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牛奶或增加这两种癌症风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日,微博上出现了一条热搜#经常喝牛奶或增加这两种癌症风险#,称有研究表示喝牛奶会增加患肝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很多网友因此感到恐慌,甚至不敢再喝牛奶或摄入乳制品了。这是怎么回事?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呢?
牛奶有致癌风险?
日常食物与癌症风险往往只有相关性,这类研究只是研究者的探索,不应该直接拿来作为我们日常消费的依据,奶制品依然是在膳食指南中作为“常规摄入”的优质食品推荐。
这个牛奶致癌的说法是基于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其实当时媒体上就热闹过一阵,不过很快也就过去了。
这项研究通过国家癌症和死亡登记处的数据以及健康保险记录,追踪了中国十个不同地区51万名成年人的数据。开始的时候,这些参与者都没有癌症。他们被分为三组:经常乳制品消费者(至少每周一次)、每月乳制品消费者和从不或很少食用乳制品者。
在之后的11年时间里,研究者确定新出现的癌症诊断数,并调查了这些成年人的饮食习惯。结果显示:经常食用乳制品的人患癌风险总体上增加了9%,具体来说是“每天多摄入50克乳制品,肝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2%和17%”。这是一项知名大学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数据来源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这样的数据和结果,吓坏了很多人。
牛奶还能喝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个研究的设计和方法。
首先,这是一个观察性研究,而非随机对照试验。这意味着研究者并没有对参与者进行人为的干预,而是观察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研究结果归因为因果关系。事实上,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生,如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此,我们不能仅凭这个研究结果就完全否定牛奶的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到牛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牛奶是维持骨骼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食物来源。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量饮用牛奶是有益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强调了牛奶摄入的重要性,并推荐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摄入300—500克的牛奶及奶制品。对于成年人来说,适量饮用牛奶可以帮助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因此,从营养角度来看,适量饮用牛奶是有益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这个研究结果。对于那些已经患有肝癌或乳腺癌的患者,或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饮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减少牛奶的摄入量,或者选择其他替代品,如豆浆、杏仁奶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运动、定期体检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喝牛奶的误区
1
蔬菜补钙比牛奶效果好
真相:确实有些蔬菜,比如荠菜的含钙量比牛奶高,甚至是牛奶钙含量的近3倍,但吸收率却不如牛奶。但只从含钙量比较并不公平,因为奶是液体,喝足够的奶相对容易做到,但如果全靠吃菜来补钙,其实并不容易。牛奶和蔬菜我们都要吃,而牛奶补钙的易行性和效率更高。
2
植物奶比牛奶更健康
真相:植物奶是指如豆奶、杏仁奶等由豆类和坚果等制成的饮品。一般植物奶的蛋白质、维生素D、钙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比牛奶要低,在含饱和脂肪较少这点上优于牛奶。
而且一般的植物奶产品都会添加糖,会增加人体每天糖的摄入。所以与其喝植物奶,不如直接吃豆类和坚果。
3
牛奶中会添加“激素”
真相:在某些国家,使用“生长激素”来增加产奶量是合法的。国内牛奶中生长激素是禁止添加的,而性激素对产奶无意义,不会添加。添加“性激素”如雌激素,反而会抑制奶牛产奶,没有人会特意添加。所以我们无需担心牛奶中激素的问题。
4
保质期长的牛奶加了防腐剂
真相:牛奶保质期的长短与防腐剂无关。市面上几乎所有纯牛奶的配料表中都没有防腐剂成分,牛奶保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处理牛奶产品时所用的灭菌方式。
●巴氏杀菌法:利用较低温度(60℃~85℃)杀死致病菌,可冷藏保存2~7天。
●超高温灭菌法:将牛奶瞬间加热到135℃~150℃并持续数秒,杀菌效率更高,可常温储存6个月以上。
不同人群如何挑选牛奶?
1
婴儿(1岁以下):首选母乳喂养
建议婴儿首选母乳喂养,如果无母乳或母乳喂养量不足,可以考虑婴儿配方奶单独人工喂养或联合喂养。如孩子存在过敏情况,可选择非牛奶蛋白类型的配方奶。最好不喝纯牛奶、纯羊奶等。
2
幼儿(1至3岁):坚持喝配方奶
综合各种考虑,结束母乳喂养后,可每天定时定量喝配方奶。
3
儿童及青少年:每天尽量
保证摄入约500克纯牛奶
逐步过渡到喝纯牛奶,尽量不喝乳饮料。
4
孕期女性:喝普通牛奶即可
孕期喝鲜牛奶即可,每天保证300~500克左右。酌情增加摄入量,并遵医嘱摄入膳食补充剂,保障孕期营养的均衡。
5
成年人:坚持喝牛奶,
也可选择酸奶
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应坚持喝牛奶。乳糖不耐受者,可以考虑酸奶,还可以选择零乳糖牛奶。
中国《放心好食品名录》推荐产品
看这里
↓↓↓
广告
来源:我是云无心微信公众号、科学辟谣、 家庭医生在线 、CCTV生活圈
责编:芦佳丽
值班编辑:芦佳丽
排版:芦佳丽
图片:摄图网
校对:兰天航
审核:范永伟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
感谢您看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点亮文末的「在看」,和朋友「分享」有趣有料的营养美食科普吧!
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