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的徐州,从宋、元时期就开始了煤、铁的开采。徐州在肩负起新中国工业化基石的同时,“偏重型”工业结构也造成了城市环境污染、山体破碎、土地塌陷等问题,“一城煤灰半城土”曾成为徐州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生态环境,徐州市全面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坚持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由“灰”到“绿”的靓丽转身。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徐州以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系统谋划生态修复的方式方法,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生态修复项目,逐渐打造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山水城市格局,2018年,徐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山水城市格局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利用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为徐州留下了40多万亩采煤塌陷地,其中沉陷深度超过1.5米的达22.5万亩。徐州本着“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先后对市区潘安湖、九里湖、南湖等25万多亩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使各类塌陷区成为涵养生态功能区、环境优美景观区,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这是十多年前人们对煤炭主产区之一贾汪区的印象,也是徐州众多矿区的一个缩影。作为徐州市首批重点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项目之一,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项目改变了传统采煤塌陷地的整治方式,而是借鉴德国鲁尔矿区生态修复经验,采用“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的四位一体模式建设潘安湖湿地,自此拉开了百年矿区生态转型的大幕。潘安湖一二期工程先后投入50亿元,开发面积达52平方公里。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综合分析塌陷区的情况,科学划定农业区、生态区与建设用地区,运用土壤重构技术,通过平整土方、表土剥离、坑塘整修、河道清淤等方法,对采煤塌陷地区开展系统性的修复。同时,根据土地的塌陷沉降情况、水系的沟通整治需要,利用部分未塌陷区域的自然地形,构造大小岛屿19个,形成丰富的水系艺术空间。并以发展集度假休闲、水上娱乐、科普教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区为目标,打造主岛、中部景观区和西部民俗风情区三大景观节点,重点展示当地丰富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生态修复再现绿水青山,塌陷地变为生态大花园,生态优势已经转变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潘安湖湿地公园建成后,贾汪区支柱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潘安湖附近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落地生根,未来还将建成20平方公里的徐州市科教创新区作为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产业生态正逐步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的改善,也使生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伴而兴,并逐渐成为徐州新的生态明珠和城市名片。潘安湖湿地修复前潘安湖湿地修复后采石宕口的山体治理与景观营造除了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也是徐州的城市伤疤。生态修复前,由于历史上采石业的无序开采,金龙湖宕口公园的植被和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山上乱石成堆,大小宕口众多。本着“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徐州对金龙湖宕口公园进行了山体治理和景观提升,将一座满目疮痍的山体变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宕口公园。在修复过程中,通过清理危岩、整理覆土、喷播栽植及引水进山等措施,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循环、清洁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有选择地覆盖部分岩石并挂网喷播,形成绿色屏障,让有观赏价值的山石裸露留景。保留过去开矿时垒砌的石墙等遗迹,巧借遗址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金龙湖宕口公园的成功建造,节约了可观的土地资源,提升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吸引力,增加了落户项目,突显了招商优势,为开发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金龙湖宕口公园只是徐州大力推进宕口修复及山体绿化的精彩缩影。通过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徐州先后修复了龟山、九里山等42处采石宕口,生态恢复率达82.4%。目前,徐州正积极推进五山公园、拖龙山公园等山体公园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升山体修复的技术理念,将山体修复与断崖治理、林相改造、“海绵”技术应用相结合,探索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山体修复模式。金龙湖宕口公园修复前金龙湖宕口公园修复后水环境的系统修复和景观提升水体修复也是徐州市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州通过大力实施“河湖相连、河河互通”的清水廊道工程和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对市区建成区内46条黑臭河道采用分区域、分水系的方案进行治理,如期地实现了水清景美的目标。与此同时,持续推进退渔还湖、退港还湖工程,建设云龙湖、九龙湖、劳武港、两河口等大型公园景区,形成了“九河绕城、七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其中,云龙湖景区修复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曾经的云龙湖周边一度被居民住宅、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经营网点及大棚菜地、鱼塘占用,致使其在维护生态稳定、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随之被掩盖。为了加快修复景区生态系统,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徐州市政府以生态修复、景观提档升级为核心目标,围绕“云龙山水”做文章,对云龙湖景区实施了林相改造、拆违还绿、退建还林、退渔还湖、显山露水、提升景观、完善设施等生态修复项目,将云龙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了融山水自然景观与两汉和东坡等文化内涵于一身的风景优美、生态多样、环境宜居的“绿色生态家园”。云龙湖景区修复前云龙湖景区修复后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与重点布局由于历史原因,徐州的园林绿化曾存在“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区少,普通绿化多、精品绿地少”等问题。为真正做到“让绿于民”,徐州市启动实施“地更绿”行动计划。按照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行城市空间梳理,重点布局和建设老城区绿化薄弱地区。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先后编制了故黄河、丁万河等沿河绿道规划,在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地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滨河风光带。目前,徐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由江苏第7位跃居第2位,市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达到177个,2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园达到21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74平方米,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市区公园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特色。《人民日报》以《建成“十分钟绿地圈”,徐州:500米内有公园》为题,对徐州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几点经验做好规划统筹。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市域生态格局及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综合评估,筛选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亟需修复的区域。编制“城市双修”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分类策略引导和建立项目库,来确保修复工作按周期、有计划、持续渐进的实施落实。推进全域双修。从全市域的角度统筹谋划,主要围绕整体生态环境提升、采煤塌陷地治理、采石宕口修复、绿地公园建设、城市功能修补、交通系统改善、城市文脉延续等方面。在市域范围内全面推进“城市双修”,成立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项目为抓手,落实“城市双修”重点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强化项目支撑。把工作措施转化为工作任务,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所有项目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通过项目夯实措施,推动“城市双修”工作层层落实。通过政府投资、专项资金、市企融资、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工程有力有序实施。将“城市双修”纳入生态文明考核体系,为“城市双修”长效化推进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