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附近”就是重建社会之路:2023第三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 国际研讨会回顾
“重建附近”
就是重建社会之路
2023第三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
国际研讨会回顾
“自然可能是我们重建附近、看见陌生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把手。”
—— 项飙×刘悦来 三联人文城市系列对谈
“你好,陌生人”第四期
2023年11月11日-12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重建附近”第三届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国际研讨会大会论坛在同济大学开幕。来自国内外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的学者、专家、学生和相关从业者共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研究与实践,收获智慧的思想和经验。同期开展「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主题展展览、新华-创智街区参访、东明街区实景参访体验等,同时进行了第三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获奖名单发布。现场超过500人参加,线上1.3万人次参与。
内容回顾
本次大会主持人,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四叶草堂副总干事尹科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出席本次大会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和师生、社区行动者,并请出致辞嘉宾。
“01
嘉宾致辞
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教授在开场致辞中用风趣而温暖的话语激励了每一位来到大会的社区实践者和学者们。娄校长以自己曾经在城乡实践中对于花园的美好愿望作为引入,肯定了多年以来社区花园的实践。娄校长寄望让每一个社区成为新的创新引擎,希望我们既有新建各地的社区花园,也希望我们抱有着更大的社区花园的美好愿景。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先生在致辞中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表达了祝贺,也为大家公布了第三届社区花园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的活动参与数据。活动一共有超过80所学校112个小组超过1000名同学和上万名市民在33座城市进行了社区花园共建行动,活动期间,各小组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形式,形成了区域、市域以及跨省市的交流和联动,通过讲座、交流等多种形式共议赋能,形成社区花园支持城乡更新与社区街区工作的融合与发展。期待各位行动者更好践行风景园林服务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本次活动支持合作单位森世海亚集团代表严珍女士表达了对于社区花园健康疗愈作用的美好期望。2023年社区花园系列行动在森世海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健康疗愈主题花园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期望社区行动的共同努力探寻人与自然共生之道,"Healing the people,Healing the planet",构建健康与土壤的自然联系。
“02
第三届
社区花园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
获奖名单公布
评审规则
本次评分结果遵循公平、合作互助、多维度评价的原则,由41位专家,15位往届获奖团队成员,112组互评小组共同组成。
每组5位专业老师打分(去掉最高最低分取平均分占总分60%),4位往届社区花园竞赛活动获奖小组成员评审打分(去掉最高最低分取平均分占总分30%),以及其他2个参赛小组互评(占总分10%)。
获奖名单
一等奖
华东-01
徐虹北生活盒子疗愈花园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
同济大学 刘悦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同予
组长:周安锌
二等奖
华东-14
静享花园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张英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王磊姝
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文乔
组长:张文
西南-08
新雏花园 地点:昆明
指导老师:
云南艺术学院 李果霏
云南艺术学院 姜衡
云南农业大学 吴春燕
组长:王婧婕
华东-07
嘉禾农场 地点:南京
指导老师:
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 周思颖
南京雨花翠竹社区互助中心 马伦郁
南京林业大学 李志明
组长:贺兰馨
滑动查看获奖小组及作品
三等奖
华东-09
睦邻门人人小花园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刘悦来
组长:施薇
华东-03
凌小园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刘悦来
组长:王奕辰
西南-10
妙趣“虫”生 地点:重庆
指导老师:
重庆大学 许芗斌
重庆大学 胡俊琦
重庆大学 庄陶之
组长:李斯琪
华东-49
水八仙花园 地点:南京
指导老师:
南京农业大学 韩琪瑶
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文乔
组长:范盟恩
华中-02
二十四节气花园 地点:武汉
指导老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廖启鹏
草图营造 黄彬凌
组长:易哲
滑动查看获奖小组及作品
优秀奖
华东-11、华东-28、华东-48、华东-15、华东-30、华东-41、华东-29、东北-02、西北-10、西北-06、西南-01、西南-04、东北-01、华南-08、华南-03、西南-12、西北-12、华东-02、华东-33、华中-03、华南-23、华中-06、华东-25、西南-03、西南-07、华中-04、华东-13、华南-12、西北-03、华东-18、华东-42、华北-01、华东-16、西北-04、华南-17、华东-06、华南-15、华东-26、西北-08、华东-21、西北-11、西北-07、华东-27、东北-03、西北-09、西南-09
总评分80分前共44组
“03
大会主旨报告嘉宾分享
