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惊蛰丨听,万物苏醒了!

外研语文 外研语文
2024-09-04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3月6日4时36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生动活泼的节气——惊蛰



《说文解字》:“蛰,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蛰虫惊而走出也。”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这个时节,春回大地,长空雷鸣,草木萌发,蛰虫初醒,生机盎然。你知道惊蛰的物候特点是什么吗?古往今来又有哪些相关的诗词谚语和传统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惊蛰·三候

古人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1

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开始在枝头盛放

娇俏艳丽的姿态

恰如春之可喜可亲


2

二候: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鸟

它最早感受到春天气息

用声声婉转的鸟语

演唱大自然最美妙的乐曲


3

三候:鹰化为鸠

每年的惊蛰前后

鹰悄悄隐藏起来繁育后代

而鸠则四处鸣叫求偶

古人误以为鹰变成了鸠

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认为

这是一个比喻

意为春气温和

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习俗


吃梨

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而梨子性寒味甘,润肺止咳,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且“梨”谐音“离”,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又取离家创业之意。一颗梨子,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驱虫

一声惊雷,唤醒了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用艾草把家里熏一遍,驱赶害虫、驱除霉味。有的地区还将这一习俗发展为“打小人”,人们认为坏人就像害虫,因此把纸老虎、纸小人等放在地上拍打,祈求一年顺顺利利。一些地区还有炒黄豆、炒谷粒的习俗,人们将其称为“炒虫”。粒粒炒豆,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祭雷神

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春雷乍响。雷鸣是一种具有巨大威力的自然现象,自古人们就将惊雷当做神灵来崇拜,认为主管云雨的雷神在惊蛰归位。人们在这一天祭拜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万物生长、五谷丰登。


惊蛰·诗词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惊蛰时节最大的特点就是春雷阵阵。沉睡于地下的百虫和蛇都结束了一冬的蛰伏,一声春雷,叫醒了春天,也叫醒了希望。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一年之计在于春。元稹认为,春光催生万物,惊蛰可是妥妥的务农时节,你看那田间忙碌的农人,已经开始春耕春播了。正如人生在世,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嘛。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柳丝摇曲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注】曲尘:本义指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在此借指柳树、柳条。嫩柳叶色鹅黄,故称。

春雷萌动,万物一新,陆游在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中泛舟游湖,惊蛰节气时的江水波光粼粼,鹅黄柳枝在风中袅袅摇动,令人流连忘返。


秦楼月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范成大笔下,惊蛰雨后的春景格外迷人,春雷隐隐,绿杨浓杏相映成趣,值得用画笔记录。透过树梢往远处画楼一看,果然有不少人站在那里赏春作画呢。


惊蛰·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民间关于惊蛰的农业谚语也有很多。

春雷响,万物长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这就是惊蛰

既有春光的和煦

也有奋斗的号角

愿你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

不负春光 不负己


惊蛰


本期编辑 |  侯灵韵(实习)朱晓琳

审定 | 孙可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  外研语文 //

FLTRPChines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语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