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流感高发,警惕家校聚集性疫情
点亮文章末尾在看送你小花花哦!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当前纳入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分为四个型别:甲型(A型)、乙型(B型)、丙型(C型)和丁型(D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按照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抗原(H抗原,共18种)和神经氨酸酶抗原(N抗原, 共11种)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各种亚型。目前导致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和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容易变异。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冬春季节是我国流感高发季节,我市地处南方省份,夏季也可有流感流行。
02传染性强,聚集性疫情常发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人群密集型企业等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
03传播途径多样,飞沫、接触均可导致感染传播途径多样。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流感病毒,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流感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发热(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也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等;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流感患者一般症状轻微,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等发展为重症,甚至引起死亡,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或基础疾病患者、肥胖者、妊娠及围产期妇女等人群为流感高危人群。
及时就医,快速识别和诊断有利于尽快恢复
流感相关症状如发热、头痛、肌痛等可见于新冠等其他病毒感染,单从症状难以准确识别流感。出现流感样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最直观的依据是病毒抗原检测和/或病毒核酸检测。
抗原检测:采集血标本,出结果速度快,但敏感性较低,远低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判断为流感确诊患者;结果为阴性时,不能排除流感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采集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
确诊流感不可怕,及时隔离最重要
确认感染流感病毒后,不要恐慌、焦虑。少数患者因为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大多感染者在一周内可以痊愈。尤其要注意避免在家庭成员、工作同事、同学间等发生交叉感染。这就需要尽可能地把感染者隔离起来(如在单独房间起居生活、不与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就餐、切勿带病上班或上学、不去聚集性场所等),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勤洗手、加强通风等。
预防流感少聚集,疫苗接种要趁早
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6月龄及以上有意愿接种流感疫苗并且没有禁忌症者尽快预约接种流感疫苗,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
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特定慢性病患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降低此类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
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既可预防个人因感染流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缺勤影响医疗机构运转,又可有效避免传染流感给同事或患者,保障和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接诊和救治能力。
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可降低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可降低此类集体场所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同时降低老年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
重点场所人群(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可降低人群罹患流感风险和流感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流感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的时间差不多需要14天。如果您还没有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尽早接种。强烈建议在每年9~11月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因为这个时间段接种可以更好地覆盖后续流行季流感的预防。
增强身体免疫力,良好卫生习惯不可少
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充足休息,切忌熬夜;均衡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多选择户外空气流通的地方。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间距;多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养成良好的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勿对着他人,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来源:成都疾控
推送:党办
-End-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微信公众平台
是一个愿意分享、愿与您共同进步的
教育原创自媒体
欢迎转发、点赞、留言并点亮“在看”
做好的教育,做有温度的公号
我们携手共同全力以赴!
往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