《台北是什么?湾社区营造发展之台北计划》
王本壮
台湾社区营造学会理事长、联合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王本壮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与实践案例。社区营造作为在地文化减弱,社区美感低下以及疫情影响下的重构场域路径,通过真实生活的记录和创新思路的发挥,推动共建、活动和资金来源的多层面提升。“危机”就是“转机”,利用在地力量,结合文化创意和日常生活路径,发现真实生活场景,推动可持续的场域构建。
《社区花园何以重建附近——
从上海实践到乌鲁木齐计划》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刘悦来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从上海到全国的社区花园发展历程。从第一个社区花园的绿色起点,到社区规划与社区花园网络与全国范围内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行动,以各地花园为契机推动在地组织构建与在地社区活动。从“重建附近”思考我们真正的附近,思考社区的边界,思考社区与附近的关系,聚焦社区有组织的公共空间提升。2023年新疆乌鲁木齐计划充分发挥规划的价值引领以社区花园为阵地发动青年参与城市更新行动,实现了推动商铺进行自主更新,实现了将社区花园拓展至专业医院领域,并依托于社区花园竞赛活动市域联动的重要行动层面突破。
《重建附近就是重建社会之路》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于海老师语重心长引入分享,表示普通人参与社区花园不需要高成本、高技术、不奢侈,不容易但有意义。于海老师提出了当下的社会中尤其是年轻人需要 “手里有活,拥有善意”,见物见人见心,从主体出发建设有对人有“尊严”“存感在”的“公益”空间。
“重建附近就是重建社会之路”,从主体善意出发,影响人际关系,创造善的人际关系,创造友好附近。第一条重建附近之路,可名之为儒家之路,或儒家的反求诸己之路,即从我做起。第二条路则是磨练之路,通过磨练运用良知,表现良知。通过“重建附近”的行动改变我们的环境是物方面的贡献,与人结识是社会方面的贡献,同时又能够得到社会荣誉和人性成就。
“04
专题论坛嘉宾分享
在11日下午,研讨会的专题论坛于同济大学各教室与外地的线上论坛平行进行,并由各论坛主持人为大家总结分享了专题论坛讨论的内容与结果。
专题论坛一
中国社区花园的范式与转型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途径——以微花园为例》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侯晓蕾老师介绍了小微空间更新和城市剩余空间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1+N+无穷的模式,提出微花园是当下城市更新的创新路径和可持续更新运维的重要路径。
《城市更新下的老友花园》
韦戈 南宁市城市更新和物业管理指导中心党委书记
韦戈书记介绍了在南宁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的老友议事会和老友花园如何发挥了居民自治与公众参与的作用,也是住建系统以工程核算为基本工作逻辑的创新和尝试。
《可持续的花园与可持续的团队——社区花园深圳实践与发展》
黄彬凌 草图营造联合创始人
黄彬凌所在的草图营造团队从深圳市城管局推动的共建花园开始,建立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工作方法,今年来持续建立与多个街道、社区的合作,并且以共建花园为基础,参与到民生微实事等社会治理等领域,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
专题论坛一主持人,萝卜规则社区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王静老师总结:三位嘉宾分别分享了中国社区花园的范式和转型的案例。在讨论环节,各位老师提出了社区花园和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想法和建议,包括花园银行、政府改变采购模式、与社区治理的融合以及团队协作等。最后,强调了如老友花园的可持续模式和团队可持续的进一步推动和探索的重要性。
专题论坛二 上海LAN TALK:
如何推动在地社区营造网络发展
专题论坛二以自由对谈的LAN TALK形式共议在地社区营造网络发展,各位嘉宾就社区营造和网络构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项目经理郭桃香强调网络节点与网络密不可分。四叶草堂项目经理苏晗提出自下而上培育与自上而下改良相结合的理念。邑间建筑的郑露荞强调公共性、协作性和长期性。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安大地老师认为大网络由小网络构成,在地网络内力量重要,并强调弱关系的跨界性。全民社造实践平台发起人阿甘吴楠提到超级连接者在网络形成中的重要性。
上海财经大学社工专硕中心主任孙哲老师总结:社区营造应结合儿童友好和社区花园,探索前沿,并强调社区工作与元宇宙的结合。同时,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异化问题也值得未来的探讨与反思。
专题论坛三
自然疗愈与儿童友好&
第三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
与社区参与行动颁奖
《社区花园第三空间中的自然疗愈》
魏闽 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
魏闽博士在结合四叶草堂团队近年来的社区建造赋能的实践基础上,介绍了社区花园作为“第三空间”中的自然疗愈功能,指出花园可以成为凝结人心的场所,其中饱含自然之力。
《森世海亚|生命之叶》
平苑 森世海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沟通与宣传经理
平苑女士立足森世海亚多年来的,深耕于健康理念下的自然植物研究和生产,介绍了森世海亚与四叶草堂合作以来开展的一系列助童、惠童和悦童的活动,并做出未来能实现更多儿童关爱下的社区花园营造的期许。
《Community Gardens for Childcare儿童关爱下的社区花园营造》
Woody 泰国清莱农场主理人,清迈大学博士
Woody博士借助自己的农场,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花园农场是如何帮助大量不同背景、条件和状况的儿童,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向正常化、美好化。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农场中实现自己自足,能尽可能多地帮助儿童是他的终极目标。
竞赛获奖感言及颁奖
第三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获奖团队上台领奖,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研究生周安锌同学发表获奖感言。周同学介绍了团队获奖的经验和营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谢了来自营建团队和居民的那份团结之力。
