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公”越来越有面子,我们忽然很想念温方伊

2017-07-13 阿闹 呗壳剧场

2017年7月初,第七届广州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南京大学的原创话剧《蒋公的面子》受邀成为了「青年戏剧嘉年华」的开幕大戏,将于7月21日在广州大剧院演出。

广州艺术节在宣传上用了“现象级大学生戏剧”这个定语来形容这部《蒋公的面子》,足以看出艺术节对这部话剧的追捧和认可。而这种褒奖,对于这部诞生于南京大学的话剧来说,也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而对于它的编剧温方伊来说,却觉得这种成功来的太过意外,甚至有些不真实。毕竟,她创作这部话剧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那只是她的一个作业而已。


来自南京的90后女孩,话剧《蒋公的面子》的编剧,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本科毕业,目前博士生在读。




蒋公的面子


2012年5月,南京大学迎来了自己110周年的校庆。为了庆祝盛大的校庆,南京大学文学院特地准备了一出话剧来纪念校庆,这部话剧就是《蒋公的面子》。

《蒋公的面子》创作灵感来自流传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因抗战内迁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建国后更名南京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共进年夜饭。这使教授们非常为难,三人中,有人痛恨蒋之独裁,却又因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好美食,听闻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有人支持政府愿赴宴,却又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为此他们争吵了一个下午:到底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

《蒋公的面子》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特殊的题材与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令该剧破天荒地在校内连演35场,创造了校园戏剧演出的奇迹。

2012年12月,这部话剧正式走出了南京大学,面向社会公演。走向市场的“蒋公”依然火爆,所到之处,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大家对这部从校园走出来的戏剧都偏爱有加,2013年还曾受邀去美国几个城市演出。这几年,“蒋公”也一直没有停止全国巡演的步伐。而在它的诞生地南京,几乎每月两场的连轴转式演出也是场场爆满。

到今天为止,《蒋公的面子》首演已经过去了五年,全球巡演也将近300场。在它即将来广州演出之时,我们忽然十分想念它的编剧——温方伊。





火腿烧豆腐


「火腿烧豆腐」是温方伊在《蒋公的面子》这个剧本中独创的一道名菜,也是剧中夏小山对于这个饭局蠢蠢欲动的一诱饵。在温方伊的笔下,夏小山爱吃也懂吃,经常报菜名,什么清炒虾仁、清炒火腿、八仙鳜鱼羹,用人物自己的话说,「我吃的馆子再多,也不会弄错哪家馆子哪道菜。」


身穿长褂、戴着围巾的就是「吃货」夏小山。


为了让夏小山这个人物立起来,温方伊也是琢磨了很久,才想到用「火腿」来搭配豆腐。她在《写作<蒋公的面子>》一文中回忆说:

「火腿」说它贵,也不贵,教授战前肯定吃得起;说它不讲究,又十分讲究,从材料到做法都讲究得很;说它难得,还真难得,据说战时金华火腿数量锐减;说它好吃,还真难说,不是南方的食客很难理解南方人对火腿的热情。最后敲定了:火腿烧豆腐!越是家常的菜越不易露怯。


尽管温方伊自称「不是一个会吃的人」,光看她的微博id「苦瓜馅儿」,就让足以我想起苦瓜酿肉这道菜肴。而对于这一自创的「火腿烧豆腐」,她还真就亲自下厨,把这道菜做了出来,有图为证:


2016年4月19日,温方伊在微博上晒出一张图片,并附言:自制火腿烧豆腐。


后来,她还在微博上po出其他的火腿新菜式,像火腿炒四季豆、火腿炒西兰花,火腿鹌鹑蛋枸杞汤,她对于「火腿」的执念了,完全不输夏小山。

说来也巧,《蒋公的面子》这出戏中,温方伊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夏小山这个人物。


▲左起为卞从周、夏小山、时任道.

卞从周讲求实利主义、时任道过刚则折,这二人都不可爱。夏小山也好面子,但不似卞从周那样仰赖权位。他也爱书,但没有时任道那样嗜书如命。

最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夏小山当时听闻书楼被炸毁,瞬间号啕大哭起来。本来悲痛欲绝的心情,后来全凭渡口的两碗牛肉面就治愈了。可以想见,他大概是一把鼻涕一把面条把悲痛咀嚼个遍。


夏小山含泪吃面条。(许炎骏/绘)


吃完了也就该忘了,果然,回来之后就神色自若、行动如常了。他不是没心没肺,而是对世事看得透,不掩饰不避讳,最具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

有记者问她,如果有一天她也面临着在权力面前的困境,她会怎么做?「就我个人来说,我会更愿意做夏小山。」

 

