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180年在中国”展览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启幕
新闻来源:光明网
8月19日,“摄影180年在中国”展览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启幕,以原版照片呈现摄影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记录了一个巨变的中国。
据展览总协调人李欣介绍,这是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第一次集中展示500余件、数千张著名摄影家的原版原作,将为中国摄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
“摄影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作为21世纪最活跃最具活力的艺术形态,在中国艺术史、美术史上是缺失的一页。“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在介绍展览时说,“摄影180年在中国”涉及中国180年的摄影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希望给那些关心中国文明史、摄影史、艺术史的人们提供一个平台。
180年来,摄影术的出现让人类社会进入图像时代,它在科技进步中茁壮成长、大展身手、突飞猛进,呈现出多种多样发展态势。这次大展通过设置四大板块,凸显了影响摄影史走向的三条线索:首先,摄影技术不断升级——从早期的感光材料的选择,到晚近数码化的颠覆性革新,摄影艺术史上的每一步都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密切相关;其次,图像传播快速迭代——从早期的手工影集、画册,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的摄影附刊、摄影画报,再到新世纪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片、录像乃至直播,摄影史就是一部图像传播史;第三,影像艺术推陈出新——从早期单纯的影像记录与复制,到二十世纪初的摄影艺术的自觉,再到新旧世纪交替时期当代影像艺术的图像再造,摄影的创作理念、方法与语言堪称沧桑巨变。
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致辞
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致辞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致辞
整个展览由“晚清:原版的重拾” “民国:艺术摄影的摇篮” “纪实:从画意到新纪实” “当代摄影:新理念”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晚清:原版的重拾”,策展人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不仅展示了早期绘画与摄影的交织和互动,展示了不同的感光材料和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对拍摄者身份的考证,为观者指出了寻找原版照片,拓展摄影史研究的路径。出现在展览上的几十位近年来被“重拾”的19世纪摄影家,为早期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史料。
第二部分“民国:艺术摄影的摇篮”,策展人陈申抓住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文化转型的牛耳——“美术摄影”的崛起。摄影附刊、摄影画报的风行,不仅令“报道的摄影”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为“美术的摄影”的出现和崛起提供了有效的传播渠道。策展人展示了摄影艺术在诞生,并由此指出了摄影与大众媒体、流行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纪实:从画意到新纪实”,尽管其中涉及“多种多样的非主流摄影形态”,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来的纪实性摄影作品”为主体,再上下延伸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红色摄影”与“90年代出现的新纪实摄影作品”,为观众研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摄影艺术抽出了一条“纪实性摄影”的线索。
第四部分“当代摄影:新理念”,在这一板块,摄影艺术在数码技术的颠覆性挑战中,在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熏陶下,进入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其表现形式林林总总,策展人却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图像再生”。
策展人对谈现场
艺术家及策展人在开幕现场导览
该展览的这四大板块,让参展作品构成一个完整的收藏体系。解读摄影作为艺术形态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用影像艺术的语言,捕捉历史的瞬间,纪录历史的场景,塑造历史的记忆。“摄影180年在中国”是在中国第一次用原版原作展示了19世纪视觉传播中,摄影与版画、摄影与美术的交织和抗争;第一次展示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对摄影术进入中国、摄影术在中国传播、中国摄影文化的构建影响。
此外,展览期间,还在银川和北京举办以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挖掘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围绕六大议题进行思想碰撞。所有的参展作品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后,还将前往北京、广东和国外举办巡展。此次展览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内搭建临时的“民国范儿照相馆”摄影棚与观众互动。
埃米尔· 瑞斯菲尔德,女乐师,蛋白照片,18X26cm,1870s
宝记照相馆,武汉黄鹤楼,蛋白照片,21X27cm,1888
山本赞七郎 ,大清门全景,蛋白照片,21.5X27cm,1904-1905
托马斯·查尔德 ,八达岭长城,蛋白照片,20X26cm,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