《向美而生——以花园作答的成长》
李圆圆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
李圆圆老师从重庆社区花园营造实践和高校育人的视角入手,呼吁大学生们持续关注小微空间之美,并通过细微的关怀来体现花园营造对于广普人群的聚焦,而这将对社区中儿童、老年人、弱势群体的幸福建构,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专题论坛三主持人李圆圆老师总结:
总的来说,专题论坛的三个关键词是友好、平等和成长。社区花园不仅是人类的花园,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栖息地,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解。同时,社区花园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空间,让农村和城市的儿童都能公平使用。此外,社区工作者和低层劳动人民也能通过社区花园这个平台发声反馈他们的意见。在成长方面,师生在社区花园建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用“回去”这个词表达了对社区的深深联结。最后希望大家“重建附近”,为建而生。
专题论坛四
《重建附近》新书发布交流会
《重建附近:合肥城市学院“半亩方塘生态农园重建的故事》
席东亮 合肥城市学院教师
席东亮老师讲述了他在合肥城市学院的实践课程,通过建立校园内的菜园花园,促进了校内各个专业和行政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甚至学校和乡土之间的联系。
《新华社区小菜园与“有种行动队”——多肉的视角》
陆雪涵 有种行动队成员自由花艺师
陆雪涵老师分享了新华社区小菜园的故事,讲述了通过植物传达善意并连接不同群体的理念,以及在利益协调中克服困难的过程。
《灵气花园——城市微更新中空间与社会关系的共生实验》
崔灵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崔灵楠讲述了他们参与第二届社区花园竞赛的东明路街道灵验南路社区项目,探讨了专业和非在地学生参与社区营造的困惑和面对挑战的应对和力量。
专题论坛四观察员,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院社会学所所长钟晓华总结:在讨论中提到了社会和空间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由内而外推广机制的探讨。社区空间能否接得住创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认识到“附近”的魅力,它对我们来说就是生活人类学,自我出发的一种自我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践和体验。菜园不是乌托邦,而是真实的群众力量的故事。
专题论坛五
苏州专题论坛:社区花园的在地性和持续性
本次苏州分论坛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承办,西浦城市与环境校级研究中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苏州)专业区域中心、西浦侨联协办。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常莹博士主持。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Konstantinos Papadikis 教授、苏州市民政局谢鸿娟、吴江太湖新城管委会高杏林、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钟瑾、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办事处蒋蕾华进行了致辞:社区花园是社区营造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和支点。社区花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化,发展过程中还融入有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元素,需要非常综合的技术和研究。社企共建、多元共治可以有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等各项问题。居民高度认可和参与是社区花园持续下去的基础。
陈冰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高级副教授
陈冰博士分享了在苏州和贵州乡村进行社区营造的经验:“建成环境的塑造一直都只是一个手段,我们最终希望取得的是重塑我们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董一平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董一平博士介绍了姑苏区双塔街道的“街坊认养、伴随成长”项目阶段性成果,分享了文化遗产作为主要路径的社区营造方法。
常莹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
常莹博士指出社区花园的规划首要是社会规划与设计,其次是生态和健康环境。 社区花园的经济、文化和治理方面的可持续性是其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空间环节
在开放空间环节,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陈思宇、季琳博士生分享了社区花园社会资本、健康行为、复愈环境以及发展阻碍的相关研究成果。 建筑系刘姝岑展示了如何融合项飙老师的“重建附近”理论和“景观社会”理论,通过组合的方法重塑“附近”。
最后,与会嘉宾围绕有苏州特色的社区花园及以及如何进一步联结资源、持续发展社区花园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有苏州特色的社区花园可以考虑比如水八仙之类的本土水生植物、苏州园林的常见元素,应该是有苏州人文历史气息的,让人感觉温暖的。
“05
主报告与交流论坛嘉宾分享与对谈
主报告分享:
山崎亮 studio-L创立者,关西学院大学建筑学部教授
山崎亮通过线上与各位见面并分享了社区营造的日本经验,通过分享两个社区空间营造的案例设计,山崎亮老师传达了要因地制宜,细致观察日常活动,打造时空考量结合和功能复合的社区公共空间满足多样人群需求。长时间小预算持续宣传推进活动,耐心推进活力社区构建,无负担发挥兴趣爱好参与社区空间活动。山崎亮也解答了国内社区营造和社区花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1.在日本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社区设计的作品,但在中国政府和居民希望快速出结果。实际上,日本政府也有同样的压力。然而,社区建设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形成有活力的社区。要让政府工作人员理解这一点,通过成功的案例花费较长时间逐步形成有活力的社区。社区建设需要居民的参与,对他们来说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2.如何推进项目并设计项目,如果没有项目预算。在开始项目时,最好先进行小规模的不花钱的活动。例如,通过开发商提供的五年免费菜园用地,首先进行耕地和播种,然后再开设咖啡厅,改进菜单,吸引客人,并让他们成为固定的消费者。五年后,我们就可以支付地租和成本了。尽管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少的预算,但通过将成功案例制作成PPT并进行演讲、写作和采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模式。
