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锁@9z 发自戛纳 2018-05-26




《燃烧》(Burning)彻底点燃今年的戛纳。暌违八年的李沧东归来,果然不负众望,观众嗨了,影评人也嗨了。


《国际银幕》场刊给出了3.8分。


——这是什么概念?上一次打出接近分数的是两年前的《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3.7,已经是创了历史纪录了。


两年后,《燃烧》刷新了纪录。


李沧东导演出道是典型的釜山+鹿特丹的标配,第二部作品《薄荷糖》就已经入围当年戛纳「导演双周」。


经过《绿洲》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的加持之后,李沧东接下来顺理成章地登临2007年的戛纳,《密阳》在那年、60周年的超级华丽主竞赛阵容里抢下最佳女演员(全度妍封后)

《密阳》让全度妍成为韩国史上第一个戛纳影后


三年后,《诗》则拿到戛纳最佳编剧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燃烧》口碑好到这种程度,而且显然获奖品相比《托尼·厄德曼》好得多——不是喜剧,不是白人中心电影,不卖惨,有类型,又有电影史的丰富文本,摄影优秀,调度讲究,实在是挑毛病都困难的片子。

燃 烧

버닝

Burning

导演: 李沧东

编剧: 李沧东 / 吴正美 / 村上春树

主演: 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淑

 金秀京 / 崔承浩 / 玉子妍


不过我想指出的是,它是迄今、也很可能是之后若干年,最好的村上春树改编电影。


其实要改编村上并做到「最好」并不容易:因为村上本人的电影修养极高,对改编十分挑剔;村上的作品又因为情节与电影改编所喜爱的那种套路相去甚远,比较难于改编。


这就造成村上改编电影本就不多,除了《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名气和关注度的作品;


村上春树早已是流行小说业界天王,但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并不多,以上是历年的几部:《且听风吟》(1980)、《再袭面包店》(2010)、《神的孩子全跳舞》(2007)、《东尼泷谷》(2004)、《挪威的森林》(2010)


其中阵仗最大,陈英雄那部《挪威的森林》,扑街扑得一塌糊涂,进一步坐实了「难以改编」的名声。


《燃烧》之前,跟村上相关的影片,恐怕唯一说得上成功的就是岩井俊二的《情书》——影片是有意改编但未能拿到授权的岩井俊二,从《挪威的森林》里获得了不少灵感而拍成的。

没错,《情书》从村上春树那里获得不少灵感


但是李沧东这部《燃烧》一出,大大提高村上小说改编的门槛。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納屋を焼く,1983),收录在短篇小说集《萤》(螢・納屋を焼く・その他の短編,1984,简体中文版本由林少华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09)之中。

《烧仓房》原著日文版、中文版。这个名字来自福克纳的《烧马棚》(Barn Burning)


《燃烧》故事讲述「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去非洲旅游回来结识了一位富二代男友,两人仍与「我」多有来往;而在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女孩就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我」多方寻找也未果。


动图来源:电影预告片。下同


一个表面看着波澜不惊的故事其实下面暗流涌动,而李沧东的改编就把村上春树藏起来的那个故事,通过剧作和视听手段「还原」了出来,在并未「剧透」的情况下,通过结尾将这个故事实打实地做成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燃烧》的剧本显然是建立在对村上春树文体的系统研究之上,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作风格——即便是韩语对白、英文字幕都能顺畅地体验到村上春树的那种独特的遣词造句和语调语感。


原著就是个短篇,而其中对话也屈指可数;李沧东和合作编剧在保留了几乎所有原著对白的基础上,又以村上的笔调撰写了大量对话,粗略估计要有80%的对话都是新写的;


除去一些韩国本土化的必要部分之外(比如「欧巴~~~~~」「山那边就是朝鲜」之类),非常优秀地保留了村上的笔法。仅举一例来说明:


男主角钟秀(原著中的「我」)应惠美(原著中的「她」)的邀请来到惠美的住处,惠美之前告诉他,家里养了猫,并且这只猫不能离开他的家,需要钟秀在她出国的时候,来家里帮她照顾猫。


