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 | 上海城市规划
健康城市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试点建设阶段后,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开始搭建实施体系的框架。儿童健康是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健康城市的建设不能忽视儿童群体。“儿童友好”的城市建设侧重通过提高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趣味性,优化社会关系网络与儿童社会参与及权利保障等多方面,增加儿童在公共空间的体育活动与交往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健康问题,提出儿童友好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高度共识,其策略可以作为细化健康城市规划策略的新维度,可通过补充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策略,推进健康城市实施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1建设健康城市的新意义和新内涵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从城市试点的探索逐渐上升为基本国策。
2016年7月全国爱卫办出台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康城市是“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健康城市应重点关注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以及健康产业等方面。
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先后制定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健康城市建设正逐渐开始从具体层面、具体版块、基层建设与指标指引等方面紧密搭建具体的实施体系框架,标志着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正逐渐开始探索实际的可操作路径和工作重点。
2面向儿童细化健康城市建设策略的重要性
2.1 儿童健康是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预测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从9.25亿左右下降到9.12亿左右,净减少超过1 000万。国家的竞争力与人口规模和人口质量紧密相关。在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必须从依赖“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挖掘“人才红利”,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健康是人口质量的基本要素。儿童作为未来的劳动力主体,其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才红利”的潜力,对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儿童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且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1)儿童肥胖症成为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我国1—15岁的儿童中,19%的儿童体重过低,26%的儿童超重,体重正常的比例仅有55%。超重儿童的比例仅次于美国(29.75%),超过了日本(9.35%)和韩国(17.2%)。我国儿童肥胖问题在经济发达城市更严重。其成因主要包括:城市可供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少,儿童对自然环境缺乏兴趣而对电子产品过于依赖;缺乏安全、适宜步行与骑行的街区环境,导致户外活动次数少、时间短;课业繁重,可供儿童支配的运动时间少等。
(2)儿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0年的数据统计,约有21%的儿童感到抑郁,20.1%的儿童感到不幸福,22.1%的儿童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使得“儿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究其原因,与儿童成长环境中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大城市的高流动性,让儿童容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缺少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成长环境,同时难以形成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并享有积极的社会交往和丰富的社区生活。这一方面是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关系剧烈变迁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与微观层面缺乏安全的户外公共空间和社区环境而导致的儿童户外活动、社会交往减少有关。
(3)儿童意外伤害问题十分严重
意外伤害是中国0—14岁儿童死亡或致残的首位原因,意外死亡占儿童总死亡率的26.1%。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导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前5大原因依次为溺水、交通事故、中毒、跌落和窒息。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85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交通事故,该数据是欧洲的2.5倍,是美国的2.6倍。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方面,因为缺少系统的交通安全教育,导致儿童的自我安全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细节不足,如缺乏安全限速的街区环境、缺乏儿童友好的过街设施等。
2.3 儿童健康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发展策略
着眼于当前儿童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有更多与儿童健康相关的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去推动。
3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细化健康城市建设策略的新维度
3.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了儿童友好型城市(CFC)的决议,在行动框架中提出了9个重要的建设版块:儿童公共参与、法律支持框架、全市范围的儿童权利政策、每一项儿童权利和应对机制、儿童评估和评价、儿童财政预算、定期全市儿童状况报告、大力宣传儿童权利和为儿童开辟独立的宣传板块。
