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三顿,一吃一夏天……“豆橛子”又来“统治”餐桌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夏天,当大家都在发愁吃什么的时候,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餐桌已经被“豆橛子”霸占了。
→河北网友:“昨天豆角,今天还是豆角……”
→河南网友:“一到暑假就在吃豆角。”
→山东网友:“一顿豆橛子,顿顿豆橛子。”
→山西网友:“最近蔬菜吃什么?豆橛子豆橛子还是豆橛子……”
民间俗语说:“夏吃豆,胜吃肉”。所谓“豆橛子”,就是长豆角,也叫豇豆,因山东方言里豆角的发音接近于“豆jue子”而得名,因其种植范围广、生命力强,一度成为了许多地方饭桌上的家常菜。
性喜温热、不耐低温的豇豆,是常见的夏季蔬菜,作为舶来物种,豇豆在我国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称赞:“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为酷暑中的人们补充了必不可少的营养。既有营养,又可充饥,既口感清香,又做法多样,豇豆在岁月沉淀中成为中国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豆橛子”虽好,但很多人,尤其“山河四省”的人,对“豆橛子”的“恐惧”那可谓是深入骨髓,甚至网络上还有网友提议山河四省签订《互不赠送豆橛子条约》。今天我们就以山东为例,来看看为什么他们对豆橛子有如此大的“怨念”。
豆橛子——山东人的“夏季梦魇”
山东人对于“豆橛子”的“恨”,不是没来由的。每到夏季,“豆橛子”就开始顺着架子野蛮生长,时刻准备着给每个人以迎头痛击,根据品种的不同,早的六月底就能上市,晚的能撑到九月初,直接给山东人包圆了美妙的夏天。
早上干炒“豆橛子”,中午“豆橛子”炒鸡蛋,晚上“豆橛子”焖面,隔天继续“豆橛子”炒肉、“豆橛子”焖地蛋……就这样连吃几天,一打开冰箱,依旧能看到它的绿色倩影……让人忍不住怀疑,这“豆橛子”是不是背着我们在冰箱里偷偷繁衍。你在这头吃,它在里头长,不然怎么吃上十天半个月后,这玩意儿依旧满满当当?
图源:凤凰周刊
不是嫌“豆橛子”难吃,只是再好吃的东西一连吃上两个月都得疯狂。每一个与“豆橛子”相爱相杀的山东人,尤其是家里或亲戚种了“豆橛子”的山东人,都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首先与“豆橛子”情同初恋——“呦,是刚上市的‘豆橛子’,整个菜市场就它最脆最新鲜。”
●然后与“豆橛子”七年之痒——“咱们已经吃了一周的‘豆橛子’,这一成不变的生活过不下去了。”
●最后与“豆橛子”离婚冷静期——“我需要去一个没有‘豆橛子’的地方,治愈受了轻伤的自己。”
“豆橛子”焖面、干煸“豆橛子”、“豆橛子”炖肉、麻汁拌“豆橛子”、“豆橛子”大包子、“豆橛子”水饺这些只是基础的做法。还有了一些创新做法,比如“豆橛子”贝果,可真是中西结合。哪怕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餐厅,也万万不能掉以轻心!“豆橛子”北极贝刺身和“豆橛子”纳豆的搭配一口吃哭你。
可能很多朋友会好奇,既然吃不完、不想吃,少买点不行吗?答曰:不行!因为“豆橛子”来与不来的权利,从来就不握在会上网吐槽的年轻人手中,而是家中老人手里。父辈们喜欢顺应时节,习惯性地购买本土时令蔬菜,哪怕年轻人已经快吃“吐”了,他们依旧执着每日推出夏日多巴胺绿色菜系——“豆橛子”宴。
吐槽归吐槽,但“‘豆橛子’之神会保佑每个山东孩子”这句话,相信没有一个山东人不同意。
图源:凤凰周刊
你猜山河四省为什么签订《互不赠送豆橛子条约》?省友已约好:坚决互不嘲笑!
作为豆角主产地的山河四省,其实没一个能逃过豆橛子洗礼,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称霸河南人餐桌的豆角捞面、豆角拌面……
→山西人餐桌少不了的豆角焖面、豆角炖土豆……
→还有河北人“天天见”的炖豆角、炒豆角、凉拌豆角……
之前,河南一家动物园里,连熊都在吃“豆橛子”。
图源:Vista看天下
需要注意的是,生豆角或未煮熟的豆角含有有毒成分,如皂素和植物血凝素,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为确保安全,豆角烹饪前需充分洗净,烹饪时务必煮熟煮透,要加热至豆角失去原有的生绿色,食用时无豆腥味,不能贪图色泽或脆嫩的口感而减少烹煮时间。
如果中毒不久,症状轻微,可以使用手指或者筷子刺激舌根催吐或大量饮用温开水自行催吐,中度以上的中毒者及时送医院救治。
加油啊,山河四省的朋友们,吃完这轮“豆橛子”,还有下一轮蔬菜风暴正在朝你们招手~~~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Vista看天下、澎湃新闻、凤凰周刊、潇湘晨报、生命时报、大众日报
责编:芦佳丽
值班编辑:芦佳丽
排版:芦佳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审核:龙颖
终审:邹海华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
期
推
荐
感谢您看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点亮文末的「在看」,和朋友「分享」有趣有料的营养美食科普吧!
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