我不那么勇敢


南京大学有百年戏文的传统,南大的第一批戏文系的学生早已扬名在外,如今很多都在纽约、台湾扎下根来。

2004级的朱宜学姐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头号人物。她在南大戏文系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戏剧编剧硕士,后来留在美国,成为Ensemble Studio Theatre的驻场编剧。


朱宜在银行实习。她觉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增一分减一分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所以了解这些硬的知识之后会对世界有更清晰的了解。」


方伊要比朱宜小了好几届,她来南大上学时,朱宜已经去了美国。两人的结缘是因为温方伊在本科期间,曾经在朱宜创作的《特洛马克》中担任重要戏份,饰演佩内洛普。

这个人物在原著《荷马史诗》中本来是一个为丈夫坚守贞操的女人,而在朱宜的笔下,则完全是一种颠覆:面对漫长时间里丈夫的不归,佩内洛普开始享受被众多男人包围着的感觉,卖弄风情万种,成了一个卖艺不卖身的交际花。

温方伊觉得这个改编很有意思,佩内洛普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这和她在《蒋公的面子》中扮演的那位得体、周全的时太太,完全是两种反差。

《蒋公的面子》,温方伊是得体周全的时太太。

《特洛马克》,温方伊则是风情万种的佩内洛普。


温方伊自嘲英语不好,勇气也不如学长学姐,最后还是留在南大精研戏剧,没有像朱宜等前辈一样选择出国。

这大概也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她进入南大戏文系学习,此前对戏剧的了解还不如戏曲的多。大三时期接到学年论文的题目《蒋公的面子》,她也是顶着巨大压力再老老实实完成,想也想不到会把剧本排出来,而且大获成功。

年轻人对未来都是有恐惧的,所以你不敢去看。比起规划未来,温方伊更习惯立足当下,顺势而为。


「蒋公的面子」之后


读研期间,《蒋公的面子》受邀参加美国的巡演,旧金山是演出的首站,从西线往东,经过四座城市之后,在纽约收官。温方伊兴奋不起来,反而觉得这件事挺荒诞的,现实超过了预期太多,就有点不真实了。

温方伊曾经谈到自己对于「出名」的看法,她说:我要是有出名的欲望,我早就把微博改成实名了。

她的动态不算频繁,平时发些剧目相关的信息,写几首诗,分享几首小曲儿,跟其他同龄女生并无不同。


▲童年的温方伊吃面,和她笔下的夏小山如出一辙。


我询问了一下她的近况,末了还添了一句:能不能分享一下《蒋公的面子》之后的其他戏剧作品呀?

年少成名的路像是一条独木桥,在上面走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步子,低头间也会瞥见桥下那些灼灼的目光,大众会像看热闹似的盯着你看,就想看你会不会打个趔趄。

能不能写出超过《蒋公的面子》的作品,我们似乎比温方伊还紧张。



她说,「《蒋公》之后的戏剧都写得不好,所以没有演过。」

问她,「剧本写得不好,会不会觉得挫败?」

「剧本写得不好,挫败倒还不至于,失望一阵儿就过去了。毕竟我还有别的工作可以转移注意力。」

字里行间感受得出,她并不把《蒋公》当作一座高山,想着去超越,想着去证明。《蒋公的面子》之于她,就是一个阶段性的作品,早就翻页了。

去年,温方伊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访学活动,穿梭在地铁和人群中,去看百老汇和外百老汇的戏。她最喜欢搭地铁了,一节节车厢包容着各色人种,看着就很有故事。

现在她除了课业,也会在一些戏剧剧组里面当场记、演员、文案统筹、导演助理,从基层做起,一边观摩一边学习。


南大戏文系「三代同堂」,左起分别为吕效平、董健、温方伊.


温方伊目前正待在朱宜学姐的新剧《杂音》剧组工作,每天都要跟排,帮大家找一些供排演参考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实在抽不出时间,所以这次广州的演出,她确定不出席了。

想到整个假期都困在剧组中,都没有时间看戏了,温方伊「哎」了一声,就像小时候撅着嘴的样子。

忽然想起白岩松曾经说:要永远相信年轻人可以创造惊喜,当然,年轻人也要有这个自信。

祝福这个小姐姐,希望能尽快看到她的新作品。


▲温方伊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自己的童年照。



▼《蒋公的面子》精彩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26dq45s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内容,请戳☞《蒋公的面子》是如何从一部校庆剧变成口碑神剧的?

请戳☞朱宜: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的特权





或许,你正对戏剧表演感兴趣···



淘宝购票:呗壳剧场

微信购票:左下角“阅读原文”




呗壳剧场

你的剧场生活指南

联系:bkguangzhou@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