3.关于日本公民馆和公共活动的运营。虽然以前这些活动是由政府运营的,但现在民营企业也开始接手并经营更有趣的活动。我们建议在这样的公共区域中提供更多免费或低成本的活动,让市民轻松参与其中。对于那些想参与这些活动但无法削减工作时间的人,我们建议他们可以在休息日或假期轻松地参加这些活动。我们相信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性和自律性。
项飙 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项飙老师通过线上与各位见面并为大家带来了有关“重建附近”的最新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该思考社区营造的内在性和外在性,把社区营造认识为内在性自我需求生活的实现探索的一部分,需要结合真实的重建附近实践进行思考,结合操作性,以此确定所要改变,实施“可撬动性”“可及性”的设计,从设计角度总结“重建附近”。
通过参与社群活动,人们可以获得一种力量和心态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家庭和周边关系。这种改变可能源于社群中的互相责任和开放型的互动,所有的精力都是为了让这种互动能够向前发展。如果出现问题,就让它去,会有别的人进来,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思路,强调交流从而提供一些的思路。
社区营造的实践需要从设计者的角度进行更好的总结。这需要重新审视它的特色、与其它思路的不同之处,并讲清楚它的内在矛盾和难题。同时,需要抓住实践过程中的前后转折点,以抓住这个过程中的“纹理”。最后,项飙老师认为必须考虑社区营造究竟如何改变了人和人的关系、改变家庭内部关系以及改变人们的理解。
“重建附近”的对谈
主持人:段志鹏 奥斯陆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
与谈人:项飙、山崎亮、刘悦来
话题一
如何让参与者从内在获得快乐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网络
刘悦来:首先,附近需要有乐于参与的居民,他们将社区花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次,社区里的干部或物业工作人员需要将花园的管理和治理纳入他们的工作中,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社区花园就能持续发展。参与者能够从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益处,并非仅仅是基于效率或单一的评价标准。
山崎亮:工作者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收益。首先,结交朋友和前辈获取智慧和信息。其次,工作者会收到来自不同季节的礼物。第三,通过工作坊可以了解相关地方的信息。第四,能够收到报道和反馈。第五、体验不同地方的美食和温泉等享受。第六,工作室成员可能来自社区工作认识的人。第七,每次工作得到社区居民的衷心感谢。最后,通过项目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收获可以用在其他项目中。
项飙:认同山崎亮提到地方知识和生活智慧可以带来愉悦感受,同时报道反馈也很重要。项飙老师认为讲故事是社区营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需要将行动以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保留、传播和互动。讲故事的方式是否是我们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是的话,需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推进讲故事的这个侧面。
话题二
什么是“附近”,
如何发动年轻人参与“重建附近”
刘悦来: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应该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来推动社区花园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模式。同时,我们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找到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和提升幸福感的事情。最后,要不断尝试和匹配适合的土壤和环境。
项飙:可以通过对当地生活态度和角度的关注,以及结合流动生活状态,找到可以结合的地方并向前发展。面对复杂问题时,需要通过交流和讨论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当下依然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来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问题。最后,我们需要关注附近的焦虑关系。
山崎亮:年轻人不参与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疲劳、经济压力、兴趣不足、社交恐惧和流动性高等。首先,作为设计师或宣传,应该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和心理。同时,通过提供社交和娱乐等服务来帮助他们建立联系和获得幸福感。其次,通过有意义、有趣的项目和活动来吸引他们参与社区改造。最后,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包容的环境。
话题三
当下高流动性的现实下如何认识附近和重建附近
刘悦来:在财政短缺和市场不愿意介入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微观方式,为周围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或工作方式。政府可以作为平台架构,市场力量可以介入,包括公益组织和企业,形成时尚、开放包容的文化来适应流动性,让大家更有力量。这可能是一个“重建附近”的技术系统,同时也是情感连接的系统。
话题四
如何作为一个非在地者推动地区的营造
