是你发现他就是迪士尼乐园里的泡泡。所以很多人不敢爱了,所以大家都去听各种情感课。


我认为爱情是感性的,爱情不学习。但是我又没有资本说这个话,因为我现在也没有得到爱情。我觉得爱情是门玄学,我无法高屋建瓴给出解决方案。




Q:就像你说的,影片不提供答案,而是建立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从去年电影节上映到现在,观众的反馈如何?


董雪莹:男性的反馈非常不一样。有一位70后的男观众感觉自己被冒犯了。有一些比较年轻的男生看了之后有压力,觉得这些女生怎么那么优秀还找不到对象,那我男生怎么办?也有男性的声音说她们太理想主义了,活该单身。


当然,有男生看完之后说自己更理解女性了,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我希望《“炼”爱》能让男性对女性构成更多理解。我的创作初衷就是我不想搞男女对立,我更希望男女之间是对话,是沟通。


电影中有一些女生,比如 Kitty 和红梅,是明确地表达自己向往爱情、向往婚姻的。有女观众说,你这不是随大流,鼓吹爱情和婚姻了吗?


但我的回答是,正是因为她们没有随大流,所以她们都还单着。如果说随大流很快就能结婚了,因为我们剧中五位女主在生活中都不缺追求者。但也有观众看到了她们的理想主义,看懂了 Maggie 讲的兔子的故事:


我写了一个小说

写了一个女孩然后她有一只兔子

她穿着白的裙子,带着那只兔子就上了战场

那个兔子就在战场上面被敌人揪断了一只耳朵

然后,断耳朵的那个地方就开始长出来,

很尖的刺儿

它长着长着,那些尖的刺,

那些鳞片,就把这个兔子给包裹了。

然后那只兔子长着长着就变成了一条龙。

你要说我相信爱情或者相信什么的话,

我其实就是相信那个兔子的存在。



访谈最后,董雪莹导演不忘提醒大家不要太悲观。


都市里好像一切都在加速,男女被物化。但是看看当代都市女性,她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多元、更独立,爱情和婚姻都不再是必须品。


但对于向往爱情的女生而言,导演也让大家对爱情不要灰心。


《“炼”爱》里的单亲妈妈李桃,不久前找到了一个比她小15岁的男朋友,很帅,就是她理想中的样子,两个人很幸福。两人已经结婚了。



李桃结婚照



02

严艺家我最喜欢的情感状态,

是肩并肩看太阳升起


(严艺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UCL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


第一问:女性陷入了“爱”的陷阱吗?


Q:电影中这五位女性都已经是相对非常独立和强大的。但她们仍然受困于要在婚恋市场寻找爱,或者会纠结于自己的单身状态,你觉得她们是不是依旧陷入了“心理陷阱”?


严艺家:这种渴求背后的确有一部分是被建构出来的。


这五位女性某种程度上都是衣食无忧、有选择的。如果一个女性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依附于男性,或者不再必须由两个人的钱加在一起才能维持一个家庭,这种情况下的爱情反而更纯粹。所以我感觉到的是,当今女性的情感困境在于她们有能力在物质层面自给自足,因而在情感层面上对“纯粹”的要求比过去高得多。


但是纯粹背后又有一些刻板印象在里面。你会看到片中的女性不止一个流露出“必须找一个比我工资更高的”,或者“我已经那么成功了,我只能朝上找”的想法。




我自己会观察到,在女性主义觉醒得更久的文化中,会更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成功女性的配偶在事业上不如她们那么成功,但他们在一起很快乐。我猜在未来有更多女性觉醒、真的实现独立之后,这样的关系状态会越来越多。


但是在现阶段,我不想用“陷阱”定义它。与其说它是一个陷阱,不如说它限制了人们想象的空间,拥有不同人生的可能性。


我一方面特别能理解人在一定年龄非常渴求亲密关系的状态,但我也必须指出,这种渴求背后的确有一部分是被建构出来的。我自己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我会意识到有时候会更多给女儿读童话类的故事,在传统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但是事实上呢?



第二问:

“剩女”也好,“人生赢家”也罢,

是不是都是伪命题?


严艺家:电影中有很多处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来描述,就是「异化」。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有的人和事都被标签化、被物化。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在一个快速相亲桌子上,红梅说,为什么你们没有让我在登记卡上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填写的都是有多少套房、工资多少。红梅的经历就是被异化的缩影,在某种大背景下,人的微观情感仿佛已经不再重要了。




这部电影中几乎没有真正让你感到浪漫和爱情的桥段,每个人都变成了符号。包括我们谈论她们的时候,我们也不自觉地用符号感的词语去描述她们。“剩女”就是这样一种标签。


我自己的观察中,在传统婚育年龄专注于自身发展而不是投入家庭的女性,在三四十岁的年龄段是还能在很多发展层面上发挥潜力的。


可是,男性视角下的人会说,你看她这么成功,可还不是没有家庭。这就是我那一篇“心理陷阱”里谈到的,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被迫跟社会功能挂钩的现象。


但反过来讲,很多人看着我说你已经30多岁,有家庭,有孩子,有事业,“人生赢家”。我听到“人生赢家”这四个字从来不觉得好受,因为“赢家”本身也是男性凝视的视角。他们认为一个女的是这样子,才会符合某种标准。


第三问:

给正在寻找爱情的男孩女孩的建议?


严艺家:有一种情感状态我特别喜欢,就是两个人并肩站在那看太阳升起,是平等的状态。


有一种情感状态我特别喜欢,叫做“依存”(interdependence),“依存”是指两个人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紧紧依靠对方。


这跟传统上,像《“炼”爱》里一个女孩所说的“要找一个比我厉害的人依靠”不太一样。在平等状态中,人不是被异化的个体,不是以他的收入、出身背景作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两性之间达到更多的平衡和平等,是微观情感也能被对方看见。




实现亲密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于降低期待和打开思路。


我今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想,可能在未来的5-10年,我们能见证这个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元的恋爱和婚姻关系形态。经济发展到今天,女性地位提高了那么多,如果婚恋模型跟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相比几乎毫无变化,那么很多争论可能都会沦为伪命题。


有时我们听到“多元”会觉得好棒,但多元会带来的另一面是很多的迷茫。我们看到了太多可能性,反而开始变得不确定,变得犹豫了。人类进化的方向越来越多元,而迷茫和犹豫就是进化过程中的代价。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存在”这两个字很抽象。回想起来,那时候我会经常去照着模板做各种尝试。我们“存在”在当下,去设想一些未来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种“出路”,它只是另外一种“存在”。生命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存在”。不断地自我觉察,为自己拓展每一个“存在”的空间就可以了。


与其说“追求爱情”,我更想祝福大家可以“享受爱情”。因为“追求”这个词把爱情当成一个东西,而“享受”是你真的沉浸其中,去享受它所有好的或者有风险的、不那么令人愉快的部分。


现在的文艺作品中,真正享受爱情的那部分比例越来越小,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把这部分遗忘掉。一个人更专注于当下,并不把爱情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的时候,你才能更好地享受它。





猜你喜欢:


这5部影片,教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又被疫情整emo了,你需要这6部电影。

文牧野导演专访:选择是重要的,但是努力和执着是更重要的。

找到一句君:dujudianying@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