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丨沉痛悼念顾树桢同志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打造属于你我的微空间
关注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上海市财政局原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交通银行原筹备组组长、常务董事、顾问,原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顾树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5日1时43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顾树桢,浙江嘉善人,1919年5月14日出生。1941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会计银行系。1980年至1988年兼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上海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财政学会名誉会长等;长期从事财政、会计实际工作及理论研究工作。1980年与杰出的会计学家潘序伦等知名人士一起倡议复办立信,为立信的复校与发展倾注了心血。
1980年8月,潘序伦、马一行、顾树桢等11位社会经济界著名人士倡议复办立信。名誉校长潘序伦在临时校舍育才中学门口留影。(左起:顾福佑、潘序伦、王眉征、段力佩、顾树桢、胡远声等)
1983年,立信复校后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左一为顾树桢。
中为顾树桢。
1985年10月26日,顾树桢主持复校后第一座校舍的奠基典礼。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台前排左五为顾树桢。
全国立信会计学校协作会议,左五为顾树桢。
1990年,立信会计海外校友会校友回母校交流,右三为顾树桢。
1992年7月,“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挂牌仪式,右六为顾树桢。
2018年,顾树桢为立信送上生日祝福。
延伸阅读
我与立信复校
口述:顾树桢 采访时间:2017年7月28日
立信学校的恢复是很必要的
要说立信能复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潘老的愿望,潘老在世的时候总惦记着几件事:一个是立信事务所,一个是立信出版社,还有一个就是立信学校,他要把这些全部都恢复起来。
复校倡议书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立信复校的批复
立信学校的恢复是很必要的,为什么必要呢?因为当时会计从业人员在全国来说人数是比较少的,我在财政局做过一个调查,上海整个财会人员当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只占百分之六左右,专科、中专毕业的占百分之十二,其他的就是临时培训一下,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讲还算高的,当时我跟财政部有关同志讲的时候,他们讲你还比我高得多喽,全国大专毕业的平均才百分之三,中专以上的也就是百分之六,应当讲高学历的会计人员、财会人员相当少。财政部也有这个实际情况,怎么把全国财会人员的水平提高起来?单靠财政一个部门的力量太不够了。当时有些人对财会人员的水平不是很承认,记得有一个财政干部和我说,如果能够把财会人员的学历和能力通过学习实现再提高那就最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潘老和我在内的一些人觉得提高财会人员的水平,是很迫切的需要,因为当时财会人员的水平实在太差了。潘老的想法就是既要普及,又要提高。在普及这一方面,开了很多补习班,这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有了普及就一定要有提高,因此恢复立信学校是很迫切需要的。
刚开始办校的时候很艰难
刚开始办校的时候一无钱,二无人,当时我说:“教材也没有,大学里面就是两本,一本叫普通会计学,另一本叫工业会计,各种各样的会计学就只有两本。”潘老跟我说:“没有教材,自己写!”我说教书的人也没有,他说:“没有教书的人,能者为师!我叫我的学生来。”还有个问题,没有校舍,他说:“没有校舍,你去借,他们白天用,我们就晚上借。”我没有做过教育方面的事情,潘老还是让我来当这个校长。潘老虽然没有做过我的老师,他的夫人大学里教过我。
晚年潘序伦与夫人张蕙生
我怎么跟潘老比较熟悉呢?那就是顾准的关系。因为刚解放时,我向地下党要一些财会方面能干的人,地下党就介绍让我去找顾准,我一看顾准年纪这么轻,他比我大三岁,我那时三十岁。后来他说:“你对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什么印象?”我说:“你太年轻了!”看他写的报告,我以为他总归在五十岁以上,因为看他的《银行会计》,照这本书里面写的内容讲起呢,写这本书的人有三十岁左右了,后来他说他写《银行会计》的时候只有19岁,我讲“这么年轻!”他问我认识潘老吗?我说潘老直接不认识,他的夫人教过我书。他讲我们两个一起去吧,那天有事,我没有去。事后我自己去了,这样我就跟潘老认识了。要复校的时候,潘老讲:“这个事情还是交给你吧。”