山崎亮:年轻人需要融入当地,关注当地人的困扰和需求,才能成功地带动当地发展。如果他们过于急切地想改变陈旧的观念或采取主导的姿态,当地人可能会反感。因此,年轻人应该成为好的听众和协助者,了解当地人的烦恼和困扰,并逐渐将自己想做的事情与当地人的课题解决融入在一起。
“06
圆桌会议嘉宾分享
圆桌会议以生态友好与共栖营造为主题,邀请到了四位嘉宾分享,共同探讨了城市里社区花园中的可能性。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老师分享:随着城市化和人口的增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接近,导致了问题和冲突。何老师希望地方营造能够帮助与这些动物共存。
上海上房园林植物研究所所长申瑞雪老师分享:虽然目前中国的原生植物种类很多,但大多数园林和园艺植物产业依赖于500年到300年以前欧洲人采集的物种。因此,有必要关注和保护原生植物,因为它们是反映不同地方风貌和地域文化的直接载体,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要素之一。人类文明史可以看作是对绿色植物利用的历史,不同的地方地域形成的文化、特色与绿色植物有着一定的关系。此外,原生植物也是城市环境承接乡愁记忆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于原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园艺产业提供新的资源和创新的可能性,一条路是怎么样更细致地做产品的开发,另外一条路是怎样把营建技术提升。
在圆桌对谈的分享中,除去两位分享嘉宾,上海市长宁区绿园八村党总支书记刘观锡和卅吞设计创始合伙人、建筑师黄晓晨也发表了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
- 生态友好不仅关注景观,还要关注食物、健康和土壤。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然环境,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脆弱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类。我们需要关注下一代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 生态友好需要关注生态多样性,许多野生动物面临着威胁并有着保护的必要性。设计生境花园可以营造一个与自然共生的环境。在社区治理方面,需要首先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然后利用已有的绿色资源,通过与专业人士的合作,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 人类活动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平衡各方面的诉求可以咨询生态专家和居民协商,制定公约来解决。在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时,应该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现场播报
重建附近——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主题展
地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B楼钟庭
展览时间:2023.11.11-11.30
在大会期间,位于同济大学建院B楼的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主题展以及主题市集也在火热地进行中。展览包含第三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成果,以及各地近年来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成果。许多伙伴们在互动板块留下了对于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智慧与希望。在市集活动中,各位伙伴们在交换和交流中收获了实体的纪念与情感的温暖,收获了在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大家庭中的喜悦与感动。
此次研讨会不仅吸引了众多嘉宾和参与者,还受到众多媒体和社会关注,不仅交流总结了社区行动的成功过往经验,也探讨了社区行动面对的充满可能性的未来。社区实践家和参与者们聚在了一起,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分享。
让我们继续共同推进全国社区花园和社区营造的研究、实践的进步与推广,各地参与者并肩而行,协同共进,共同发现附近,重建附近!
共创单位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上海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
//// 协办支持单位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大鱼营造、萝卜团队、南宁市城市更新和物业管理指导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十七工作室、草图营造、社造家、华东理工大学参与式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中心、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有种行动队、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市吴江区松陵街道、自然补丁、守护荒野、云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排名不分先后,期待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协办和共同支持单位)
////支持合作单位
森世海亚集团有限公司
往届回顾
回顾往届活动,2019年首届上海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的学者、专家、学生和相关从业者分享各自的研究与实践,收获智慧的思想和经验。
2021年,第二届全国社区花园和社区规划研讨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顺利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七位专家学者在本次会议上发言。研讨会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参与式社区规划在国内的现状情况与挑战,并分享了共同展望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未来方向。
2019首届上海社区花园与
社区设计研讨会详情
2021第二届上海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研讨会详情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