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心,流亡一生只为还理想一个清静

2018-01-25 梁韵琪 呗壳剧场




「木心是谁?」一生杖笔,半生蹉跎,暮年进入公众视野,归国、出书、兴建美术馆,所到之处不乏疑问,一时间仿若天外来客。

 

木心,中国画家、作家及诗人,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历一系列社会运动冲击,坚持秘密写作,但不曾公开发表。


1982年定居纽约,与陈丹青相识,期间恢复大量写作,作品频繁见报、出版。2000年后举办个人巡回画展,逾三十幅画作被美国哈佛博物馆及耶鲁博物馆永久收藏。


1989至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华人文化圈中讲授为期五年之「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将四十余万字听课笔记集结成《文学回忆录》,2013年元月出版。

 

2006年,在陈丹青及乌镇景区总设计师陈向宏帮助下,木心回到乌镇,著作同步于内地付梓,「木心热」蔚然风行。五年后,先生长眠故土,享年八十有四。乌镇西栅现有木心美术馆,与东栅木心故居遥相呼应,常年展出木心生前画作、手稿及遗物。

 

称之为「归来的局外人」也好,「文学史的隐者」也罢,在时代喧声中,木心不纵声、不应声,而中国古典文脉与美学,又似乎在他笔下觅得一次短暂而清新的呼吸。



文  |  梁韵琪

文章图片源自网络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 —— 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光致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棘目的罪孽感…… 」


「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残废的,我少年时候的书房,在与我对视 —— 我不肯承认它就是我往昔的嫏嬛宝居,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这样僵持了一瞬间又一瞬间…… 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 —— 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


1994年冬,蛰居美国十余年的木心回过一趟上海,顺道造访乌镇,逗留了一天一夜。彼时内地读者大多不识木心,家乡也几乎将他忘却,重逢那水乡巷弄,巧致迂回,他自言有种「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优越感。


穿过水花败瓦交织的肌理,深入故居宅院,方位、布局、场景全凭记忆一一归置。本色依稀在,斯文却荡然。穿过大宅,过去不事生产的亭台轩榭也被厂房占据,屋内正炉火通红地开着工。「铲除一个大花园,要费多少人工,感觉上好像只要吹一口气,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于是留下一句,「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   木心


回到纽约后,木心写了一系列散文及诗作,记录归省时所见所怀,当中包括这篇《乌镇》,此文后来刊于台湾《中国时报》。一名同乡将这期报纸寄给陈向宏,读罢,他惊叹于乌镇竟有如此沧海遗珠,而同是乌镇子弟,字缝间渗透的失意也使他感触良多。遗珠还需识珠者,当时陈向宏对木心的印象有且只有一篇文章,但他知道,乌镇需要木心。1999年,陈向宏等人开始计划发展乌镇景区,他非常希望木心回归故里,于是四处打听他的下落,最后辗转联络到陈丹青。


八十年代初,陈丹青初到美国,在地铁上结识同年赴美的木心。一面之缘后,又托文章为媒,两个沪上墨客在纽约时常剧谈痛聊,尽兴方休。后来每逢开讲日,陈丹青都如期出席木心主持之「世界文学史」课程,五年风雨不改,成了一对莫逆师生。


■   木心与陈丹青


陈丹青说,「我的一大成就是用轮椅把先生押上了回归的飞机。」由于木心晚年举目无亲,故安排回国、著作出版、美术馆筹建等事项,陈丹青都事必躬亲。为说服木心回国,他先是回到乌镇,拍摄了一系列影像,又将孙家大宅残存的一扇花窗远渡重洋带返美国,以慰先生乡情。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006年,木心作品在国内首次结集出版,《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等相继问世,木心之名如天外来客。同年九月,79岁的木心登上客机,飞往阔别二十四年的故乡。「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浪到中国故乡。」他一生都在流亡,归来后仍是如此。


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这句话,我在一篇短文中写道:流亡,这是我的美学,我不如乔伊斯阔气。我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美学,是我的流亡  


■   木心


历劫浮生,会产生一种怎样的美学?厚积薄发、洞若观火,以及无处不在的罗曼蒂克。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又名孙牧心,去国后改笔名为「木心」。「『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加上孔门弟子曾以「夫子木铎有心」称颂师长,故取此名。木心出身乌镇望族,家学渊源,自幼熟习书画,尤钟情于《诗经》,毕生推崇备至。「《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脊梁,一直挺着。」


