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家期待很久的这部终于出了,但真悲剧了

2017-12-16 Yifei 奇遇电影



估计没有人想成为伊菲革涅亚。


在那场抢夺美艳海伦的战争初期,她的父亲国王阿伽门农,也是远征军的统帅,开罪了狩猎女神,兵士和舰队被困在奥利斯海港。根据祭司的预言,只有献祭了她,才能平息神意的怒。


最终伊菲革涅亚上了祭坛。所幸在刀挥向脖颈的时刻,少女消失无踪,一头公鹿取而代之。


在欧里庇得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笔下,伊菲革涅亚被置于某种中心,指向为了荣耀和爱而牺牲自己。


剧作诗人擅写家庭悲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是他的遗作。


伊菲革涅亚的死是个政治性事件,其母克吕泰涅斯特拉因此怨恨阿伽门农,为十年后的刺杀埋下伏笔


相隔两千多年,《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the Sacred Deer)复刻了这则经典,还是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Yorgos Lanthimos)惯用的冷淡、诡异和奇景设置。


惊悚黑暗替换了古典的崇高,正如超自然力量代替了古老的神意。


神秘主义的叙事引起了一片不安。困扰或者批评,集中指向自圆其说的不可能。「隐喻」堂而皇之地在台词出现,但导演貌似没心思操弄《狗牙》、《阿尔卑斯》和《龙虾》里那些外露的政治寓言了。


拒绝作任何解释的兰斯莫斯显然不想做流俗的叙事家。他在新作里也没有丢掉喜爱讲述的政治意味。


这个围绕权力和关系的指涉,从先前的极权主义系统和反乌托邦隐匿为夫妻和血亲之间难以启齿的伦理较量。


圣 鹿 之 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

导演: 欧格斯·兰斯莫斯

编剧: 欧格斯·兰斯莫斯 / 埃夫西米斯·菲利普

主演: 妮可·基德曼 / 科林·法瑞尔 / 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 / 巴里·基奥汉 / 拉菲·卡西迪 /...

豆 瓣:6.9/10

IMDb:7.6/10

烂番茄:79%新鲜度

MTC:73


消失的圣鹿


一如往常,片名的意象没有作为实体出现在影片里。仅有一次,我们看见鹿了,在一副悬于小男孩鲍勃头顶的画上。


鲍勃说,他的腿麻木,动不了,站不起来。由此剧情急转直下。



鲍勃和姐姐金是心脏病医生史蒂文(科林·法瑞尔 饰)的孩子。早几年,有个病人死在当天喝了几杯的史蒂文的手术台上。古怪的少年马丁就是逝者的小孩,史蒂文出于愧疚跟他交往。


凭借无来由的神秘力量,马丁说出了那个诅咒:「正如你杀了我的家人,现在你要杀掉自己的一个家人,换取平衡。我不会告诉应该杀谁。这个由你决定。但你不这么做的话,他们很快就会生病然后死掉。」



阶段一是四肢瘫痪,阶段二是无法进食,阶段三是眼睛流血,随后是死亡。几句「巫语」替代了复仇理应囊括的处心积虑、一路铺排和手段尽施。


我大概能理解那些「讲了什么鬼」的批评。马丁缘何拥有诅咒的魔力?现代医学怎么解释不了鲍勃和金的病因?更关键的,为何史蒂文和妻子看上去毫无反抗?


两个孩子在隔壁房间快要死了,史蒂文一本正经地坐在厨房,赞美盘子里肉的美味,提议明天晚餐加道土豆泥。



仅有的一次绑架也不过是疲软挣扎,倒像是让马丁说出那几句的刻意布景。满脸是血的他被绑在凳上,一口咬伤史蒂文的小臂,再反手一口,把肉从自己的手臂上咬下。


「你明白吗?这是隐喻。我的例子是个隐喻,是象征。」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整部电影充满了类似刻意的宗教元素。


多处可见的十字架剪影,妻子安娜(妮可·基德曼 饰)匍下身亲吻马丁裸足,还有两次响起的圣歌。

这些宗教元素有什么用呢?除了惹人不适,很难说给马丁的魔力构建出了任何合理性。



一个不正常的男孩替代了古希腊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神意退隐。堆砌的宗教符号像是无关痛痒的装饰,马丁不是撒旦也不是上帝。


史蒂文夫妻俩乘着这股魔力顺流而下,很快来到了「决定谁去死」的关键性时刻。


时日无多,鲜血开始从鲍勃的眼中流出。是要杀死儿子还是女儿?