当时来讲,没有计划,就什么都没有。财政部给我们的2500万实际上只是基本建设经费,日常的办学经费是没有的,当时整个学校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二十个人,一些是潘老的学生、亲戚,有些是义务的。我说:“没有钱,怎么办?”他讲叫学生出钱。一个学生一个学期30块钱,学生出30块钱也是蛮紧张的。学生家里也很穷,怎么办?他说:“我们勤工俭学”。有一点好处就是我当时在财政局,接触的单位和人多,需要的人多。我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一点补贴,或者义务,靠这些钱来解决。学生靠勤工俭学,当时我们第一批大的勤工俭学是教育局招生,没有现在的计算机什么的,当时靠算盘算的,教育局挑选出来的一二十个学生要集中在招生的地方一个礼拜,不好回家,我记得当时这也是一笔收入。
学校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聘请立信校友、有关高校财经会计教师、社会各界会计师与会计专家等来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到毕业的时候,我又担心,我们不包分配的,怎么办?我第一并不是找教育局,而是去卫生局,他们问我毕业生有多少人?我说一共40个,卫生局说:“全部给我。”“四人帮”时期,账没有记好,乱得一塌糊涂,要整理账本,账本放在库房里,几年里都没有弄。” “文化大革命”,大家都在闹革命,哪个来管这个东西,都放在库房里,记账没有根据,怎么记法子?几年的东西积在那里。正好勤工俭学里一大部分学生让他们去整理单据和账本,到毕业分配时,四十个毕业生他们全部都要。那时开了个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说上海还算好的。所以当时勤工俭学,学生也没有啥成本,正好给其他各个单位去整理乱得一塌糊涂的账。其实,我是很怕的,学生收费走读,毕业后如果没有工作,叫学生怎么办?解决了学生就业以后,我也放心了,不怕分配不了,还怕不够呢!后来立信的学生供不应求,有的单位愿意出培养费保证有立信的学生可以录用,一度立信的毕业生全部由用人单位支付一定的培养费。
1982年9月,《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立信会计学校艰苦创业广开学路 闯出多快好省培养人才新路子》。
列入国家计划花了很长时间
要办专科学校,这个时候又限于资格,校舍什么的都有要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定要有一个400米的跑道,我们还不可能,所以花了很长的时间。
潘老认识的人多,说你去找谁找谁,我找到财政部长,他说:“我赞成的,但是没有列入计划里的,根本没有经费的”,我说:“另外拨给我们,行不行?”当时的部长王丙乾讲:“可以!你要多少?”我说:“两亿总要的。”王丙乾说:“陆续给你,行吧?每年给你两千万。”我跟他讲:“两千五百万吧。”他讲:“那就每年给你两千五百万”。这是财政部另外给的,不是教育局计划内的,这才解决了复校第一笔办学经费。财政部还是很支持的,总体上是同意的,具体怎么办找当时还有一个财政部的副部长专门管教育的,叫陈如龙,还有一个具体办事的司长,他们也都想方设法。复校挂牌时陈如龙部长还参加了揭牌仪式。后来我写信请王丙乾写个学校的名称,他说上海立信的可以写,其他的我不写。所以,总的来讲,财政这条线上办一个专科的学校是非常迫切的,财政部是很支持的。我找到计划委员会的负责人,他听完我说的情况觉得专科以上会计人员确实缺少,其他教育部门通过潘老的努力,花了很长的时间,总算列进国家计划,这样学校才算真正办起来。后来市政府批就比较方便了,当时我也在市政府,市长汪道涵在批文上签了字。
校址又是计划委的事情,计划委说没有计划,叫我怎么弄法。解放以前校舍在柿子湾,柿子湾老早给人家了,后来我去了那个地方一看,还不行,太小。也不好赶出人家,人家已经住进去了。校址选在哪里?计划委给了我们两个地方:一个在徐家汇的中山西路宜山路,给我们20多亩;另外还有一个地方,闸北宋公园区域的地方,给50亩。你要哪个?一个20亩,一个50亩,那我想来想去,我不要50亩,宋公园那个地方,上海讲起来是下只角,也不是办教育的地方。我要徐汇区那个地方,徐汇区那里多一亩也不可以,后来我说:“造多高?”他们说“你向上面去我不管,下面往外扩不行,当时批了几层我忘了,后来我们又加了几层,一共是16层。加了后我跟计划委讲,他们说:“向天要地我不管,再高也不管,只要你有钱你就加,要放宽不行”。所以当时立信的徐汇校区是周边数得清的几幢高楼之一,上海的教育局也很积极,帮我们设计校舍。
1985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中山西路新校舍奠基典礼,财政部副部长陈如龙亲临剪彩。
到真正立信校舍弄起来,潘老已经病重了,我们看他没有几天的事情,最后就做了一个模型,送到潘老的病榻跟前给他看,他看了点点头,之后没几天就过世了。所以,复校后第一个校舍就在徐家汇中山西路那个地方了。
我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刚刚开始的时候把这个学校立起来,复校后教学等方面的事主要是孙庆元他们几个具体在管。
明年立信九十周年了,从过去的补习学校到现在本科院校,学校的规模很大,是我们过去很难想象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希望同学们认真钻研,会计跟各个部门关系很大,我深深地感觉到,在财政方面完全离不开会计、财政方面的理论,新的会计理论还要很好地提高,希望有所进步。
深切缅怀顾树桢同志!
顾树桢同志千古!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策划/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校友事务及教育发展办公室
责任编辑/萱微
防疫热线
点击图片,进入热线
推荐阅读
分享、点个赞,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