3.2 儿童友好与健康城市的共识
CFC计划界定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应具备的12个特征:(1)儿童们有能力去影响这个城市有关于他们自己的决策;(2)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城市;(3)可以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事务;(4)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健康和教育服务;(5)有安全的饮水资源和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6)得到保护,免受暴力对待和虐待;(7)可以自己一个人在街上安全出入;(8)可以独自约见朋友玩耍;(9)所在城市中有可以容纳植物和动物的绿色空间;(10)生活在一个未被污染的环境中;(11)可以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12)不管种族、宗教、收入、性别和身体状况,都享有接受城市服务的平等权利。
对比亚太平洋地区健康城市联盟(WHO)与国内提倡的健康城市应关注的重点内容与特征,可以发现国内外健康城市标准都强调国民应拥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健康的物理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健康社会与健康服务。
同时,将健康城市的要求与前文中提及的CFC计划定义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特征对比可以发现:大部分与儿童应享有的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安全环境直接相关,需要通过物质空间、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来实现。
国内外健康城市的关注重点
4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设策略
4.1 公共空间应需专辟儿童活动场地, 按规模设置独立、安全、多样化的空间
(1)公共空间布局应系统化、均衡化,并提高空间及设施的可达性
首先,公共空间的布局应系统化、均衡化,按照市级、社区级进行相应规模与等级的设施布置。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广场等大型公共空间的设置应专辟儿童活动场地。其次,要考虑儿童活动范围,提高空间及设施的可达性。德国城市规划中明确指出学龄儿童适合的活动距离为300—400 m,12岁以上的少年儿童,由于能骑自行车,其活动距离可延伸到1 000 m,婴幼儿的活动范围则限定在父母住宅周围。
(2)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需求,空间构建与活动供给应呈现差异化与多元化
在布置区域内公共活动空间与设施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需求差异,提供实物探索、单纯游戏、寓教于乐等不同功能的活动场地;针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需求差异:男生热爱探险、攀爬,女生喜欢安全、舒适等心理特征,提供多种属性与功能的场所空间。
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同而对活动的需求的差异
(3)精细化设计儿童活动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提高安全性、趣味性与自然性
首先,从保障儿童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精细化设计,提高其安全性。儿童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相隔一定距离;游戏器械选择和设计应尺度适宜。
其次,应尊重儿童的心理需求,积极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尽可能设计内院、花园、阳台等空间,给儿童提供日常锻炼和娱乐;色彩可鲜艳,但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
互联网时代中的儿童不爱室外运动、只爱室内插头的“塑料儿童”。未来应引导设置可以亲近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空间,通过采用绿色等材质和材料,明确公共空间安全改善措施,进而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加天然的公共空间。
4.2 街区环境应力保安全,重点保障儿童的交通安全与社会治安
(1)尊重儿童出行特征,保障儿童的交通安全
儿童更愿意选择更具吸引力、更利于探索和游戏的小巷捷径或曲线道路,场地环境设计应尊重儿童的出行特征,对路径选择、路面设计、沿街景观等方面进行安全性的引导。规划应对街道路网进行分级,把大量快速交通排除在居住区之外。在居住区内部划定无车区、限车区和限速区等,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提高“街道眼”作用,提高儿童人身安全
重视街区“街道眼”的作用,减少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产生。应避免将儿童的活动场地引导在住宅区反侧和山墙侧的小型公园和活动场地、高层住宅的一层停车空间、繁茂的遮挡视线的楼间绿化、合并的大型的商业设施、分割住宅与城市道路的街边乔灌木丛、利用性低的住宅旁等空间。
4.3 构建健康的儿童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儿童在社区与家庭中的归属感
针对健康城市建设中流动儿童感到不幸福和缺乏好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血缘大家族关系缺失的大城市,应主动为儿童构建稳定、丰富的社交关系网络,“儿童友好型社区”支持在安全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里提供包括文化、教育、健康等多维度的普惠型服务;更重要的是需要定期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教育、娱乐、游戏、心理支持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社区内构建良好的交往关系,提高儿童在社区与家庭中的归属感。
4.4 促进儿童的社会参与及权利保障
应补齐在儿童权利领域的软性措施短板,如应尊重儿童权利,让他们有能力去制定可以影响城市的有关儿童的决策;增加基于儿童视角的公共参与,在规划与实施的各个环节纳入儿童的真实意见,联合儿童共同来对城市政策施加影响等。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3期《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作者:任泳东、吴晓莉,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www.shplanning.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62473288-2305/2303
传真:021-6247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