■   木心一家,左起:父亲孙德润、木心、二姊飞霞、母亲沈珍、大姊彩霞,1931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心由公学转至家塾。「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南方的富贵之家几乎全盘西化过。」所谓西化,除了衣冠器物,更多是生活习惯与教育观念。近代中国家塾授课模式几乎相当于博雅教育,当时木心的家塾教师有六位之多,除国文外,还有英文、音乐、美术等基础科目。授课者中,「教中国古典文的是前清举人,一代名儒,教西洋现代文的是东吴大学早几届的文科学士,杜威博士的高足」。


期间木心亦师从词学家夏承焘,「五绝七律四六骈俪」是必修课,但暗地里又埋头新诗创作,署以各种笔名,屡屡见报。此外他精通音律键琴,早年受教于意大利钢琴教师费尔伯教授。「费尔伯曾经以疯狂的严厉悉心指导我,巴望我到意大利去演奏,叫人听听费尔伯博士教出来的钢琴家是怎样怎样的。」


■   木心部分画作


单凭家塾教育,或不足以成就文艺通才,茅盾家的书屋才是木心「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琅嬛福地」。神话宗教、经典哲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当中甚至有高尔基和巴比塞签名相赠的原版书。在这宝库里,他终日与诸儒为伴,性灵上大快朵颐、神游物外,修来了博厚融贯的慧根,肉体却废寝忘餐,落下了「文学胃炎」的病根。


关于这段经历,艺术史家巫鸿认为木心「已经将那个图书馆内化了」,其作为文人的自尊与自觉也逐渐树立。暮年身在彼邦,写作强度不减往日,木心坦言来美国,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又是四顾茫然,苦笑自己成了『文学鲁滨孙』。」


家人一直希望木心从事法律或医务,但他偏偏醉心拈笔弄毫。十五岁离家前往杭州,四年后进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我跨进去的刹那,心想:这是我的艺术之门,门外汉的阶段就此结束。」在这里,他为自由气息所着迷,渡过了不甚安分的两年。


■   青年木心仪表堂堂


当时江南门第已趋败落,富户子弟大多醉生梦死,少数热血青年则投奔革命,他无疑是那少数之一。二十出头,领导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走避台湾,直到内战大局已定才返回大陆。他断不会想到,自己的著作将会在那里面世。


建国后,木心做过小学教员、模型厂美工、高校教授、杂志主编,参与过人民大会堂修缮工作,更三度因莫须有罪名身陷囹圄,而唯独文思不曾中断。


五十年代末,木心被分往上海美术模型厂,专门从事工艺品设计。不出数年,「文革」嚣声四起,其姊遭批斗身亡,又经历三次抄家,掘地三尺,凡属「四旧」,悉数搜刮掠夺。木心数箱画作、文稿、藏书,包括14岁起创作的所有手稿也被全数查抄。「我什么也没有,只有痴心一片,还是埋头苦写。结集呢,结了,到六十年代『浩劫』前夕正好二十本。读者呢,与施耐庵生前差不多,约十人。出版吗,二十集手抄精装本全被没收了。」


1970年前后,木心因言获罪沦为阶下囚,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在狱中,他结绳记日,绘琴默奏,又用写「坦白书」的纸笔秘密写下洋洋65万言、合共66页之《狱中手稿》,藏匿在棉袄夹层中。墨水将涸,便故意掺水,佯装不慎打翻,以写检查为由再领。转移囚室时,都以为他该爬着出来了吧,却见木心坐着,裤缝笔直,一如其字迹 ——「一气呵成毫无洩气之态」,曾亲眼目睹手稿的画家曹立伟如是形容。


■   《狱中手稿》局部


冒死写作乃自觉,不折不弯,是木心的自尊。「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文革』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


从「文革」开始至1978年平反,木心经历过十二年劳改生涯,箇中荒唐辛酸,常人难以设身处地。据其工友回忆,在厂里,他总是低着头、顺着墙根走路,所有人未经允许不可与他交流,否则便遭批斗。幸得时任上海手工业局局长胡铁生重才,力排众议,木心获擢升为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平反当天,上级调令下达时,他还在洗厕所,翌日就动身前往北京负责修葺人民大会堂了。之后他为工艺品展销公司设计过会标,《美化生活》杂志试刊号封面亦出自他手。