钟秀到了之后,找来找去没有看到这只猫,后来他才意识到这是一只「想象中的猫」。


惠美这番话,可以直接翻译成「我把家里的钥匙给你」,她的心思大致既有勾引,又有调情,还有要在她出国期间钟秀不要忘记他;这属于一方面有报复心(钟秀初中时候说她是丑八怪,而现在一见她就两眼发直),一方面要托人看家,此外也是要挂一个备胎的意思。


后面的剧作里也不断来调用这段信息和惠美住处这个空间,更有结尾翻盘时的妙手,这场对话真是越琢磨就越有意思。


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尤其是村上那种出人意表和神神叨叨的对话,以及存在交流障碍的人物。


更有趣的是,李沧东有意识地在音乐上,尽可能地选用了各种爵士乐——村上的读者都知道的嘛。而且用得很到位,部分处理成有声源音乐,而配乐部分也都与场面情绪非常贴合。(比《且听风吟》里硬邦邦且有点抢戏的爵士乐好多了)


但不可避免地,《燃烧》中的人物有些时候仍是会比较像日本人,不过李沧东用了很多本土化的技巧来加以调整。其中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凸显阶级的议题。


在原著中,「我」和「她」虽未说明,至少也是日本普通中产阶级,而在《燃烧》中,钟秀和惠美都是三八线边上农村出身,钟秀的母亲十六年前就外遇离家出走。


钟秀退伍后在首尔做体力活为生,后来因父亲入狱(有暴躁的精神问题而攻击他人),不得不回家住在老屋中,并接手养牛种地等农活;

钟秀一直居于老家的老屋中,务农为生


惠美也不过是个在超市促销员,只租得起一间极小的没有阳光的公寓,每天只有几分钟,首尔塔反射的阳光能够照进窗户。

惠美是超市促销员


这两人跟富二代本(原著中的「他」)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阶级议题之外,城乡差距也成为一个被凸显的要素;


而这种对比具体到导演技巧上,则是对空间和造型元素的巧妙使用:农村的泥泞破败和首尔的豪宅与夜店形成的对比毋庸置疑,而类似的细节也不胜枚举。


李沧东能在竞争激烈的戛纳争得一席之地,不仅仅是来自他写出的一个有一个神级的剧本,还在于他对影片电影化程度的高度掌握,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明显的作者风格。

5月17日,李沧东携《燃烧》三个主角在戛纳


李沧东喜欢写一些所谓「奇情」故事,但重点并不在故事的耸人听闻(虽说他每个故事都十分耸人听闻)而在其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以十分极端乃至耸动的场景揭示复杂的人性,比如脑瘫患者的情欲(《绿洲》)、老年人的欲望和性爱(《诗》),而且还有光州事件造成的心灵创伤(《薄荷糖》)、对上帝和宗教的直接质疑(《密阳》)……

李沧东喜欢关注那些畸零的、极端的、可怜的人,以此揭示真实的人性。图为2010年的《诗》


他对剧作的高超控制力不仅体现在对主题和人物的深入挖掘(以《密阳》和《诗》为最了),还有极为精巧的结构,如《薄荷糖》的精神分析式全倒序,以及《诗》中如何逐渐揭示那起耸人听闻的轮奸案等等。


导演技巧则是对调度的掌控,比如《绿鱼》里夜总会第一场唱歌那场戏里那个台上台下联动的长镜头,或者在《薄荷糖》里对铁轨和火车的结构性运用等等。

《薄荷糖》(1999)


《燃烧》里,李沧东的所有强项均完美地得到了发挥。就说导演技巧吧,本片的关键词是「」而不是露。比如前文说到关于阶级对比这件事,并不是一上来就丢给观众。李沧东处理是这样的:


钟秀接到电话(原著是电报),去机场接惠美。在惠美的要求下让本搭车。车上本(富二代)提出要去吃饭,并介绍某道菜最好的一个餐馆是什么地方,还打电话让朋友把他的车开过了。


