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双修的江苏实践 | 南京:抓保护,促更新,精修复,建设美丽古都

南京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的建城史给古都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双修”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城市病”症结,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行动计划,实施了一批有实效、有影响、有温度的“城市双修”项目,在历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更新、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南京石头城周边鸟瞰全景



明城墙的保护和风光带塑造


南京城墙1是我国现存城墙中保存最完整的古都城墙,也是中国现存城墙中长度最长的城墙,尤其是其中的明代京城城墙总长35.3千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巧妙结合自然山水,依山而显其巍峨,就水而展其秀丽,古今中外独一无二,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近年来,南京积极探索城墙保护的新模式,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梳理、整合城墙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加强城墙与历史格局、景观环境的相互联系,构建极富特色的南京明城墙风光带。 

[1] 《关于<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的说明》:南京城墙是指原都城城墙(含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及其附属建筑),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墙遗迹和城墙遗址。


严格保护管理。保护优先,不断提升城墙整体保护管理水平,从地方立法、技术标准、规划编制、配套政策等多方面严格保护管理要求,制定《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条例》,发布《南京城墙保护与修缮技术导则》,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保护规划》、《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出台《南京城墙保护和利用两年行动计划(2017—2018年) 》,积极推进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明确保护措施。保护城墙不仅要保护城墙本体,还要保护周边历史风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城墙周边建设高度控制要求,规定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建(构)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城墙高度,遗址、遗迹段不得超过十二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外至一百米的范围内不超过十八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保护规划》结合城墙保护与展示要求,充分考虑城墙与玄武湖、紫金山、历史城区等周边环境的视线关系,根据各城墙段落的区位特征,对城墙东北段、东段、南段、西段分别提出差异化的保护要求。


加强保护利用。为了展示和利用城墙历史文化价值,南京不断加大城墙沿线老旧小区改造、绿化提升、管线下地、夜景亮化、水质提升等工作力度,打造沿城墙的绿色慢行系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空间。同时,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启动中华门节点提升工程,建设中华门城墙博物馆;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将一棉厂等旧厂区精心设计和空间整合,变身为门西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园;加强城墙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景观打造和提升,如东水关遗址公园、阅江楼景区、鸡鸣寺和玄武湖景区等,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彰显历史文化特色。

东水关遗址公园

阅江楼景区

鸡鸣寺和玄武湖景区

门西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园



历史风貌区的人居环境改善


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片区北临小油坊巷、小西湖小学,东至箍桶巷,南抵马道街,西至大油坊巷,面积约4.69公顷。这里是南京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保留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然而,在经历了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以后,小西湖片区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急需进行保护和整治提升。


提升院落环境。小西湖片区虽然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历史空间格局,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卫生恶化、配套设施缺乏、房屋年久失修等多种问题。因此,项目在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历史风貌区的民生问题,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实施策略,对历史街巷空间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和整治,改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

小西湖片区建筑外立面整治

(左图为整治前、右图为整治后)

小西湖片区建筑内部修缮

(左图为修缮前、右图为修缮后)


多元主体参与。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方面,小西湖片区通过政府、市民、专家、资本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更新改善方式的多样化。保障房屋安全、增设厨卫、增加采光,改造动工前挨家挨户多次征询原住民意见,避免大拆大建,保持原主体功能和传统民居风貌。


增设基础设施。小西湖片区的“微更新”不仅体现在住宅和院落的修缮方面,更体现在设施的改造提升上。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建筑,开创性的采用了“微型综合管廊”的施工方式,将电力通讯、雨水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消防管道等各种生活配套管道集成设置在狭窄纵深的地下,满足了历史风貌区居民的现代生活需要。

施工中的微型综合管廊


小西湖片区的保护和更新探索了由遗产保护走向文化再生的历史地段更新途径,通过片区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有机更新方式,使古城保护更加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既有建筑的功能置换和有机更新


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原为一处副食品交易市场,曾经是南京市重要的菜篮子工程,在菜场功能迁出后,拆与不拆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政府最终决定保留既有建筑,对其进行外部立面改造和内部功能置换,改造为面向公众的文化艺术中心。


建筑外部改造。通过对建筑遮阳体系的重塑,打造出如“漂浮的白云”一般具有艺术气质的新立面。西侧立面重塑建筑遮阳体系,以隔离高架噪音和西晒,且单元模块的安装满足了快速施工的要求;北侧立面引入垂直绿化,提高了北面居民区的景观品质。

建筑北立面改造(左图为改造前、右图为改造后)

建筑西立面改造(左图为改造前、右图为改造后)


内部功能置换。对原白云亭副食品交易市场进行内部功能置换,改造为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内部设置图书馆、美术馆、小型剧场和城市规划展览馆,有效填补了老城区文化功能的不足。