■   木心于1981年为他任职的公司设计的会标及其衍生图案


尽管恢复自由的四年间备受重用,但木心去意已决。「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至于作家身份,与其公诸人前,他选择在他乡重建。55岁的木心于是离开故土,带着他的所有资产 —— 一张上海交通大学的任职证明书,以及五十帧小型转印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木心在美国


木心初抵纽约,生活捉襟见肘,一位收藏家愿为他提供居所,地处曼哈顿林肯中心对面,代价是每月以画抵租,撰文投其所好。木心不甘只为餬口而生,未作久留。很快他搬到「琼美卡」,听罢很宜居,实为皇后区牙买加,出了名的鱼龙混集之地。起初他靠售画为生,又替人绘制过装饰画,后来部分作品被收藏家买下,紧拙的生活才变得松动。


■   木心部分画作 


1949年后,木心始终保持着一种私密的写作状态,未有任何文章公开发表。去国前,他对胡铁生之子胡晓申说,「我有些东西在国内我不能发表,如果就一直这么下去,那么我的抱负,我对艺术这种追求的理想,肯定就实现不了了,我这个岁数,五十多岁了,如果要走,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艺术被定罪、被笼络,对艺术家而言无异于极刑。此番出走,至少还了理想一个清净。


直至1983年,台湾艺评家陈英德为木心撰写画评,向木心索要书面资料,木心随手写了过去,陈英德大为讶异,过往只知木心是画家,不知其文采卓异。后来陈英德夫妇亲自登门造访,发现眼前的人果然学识渊博、谈吐不凡,便苦劝他恢复写作,又将手稿转交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1984年,得陈英德积极引介,木心作品正式发表于《联合报》副刊,接着是《中国时报》,一些香港及海外华文刊物闻讯亦纷纷邀稿。


解严前夕,上述两大报章副刊几乎已成台湾文坛缩影。台湾诗人陈克华如此忆述:「当时,你的文章如果能在《联副》或者《中时》发表那么一小块,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表示你已经敲开了文坛的大门。可木心从来都是那么一大块,表示他几乎已经坐上那个宝座了。」同年,《联合文学》创刊号推出「木心散文个展」专刊,为其辟出一席之地,这是本土作家都求之不得的礼遇


■   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作家专卷」


随后,《散文一集》及《琼美卡随想录》率先在台湾问世,其余十本文集也相继付梓,背后是每天近万字的密集写作,不借助电脑和打字机,全部手写。阔别近四十年,木心回望台湾,这次不是走避、不是流亡,是安顿。木心与他的读者相认了。


那时纽约华人文化圈偶尔组织聚会,三五七人相约畅谈,围碟小酌。木心年事最高,但在陈丹青印象中,他总是精神矍铄。后经章学林、李全武二位召集,木心答允为学生讲授「世界文学史」,春秋季开课,每两周一堂,轮流选址于学员家中,形式不拘。参与者平日二十人上下,多时三十几人,艺术家居多,陈丹青算是「首徒」。


■   摄于 1987 年左右的某次聚谈


「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从希腊神话、先秦诸子,到二十世纪文学,起初计划一年完成,岂料木心授课时常常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兴味处再加以戏说,中途课期又几经延宕,结果成了一场跋涉五年的「文学远征」。1989年1月15日开课,至1994年1月9日结业,期间未遗下任何录音或映像,木心后期作品中也只字未提。


■   摄于1994年世界文学史课结业聚会


木心逝世后,陈丹青将五年间所作的课堂笔记,汇编成《文学回忆录》交付出版,上下两册,合共四十余万字。前期案头工作多而繁杂,在纽约寓所里、北京画室中,他亲手将五大手抄本逐字录入,历时过半年。「里面的每句话都是木心说的。我可能漏记,但绝不添一句一字。」


■   陈丹青听课笔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乌镇复苏后,昔日故居被改建为「晚晴小筑」,不复凋敝。木心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两名志愿者始终侍护在侧。2011年秋,木心弥留之际,陈丹青在床沿守候,说起两人互开玩笑的往事。木心气若游丝,对答之间,忽而喃喃自语,「文学在于玩笑,文学在于胡闹…… 」喘了喘气,又说,「文学在于悲伤。」一个月后,老者溘然长逝。


