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Lachel L先生说 2019-05-10


本文共有 4118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最近收到好几条读者的留言:


L先生,对您在 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 中讲到的思考方法很感兴趣,请问是您自己创造的吗?有没有什么相关的参考资料可以看一下呢?


这类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说是我自己创造的吧,也不对。因为背后有着一整套系统思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思维在里面。


但说是现成的知识,也不是。因为这套流程和模型,在网上是绝对找不到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那么,这些内容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我在训练营中也粗略讲过:类似背后的这些思维方式和知识点,属于「底层认知」。它们本身没法直接应用,必须结合问题和情景,进行组合和架构,才能形成一套针对特定问题的模型。


你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底层认知」就像一块块的积木,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拼起来,就构成了不同的模型、方法论,针对不同问题。


这就是我所强调的:建立从「认知层」到「应用层」的联系。

用有些人习惯的话来说,原理层就是「道」,认知层就是「法」,应用层就是「术」,场景和环境就是「势」,至于实现的工具,那就是「器」了。


那么,一个好的认知和学习模式是什么呢?


是先了解了基本原则,然后学习和积累思维方式,再在两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问题,经过尝试和实践,提炼、归纳出自己的「方法论」。


所以,我一般说的都是:这些方法论,是我「总结归纳」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创造的。


参加过训练营的同学会了解:我着重讲的,都是「认知层」的内容 —— 这也是跟其他课有别的地方。很多课的着重点都在「应用层」,因为即学即用,立刻见效,非常明显。但我觉得,这样的效果其实是有限的。


原因很简单:再厉害的神兵利器,到了不会使的人手上,也毫无意义。而真正的高手,不需要繁复的招式,也能打遍天下。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在于「认知层」的积累 —— 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日积月累,却能慢慢改变你认知、理解,乃至影响世界的方式。


所以,我希望,你不要仅仅止步于搜集和应用「方法」,而是要不断去思考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原理,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试错、复盘、优化,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那么,在这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方法论?


下面详谈。



首先,分享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

库伯学习圈。



这个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大卫·库伯,在综合了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思维模式之后,所提出的学习基本结构。


他认为,学习的起点,首先来自于经验,亦即体验。通过经验,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下一步,再对这些素材进行「反思性观察」—— 回想,思考,反省,整合,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收获和心得。


接着,再把这些心得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使之形成一个系统,这就是「概念化」的过程。


最后,再把这些已经成型的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把知识进行巩固和迁移,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学以致用。


在这个巩固的迁移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情景,获得新的经验,那么,再对这些新的经验,进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不断向上总结,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


这就是一整个学习的循环过程。


这个理论,奠定了整个「体验学习」和「行动学习」流派的基础,也是迄今为止广受认同的学习模式。


你会发现,这个模式跟我的观念也是非常契合的:

1)知识并不是静止的,应该让它流动起来;

2)学习不仅来自积累,还源于体验和实践。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套体系呢?



1. 经验学习 —— 问题导向体验


在训练营讲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有一个障碍:不会提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你想:任何一个方法,你之所以会去学它,一定是因为它能解决你的某个困扰;任何一个知识点,你之所以会对它感兴趣,也一定是因为它能解答你的某个问题。


所以,我一直说:带着问题去阅读,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同样,我们每天都在经验各种事物。但这其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这里,就要靠「问题」去筛选。


「问题」好比一个放大镜。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事物,绝大部分不会进入我们的感知,唯有契合「问题」的部分,会被从中拎出来,进入视野,让我们得以对其反思和观察。


从这个角度来讲,问题,就等同于「收获」。


所以我一直强调:如果你在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找不到问题,没有任何存在疑惑的、产生兴趣的、愿意进行思考的地方,那你可能就是停下了脚步。你需要考虑,是时候迈出自己的舒适圈了。


那么,如果实在找不到问题,可以怎么做呢?


不妨参考两个建议。


1)横向拓展,尝试新的事物


试着在你熟悉的日常事情之外,接触、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


未必要「全新」,只需做一点点改变即可。比如,试着换一个软件,来实现你要达到的目的;换一个信息渠道,来搜集资讯。诸如此类。


这可以有效刺激大脑,让自己找到感兴趣的点。


2)纵向挖掘,不断问「为什么」


再日常的事情,只要放到视野中,去追问「为什么」,往往都能有所收获。


这可以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框架,拔高视野,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和思考。


你会发现,惯常的模式、方法、角度,其实都是有所偏颇的。它们往往只是局部,而不是全貌。


你会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



2. 反思观察 —— 复盘和「触点」


如何把经过「问题」筛选的经验,变成有价值的资料呢?


