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声 | 数据在手,论文没有?这一招供你参考
重要通知:
微信改版导致很多读者不能每天准时收到我们的推送。为避免类似情况,请为“MaterialsViews”设置星标!步骤如下:(1)点击本页最上面“materialsviews”进入公众号;
(2)点击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在弹出页面点击“设为星标”。
太长不看型
这篇文章讲了啥?
· 一种高效、省力的撰写科研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Results & Discussions)的方法
*******
上一期《编辑之声》栏目带大家认识了写作阻塞(writer’s block)及克服写作阻塞的方法。本期我们接着聊论文写作,具体谈谈如何快速上手写作论文的主体——结果与讨论部分(Results & Discussions)。
暗藏陷阱
实验结果与讨论是一篇论文的“干货”所在。照理说,当获得了足够数据以后,这部分应该提笔就来。但问题可能就会由“足够数据”这点,具体而言:
问题一:数据纷繁,无从下手
不知读者们有是否经历过“数据焦虑”。具体表现是即使已经拥有很多数据了,但依然感觉还有一些表征可以做,还有一些数据可以拿,还有一些模拟可以跑……最后数据越堆越多。望着满屏幕的数据、图像、谱图,文章主体的脉络愈发模糊……
问题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数据的海洋里遨游写作,奋笔疾书,信手拈来。最后倒是敲出了不少字,结果给导师、同事看完后,大家纷纷表示看不懂文章想要说什么。
问题三:轻重难判,主次不分
动笔前觉得所有数据都非常重要,都需要着重讨论,最终写出的讨论部分可能就两个特点:好长、好乱!
规避之法
有效避免上述写作问题需要一根清晰的逻辑线。即以一个故事串起所有数据,织出整个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写论文要像讲故事一样。
那么,每个独特的科研发现该怎么讲?
以图为纲
一种较容易上手的方法——从绘制图片着手。
假定我们已得到了全部或大部分数据,开始着手写文章的讨论部分了。
第一步,数据可视化。将所获得的数据作图、处理电镜照片等。此步需要把各种数据转化为一张张单图。
第二步,确立逻辑(故事主线)。回顾自己拥有的单图。利用这些图片,思考能怎样组织故事的开始、经过、结尾?确保内容前后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单图分类整合。确立主线后根据不同段落内容,将单图归类、合并为大图。注意遵循“一张大图对应一个论点或论据”的原则。可用PPT或者其他专业作图软件完成合并图工作。
以上三步走下来,顺利的话一篇论文的正文和SI中的所有图片就基本定型了。
以上数步将奠定整篇论文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建议作者将组好的成品图,或仅反映思路的草稿,与共同作者、同事或导师讨论,精益求精,确定最终版本。避免日后返工而浪费时间。
Tip:全文的第一张图最好是一幅能直观表现文章内容的概略图或概念图,便于读者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文章的亮点和主要内容。这点对于报道新材料的论文尤其必要。
文字扩展
图片脉络确定好后,下一步是填充内容。
填充内容的途径是文字扩展。
第一步,列举信息关键点。对于正文中的每张大图,用关键点列举出每张图对应的要点。要点可以是对图片内容的叙述,对图片传递的信息的讨论等等。要点可长可短,但不必兼顾前后联系。把自己想说的统统写出来即可,不要遗漏(克服写作阻碍)。
第二步,扩点成句。将关键点扩展为一个或数个完整的句子(信息句)。这里要保证语法正确、内容完整。
第三步,扩句成段。将同属一个大图的数个关键句整合成一个自然段。注意一个自然段尽量只谈一个要点。如果实在要涉及多个要点,则分段。
第四步,连段成文。这时就要考虑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该如何过渡了。笔者的经验是每个自然段的起首句应当是对本段内容精简的概括,又称主旨句。每段开头点明这一段的主旨,使得读者清晰地判断出感兴趣的段落或寻找信息,阅读效率更高、阅读体验更好。
连段成文之后里,一篇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基本就算完工了。
图片概括
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1. 由于文章脉络已被图片确定,写作时基本不易偏离主题、混乱逻辑;
2. 关键点→句子→段落→全文的流程遵循先易后难的梯度,便于上手。就如同写生一样,先布局,再画架,次添线,最终完善细节,非常自然;
(写作跟写生其实很相似,不是么?)
3. 不同图片的解读完全能在不同时间进行,利于缓解写作焦虑。不过,最后连段成文的工作需要花一块整时间来做。因为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分的合理统筹,适合连续思考;
4. 文本扩展完成后图片自然交织于文本之间,便于排版。
其实本文介绍的方法不仅能指导写作,也可用于实验设计:先用图片构建自己的故事,然后付诸实验去收集讲故事所需的素材。当然,实验结果可能出乎意料,必要时要及时调整故事主线。
搞定了结果与讨论部分后,整篇论文其实已经完成大半。下一篇专栏文章将谈谈文章结论(Conclusion)部分的写作。今天就到这里。
栏目介绍
读者若有任何关于撰稿、投稿、审稿方面感兴趣的问题,可给公众号留言。我们将收集您的问题,在今后的编辑之声栏目中对高关注度的问题予以解答。
作者:刘田宇,Wiley上海编辑部材料科学类期刊同行评议编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