这是木心对文学世界的最后一瞥,倾情而持重。


■   木心


印象中木心遣词用字如珠似玑,笔调逋峭凝炼,略带点英式的机敏刻削,细看之下又内藏芒刺。他自言是个无党无派的革命者,文学的个体户,有人称之为「文学史隐者」。既然不颠覆、不背叛、不斗争,那么当中冷隽热烈从何而来?其独立游离边沿化的文学立场似乎提供了某种必然性。以「绍兴希腊人」自居,回头时慨叹「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乃至认为「主义总是一种偏见,甚至是强词夺理,终归是自我扩张、排斥异己」,可见他不曾完全属于过任何一个流派、主义、体系、国家或者时代


一生中种种错位,作弄了他,蹉跎了他,亦成全了他。而殊不知人在野,独善其身,本已是一生角力的战果


  木心的剧场变奏  


■   《木心·人曲》剧场版剧照  © 碉楼剧场


木心辞世至今已六年,从书页中读过木心,从音乐中听过木心,但鲜有人以戏剧演绎过木心。


2015年,乌镇木心美术馆落成,碉楼剧场创始人邹晓勇从艺术空间中获得灵感,构思出三十分钟环境戏剧,取名《木心·人曲》


■   《木心·人曲》环境版剧照  © 碉楼剧场


2016年第四届乌镇戏剧节,《木心·人曲》首演,选址木心美术馆前地,舍弃观众席与表演空间的界限,以麻石为台,白绸为幕,水石相击为乐。


翌年,剧团将剧目改编为逾一小时剧场版,辅以灯光、影像、装置等视觉表达,并加入一系列原创音乐,作品形象更趋鲜明。继2017年深圳南山戏剧节后,《木心·人曲》剧场版将亮相2018第五届城市戏剧节,陆续展开全国巡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24q20rna&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木心·人曲》主题曲《人曲》


《木心·人曲》是一出诗歌舞剧,全剧共三幕,《白夜》(骑着白马入地狱)、《昼午》(哑着高歌在人间)、《晚晴》(叼着纸烟进天堂),分别对应木心青年、中年及暮年之人生阶段,以一天喻一生三段生命时序确立戏剧结构,意识层面则与尼采的「精神三变」概念一一呼应。


「精神三变」源于尼采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以骆驼、狮子、婴儿譬喻人类精神变化的三个阶段。骆驼代表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象征勇于破坏传统规范的精神,婴儿则代表破坏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



■   《木心·人曲》剧场版剧照  © 碉楼剧场


剧中的「木心」并非那个具象的、忠实的、自传性的木心,而更像是思维图景中的一个原点,历史、社会、精神、情感等皆是变量。在叙事时空中,诗、歌、舞三种艺术形态连成一气,将思虑纷纭外化为极简的美学语言


■   《木心·人曲》剧场版剧照  © 碉楼剧场


三首原创音乐《人曲》、《流淌》、《木上水边》,穿插以贝多芬「帝皇」协奏曲、宣叙调与昆曲,透过诗性叙事,达到内在谐和。台上两位演员及一位舞者贯穿全剧,身穿黑白二色,隐喻生死之终极命题。近三十个角色、物象在演员身上流动,当中人与非人,虚与非虚,是孤寂的肖像,也是生命的群像。


木心诗曰,「我是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心想,可贵如他,看得见暗处的雪白。  ■


    视频  |  纪录片《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84858w51&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8第五届城市戏剧节

诗·歌·舞变奏三幕剧《木心·人曲》


  广州站  

时间:2018年5月12 (六) - 13日 (日)  20:00

地点:广州  正佳演艺剧院

票价:99 / 199 / 299


  深圳站  

时间:2018年4月27 (五) - 28日 (六)  20:00

地点:深圳  南山文体中心小剧场

票价:99 / 199 / 299


  上海站  

时间:2018年5月4日 (五)  19:30

   5月5日 (六)  14:30 / 19:30

地点:上海  黄浦剧场 · 小剧场

票价:80 / 180 / 280


  石家庄站  

时间:2018年4月22日 (日)  19:30

地点:石家庄大剧院 · 中剧场

票价:50 / 99 / 199 / 299 / 328 (199*2)

   488 (299*2)




|         你   可   能   对   以   下   内   容   感   兴   趣         |



淘宝购票:搜索「呗壳剧场」

微信购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