21世纪版本的神话可不会凭空跑只公鹿出来替人去死。就连妻子都说,最合逻辑的是杀掉一个孩子,「我们还可以再有一个,我确定」。


「最后的审判」必须进行,无关痛痒的「圣鹿」将被无辜的子女代替。


别有用心的受难


女儿金是唯一知晓伊菲革涅亚秘密的人。


当无能的史蒂文决定出让残忍但是仅有的选择权时,他跑到学校问校长:「你会特别偏爱其中一个,多于另外一个吗?」


史蒂文显然偏爱女儿,就像妻子偏爱另一个,毫不遮掩。既然史蒂文握有生杀大权,那如何在这爱的分配不均中争夺生机,就成了《圣鹿之死》的政治性所在。



选不了的校长告诉史蒂文,金在音乐和文学上显示出天赋。她写了一篇伊菲革涅亚的文章,精彩异常。



金显然无意做甘愿献身的神话人物。她直白地对弟弟表示,你马上就要死了,等你死后,我能拿走你的MP3吗?安娜似乎感受到女儿的敌意,扬手就给了金一巴掌。


夜里,金用双手拖着不遂的下半身,爬到地下室恳请马丁治好自己,然后跟自己一起私奔。



被马丁拒绝以后,她对父亲说的一段话,堪称整部影片的恐怖高潮。


让我去弥补你的罪恶吧,父亲。

在你眼前杀了我,这样你就可以确定我死了,以防命运在最后一刻把我放过。

就在你面前杀了我吧,

让我得以享有让母亲和挚爱兄弟远离死亡的终极快乐。


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情,甚至为你去死。现在证明的机会来了。

我如此爱你,别忘了这个。你给了我生命,只有你,有权拿走我的生命。

这是天经地义的。

你是我的上帝,我的主人,而我只是一个因你的意愿而存在的人。

我如此爱你,

记住这个,当我躺在坟墓里,无法再说我爱你的时候。


我爱你超过世间任何东西。


仔细回味,结合金的行动,这段看似自我牺牲的献词实际是否在说:「放过我吧,父亲,因我是那么爱你」。


欧里庇得斯笔下伊菲革涅亚在决定登上祭坛前,也有过一番自我陈词,里面分毫不见金嘴里恳切而压迫性的爱意。


一来她无力反抗神意,二来她要成全父亲和士兵,让他们去毁灭特洛伊。这是阿伽门农,也是全希腊国土的荣誉。


原型伊菲革涅亚的淡薄衬托了金的别有用心。所谓自我牺牲的意愿,不过是一种受难的姿态。


相形之下,弟弟就显得单纯无力多了。弱小的他在地上蠕动,试图通过剪掉头发和给植物浇水来讨好父亲,不够得人心。



悲剧未达


兰斯莫斯说自己在《圣鹿之死》想要探讨的主要是正义选择人性的困境


仍然是导演自己和长期的合作伙伴埃夫西米斯·菲利普(Efthimis Filippou)写的剧本,接续兰斯莫斯在前几部作品里开创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风格。


菲利普(左)和兰斯莫斯(右) 两人此前合作过《狗牙》、《阿尔卑斯》和《龙虾》,奠定了所谓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 Wave)的风格基础。这一浪潮以疏离主角和荒谬场景为主要特征


在辛辛那提拍摄的影像仿佛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城市,只要它足够空旷明亮。在非真实与真实的缝隙之间,兰斯莫斯构建了一个世界。逻辑或是类似世界观的肌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指涉命题的「隐喻」。


摄影师Thimios Bakatakis似乎有意夸大空间的冰凉和巨大,以衬托那股复仇的超自然之力对待物质(人)或者理性的傲慢。



而沿着对称的医院走廊长时间滑行的段落,连着贯穿全片的广角镜头,几乎是衬托惊悚和恐怖的一种刻意。更别提诡异的配乐了,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我喜欢用一种让你感觉有点不舒服的方式来创作电影。但是你仍然能够享受它们,并且会开始思考事物的意义。」导演说。


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兰斯莫斯那么不避讳性和暴力。


《狗牙》剧照。性爱和暴力场景在兰斯莫斯的作品里俯拾皆是


演员的表演仍然是那种不带表情的疏离。据说导演为了调教演员,会私下给他们念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


扮演马丁的演员巴里·基奥汉(Barry Keoghan)最为出彩。他有时邪恶且来时汹汹,有时又做作且脆弱,对自己是煞星的地位了然于心。


1992年生于都柏林的巴里·基奥汉(Barry Keoghan)潜力无限,他此前最为人知的表演在《敦刻尔克》


但在这一以贯之的扑克脸表演中,荒谬、惊悚留着,此前作品里那种古怪的幽默却不见了。


虽然严肃,我依然不觉得它有那种悲剧的弧光。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里给悲剧下过一个经典定义,大意是对一种严肃的整全的模仿,要能同时唤起怜悯和恐惧。


即使搭配着片尾巴赫的《圣约翰受难曲》,《圣鹿之死》也只引发了我的恐惧,无法唤起怜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