这里,就需要用到两个方法。


第一是「复盘」。


我在以往的文章里,讲过许多复盘的思路和方法。你可以在后台回复「复盘」获取,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在索引贴中找到。


为什么复盘如此重要?因为,经过复盘,这些经验材料,才能有机地整合起来,从中萃取、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再进行内化。


复盘其实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不经过复盘,这些材料就只是材料而已。


第二点,则是引入新的知识点,并拓展它们的「触点」。


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看了这个库伯学习圈,似乎没有「知识」和「理论」的位置呀?


比如,平时看「L先生说」,学到了很多方法论,那这些方法论应该放在哪里呢?是具体经验,还是抽象概念化?


其是都不是。这些外来的、未经自己吸收消化的方法论,属于「间接经验」—— 与你自己经历的「直接经验」不同,它们是别人归纳整理出来的经验,解决的是别人的问题。


你要做的,是把这些「间接经验」跟「直接经验」放在一起,进行思考:它们如何如何整合起来,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里,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去思考「触点」—— 也就是针对这些「间接经验」,去思考:

  • 它的原理和源头是什么?

  • 它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每一步的构思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

  • 它用来解决什么问题?针对相同的问题,还有哪些相似的思路和模型?


用图来表示,就是:


这里面,父级、子级、同级,就是三种不同方向的「触点」。


通过这几个点,我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跟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这就是「反思性观察」的目的:将存在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中,有价值的部分提炼出来,再跟其它知识点建立联结,构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系统化的整体。



3. 抽象概念化 —— 理论化和迁移


在上一步中,我们已经提炼、分离出了各种有价值的知识点,并建立了它们的「触点」。


那么这一步,就是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根据一个个触点,进行组装和整合,编织成一张网络。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像 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所提到的思考方法,其实是怎么来的呢?大致是这样:


首先,我会使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对同类的问题(热点议题、陌生领域)进行分析,并检视和对比它们的效果。


其次,我会引入「认知层」的思维模式,思考:

  • 如何利用这些思维模式,把我使用的方法规范化、范式化?

  • 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是可以优化的?

  • 我的思维遗漏了什么,还可以补充和完善什么?


再次,经过这些思考,我会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思维方法。它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个问题,而是适用于这一整类问题。


最后,就是把它放到实践中,用它去分析问题。经过反复的几次循环,最终把这套方法梳理出来,让它成型。


—— 这也就是大家在文章中,所看到的这套方法。


这个过程,核心其实在于第三步,就是「理论化」:

把对于一个问题的经验,进行向上抽象、概念化,让它适用于一整类有共性的问题。


这一步势必会丢失许多信息,所以,这里要做好权衡:

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哪些东西是本质,哪些东西是形式?

哪些构成了这套方法的框架,哪些只是这套方法的具体呈现和应用?


经过这样的思考,把框架抽象出来,就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


然后,下一步,把这个框架放到别的问题下面,去体会它的执行、细节和效果,检验它是否奏效 —— 这个过程,就叫做「迁移」。


好的方法论,是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的。它有明确的边界,有清晰的场景区分,最重要的,你要能够理解:

为什么要用这套方法?它能够起到什么效果?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不断这样思考,不断把你所抽象、归纳、整理出来的方法论,进行理论化和迁移,再在实践中去检验。


慢慢的,你就能体会到「知识连成一片」的愉悦感。



4. 实验


最后,就是用你所整理出来的方法论,去指导实践。把它跟第一步做对比,看看自己的整个思路、操作和效果,发生了哪些变化。


再继续回到第一步,从中找到新的经验、心得,循环往复。



以上,就是通过体验和实践,总结、提炼出方法论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跟本能做博弈的过程。


我们习惯的模式,总是遵循熟悉的路径。但不断重复自己,是不会有任何提升的 —— 你只是在变得熟练而已。


真正的提升,在于思维和视野的突破。


只有当自己发觉「过去的自己很笨」的时候,你才是在前进。


与大家共勉。: )


这些文章也不错:

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

动脑这么累,为什么要动脑?

深度思考,你需要克服这4个误区




THE END

-  晚  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