小型剧场(左上)、图书馆(右上)、入口中庭(下图)


在改造过程中,对原建筑中庭空间进行放大和改造,形成贯穿五层的中庭以及城市规划展览馆,同时充分利用原有汽车货运坡道,改造为图书馆借阅区的走廊。结合原有地坪高差划分阅览室内部空间,通过对室内环境的再设计,实现从货运空间到阅览室的功能置换。


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后,成为目前江苏省区级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惠民设施,也是南京市新鼓楼区成立后首个完工开放的重点工程。

货车坡道改造为坡道图书馆



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月牙湖位于南京老城东南部,西临明代古城墙,北依钟山,南接秦淮河,作为明城墙的护城河,因形似月牙而得名,现状水域面积49.7万平方米。整治前月牙湖存在补水水质不高,雨污分流不彻底,内外污染源严重等问题。


控源截污。通过征收拆违、截污纳管等措施,对月牙湖周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河道蓝线控制范围内建筑共14处5800平方米,同时对月牙湖流域内沿湖46个排口进行系统排查,对涉及到的27个雨污合流排口、63个小区及事业单位纳入排水达标整治工程,一方面确保污水进入管网,另一方面提升区域雨水系统排水能力,保障排涝安全。


岸线整治。水陆联动,实施月牙湖与周边道路的一体化整治。以“一河一路”为整治理念,对河道岸线环境实施综合整治,建设人行步道,打造游园广场和休闲水品,使河道、道路空间有机衔接,景观风格协调统一。


生态修复。按照滨水带、湖心区、重要生态节点(补水点、雨水入流点)的不同特征,分区采用停水、沉水及复合植物群落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在重要河段安装曝气增氧装置,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结合湖底地形修测和底泥污染物分析,分区干塘清淤36.5万立方米,并将底泥堆筑为湖心岛,成为备受市民称赞的鸟类栖息地。通过七桥瓮泵站引运粮河河水补水,提升月牙湖湖水水质。

生态修复前

生态修复后

实施底泥清淤并将底泥堆筑以营造湖心岛景观

(左图为修复前、右图为修复后)


长效治理。后期养护以河长制为抓手,严格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加强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将日常养护纳入绩效考核,并实行“一河一策”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核作用;为预防污水私接偷排,强化水域环保,依托城管水务中队的执法力量,加大对沿河私排的处罚力度;同时结合街道、社区加强环保宣传力度;聘请市民监督员,发动群众监督力量;坚持严防回头看,建立“月牙湖”防反弹日常巡查制度,不定期对排口进行排查,对水质进行检测,防止出现返黑现象。



废弃矿坑的修复与综合利用


汤山矿坑公园位于汤山街道美泉路以北,占地面积约600亩,原为汤山南端的五处采石宕口,是遗留在汤山的最大废弃矿坑群。汤山矿坑的生态修复项目由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领衔设计,集合规划、建筑、景观、亮化等三十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对矿坑进行了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织补,旨在打造集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温泉娱乐为一体,以山为幕的特色矿坑体验公园。


基底修复。加强宕口稳定性,妥善清除宕口危岩,加固崖壁稳定结构。对场地的水文、土壤、植栽以及栖息地恢复采取了一系列修复性措施,包括渣土清运、地形整理、水文状况治理等,使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得到系统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景观提升。以现状地形地貌为基础,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植被与矿山资源,结合湿地、草甸、湖区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形成良好的景观风貌。


功能织补。建设旷野拾趣乐园、大凹剧场、伴山营地、天空走廊、三叠湖、阡陌花海、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一系列设施;植入科教娱乐、温泉体验及亲子活动等功能;举办矿坑音乐节、露营烧烤及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等活动。

利用原有场地高差改造为游乐设施

节假日期间举办的皮划艇项目


目前矿坑公园主体已基本建成,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在保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汤山矿坑公园积极探索山体修复的多种利用模式,成为南京“城市双修”的示范性案例。


几点经验



问题导向,分类实施。紧紧围绕提升空间品质、建设美丽古都要求,针对城市体检发现的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类实施“城市双修”工作。


民生优先,普惠百姓。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通过修复公共环境、完善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空间等措施,加强共同缔造,增加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城市社区转型发展。


规划引领、协同推进。组织编制“城市双修”专项规划,细分双修类型,制定一批重点片区和更新地区的城市设计、实施方案等,分层联动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结合片区发展模式,加强部门协同,以实际项目为抓手,精确发力,精心设计,精细管理,分片协同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江苏省南京、徐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等市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感谢南京市相关部门提供部分实施项目资料)


撰稿:潘之潇 曹国华 苏 红


长按扫码 关注我们

建筑 | 创意 | 空间

点亮在看 分享本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