三人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饭馆吃饭。本掏出信用卡付了账。然后出门一看,钟秀开的是一辆破旧的皮卡,而本的车是一辆保时捷。


导演的技巧在于,在最后一个镜头之前,钟秀的车并没有在镜头中整体出现过。


车上的镜头是只有前后挡风玻璃和车窗的调度,实际之前观众并不知道他开的是什么车。而本不过是名字不太普通,衣着也很低调不起眼,包括挑的饭馆也很普通。但最后这个镜头里,两辆车一前一后停着造成的视觉对比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李沧东先卖了一个关子,让观众以为惠美不过是和本在旅途上结识,并没有什么发展;而钟秀的反应不过是有点吃醋。于是他很小心地将钟秀老家拍得不想后面那么破败,没有展示钟秀的车;


而这个强烈对比不仅解释了后面故事发展的逻辑和行为动机,同时也形成了视觉符号:钟秀与破旧白色皮卡,本与保时捷成为了两组可以相互借代的元素。


而影片最令人叹服的正是钟秀开着皮卡跟踪本的那几场戏,尤其以一大场从城市跟到某个山区水库边上的跟踪戏最为精彩。


片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就不再多举了。


「藏」的另一番意思是,与原著的处理类似,李沧东将这个故事里最耸人听闻的部分藏了起来,以非常非常少的信息点了一笔就过(相比之下是枝裕和那部《小偷家族》的揭底就是大白话了,《燃烧》甚至比《诗》藏得还严实得多),因此也导致不少观众没看懂,但恍然大悟之时几乎都是瞠目结舌的「我靠我靠我靠」这类反应。


前面貌似漫不经心的铺垫,与最后结局一比,在这种「藏」的手法之下,效果就显得十分突出。


与《燃烧》相关的主要类型是黑色电影和惊悚片,钟秀对惠美去向的调查完全是黑色电影的情节走向,而其中不少段落,尤其后半部影片,用到了不少惊悚片气氛营造的技巧,有些地方可以直指希区柯克。为了不剧透也就不再分析类型部分了。


风格处理上李沧东除了一如既往的剖析人性之外,还纳入了阶级话题(除了对比之外,还有对钟秀身世、家庭的不少笔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建立了另外一重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讨论。


开场钟秀与惠美在重逢之后,钟秀就告诉惠美他在业余写小说;与本聊天的时候,钟秀还坦陈自己爱读福克纳。影片中多次出现写小说的场景。


而与之对应的细节,则有「看不见的猫」,以及「是否存在的井」,还有影片的核心梗「被烧掉的塑料大棚」(《燃烧》里把仓库改成了农村的塑料大棚)


这些细节实际上为影片建立了另一个可能的故事——


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出自钟秀的调查,多少是出自他的想象?


因此电影的结局也超越了个人恩怨,而具有了阶级矛盾激化状态下的极端形式的这么一重意义。


很多影评人和记者是被片中惠美最后那一场裸体独舞的戏折服得五体投地的。


那场戏是本和惠美开车到农村去找钟秀,三人放着音乐吃着点心喝着红酒,本带头抽起了大麻,三人开始兴奋,惠美更是脱掉上衣迎着夕阳跳起了从非洲学回来的舞蹈。山那边是朝鲜,而钟秀家门前就挂着韩国国旗。


这段十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实在拍得美极了,同时为后面的转调奠定了情感基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026daxsrk&width=500&height=375&auto=0《燃烧》首支预告片


或许与《诗》相比,《燃烧》还是略有些不及之处,包括对情节剧套路的借重过多,以及实际上有些场面可以再处理得简洁一些。


但《燃烧》可谓不负众望,李沧东的回归如王者君临。


莫忘了,李沧东上一部作品已经是2010年的《诗》了。


八年后,他用《燃烧》证明自己还是亚洲乃至世界级的导演。


据说国内有资本下手买了版权了。但里面那些裸体的、激情的戏又如何处理?


无论如何,绝对值得你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