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转换视点法」,驯化你的焦虑感

Lachel L先生说 2019-05-10


本文共有 5167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连续写了几篇讲思维的文章,今天来聊点轻松的。


关注我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前两个月,经历了今年以来最忙的阶段。直到上周才基本告一段落。


忙什么呢?

  • 投资并扶持了一个新项目;

  • 第六期智识训练营维护、上课;

  • 公众号每周两次更新;

  • 以及,跟朋友一起从零起步,接触一个线下文创行业;

……


变化总是比规划快。本来想把事情错开,结果因为种种的原因,还是凑到了一起。


更凑巧的是,家里恰好有点事情,不得不亲自处理。于是,整个8月,几乎都是在动车上度过。几乎每隔2-3天,就要往返一次家里和其他城市。


这就导致了,虽然在那边组建了一支新团队,但大多数时间里,没办法跟他们在一起开会,更没办法手把手指导他们,只能远程给下指令、看报告,给他们定方向。


更重要的是,朋友和我从未接触过相关行业,有大量的规则需要学习;团队也都是新人。于是,有非常多的东西,只能我们先去摸索、交流、合作,然后再教他们去做。


辛苦倒是不至于,但多少会有一点疲劳。


尤其是人在其他城市看市场、谈合作,或是在家里处理事务的时候,看着那边迟缓乃至停滞的进度,大家磨合期的不适应,时常会有点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强烈的时候,会致使脑子里一遍遍地过着计划、思路,思考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如何推动团队……


我想,这种感觉,你应该也遇到过:疲惫、忙碌,感觉脑子里装满了东西,感觉事情一直不如意,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失眠。


还好,跌跌撞撞一个月,项目也算是告一段落,基本成型了。


今天,主要想聊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帮我克服了焦虑和压力,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也希望能帮大家在繁忙的事务里,得到更多抽身出来的机会。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不要敌视焦虑,焦虑其实是我们的朋友。


为什么呢?我们先从焦虑的根源开始聊起。


你可能会发现:你没法主宰你的大脑。很多时候,它会不受你的控制,持续聚焦、关注着一些负面的问题。


比如:

  • 手头上还没完成的任务;

  • 拖延了好几天的方案、材料;

  • 尚未到来的一项艰巨的工作;

  • 下星期身心俱疲的出差安排;

……


你再三告诉大脑「不要想」,毫无作用,大脑会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反刍」着这些东西,持续给你发送「还有这些问题需要处理」的信号。


这些信号堆积在一起,就会不断挤压你的认知资源,让你疲于应对、目不暇接,产生疲惫感、压力感、焦虑感。


这其实不是大脑的错 —— 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天生就会对三种东西特别敏感:恐惧,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合称 FUD 因素(Fear,uncertainty,doubt)。


为什么呢?因为 FUD 因素,在漫长的进化里,是对我们产生最大威胁的东西。


恐惧,往往意味着直接的危险(比如猛兽、陷阱),会直接危及生命;

不确定性,往往意味着大量的资源耗用,会挤压个体思考和处理其他问题的能力;

自我怀疑,意味着对存在感和自尊的动摇,这会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从而,大脑早已学会了对它们保持警惕:一旦这些因素占据的水平过高,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你发送警报,提醒你:FUD 因素已超过警戒线,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啦!


所以,焦虑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个警报、一个信号,提醒你:生活中,有些东西已经超出了掌控,必须赶紧采取行动。


问题是什么呢?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早已不需要这样的预警体系 —— 我们自己完全可以知觉到,不需要大脑来提醒我们。


但大脑的进化太短,它还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没办法改变对 FUD 因素的预警水平。


这就导致了:明明是提醒你去应对问题的警报,反过来成为了我们压力的助燃剂,不断地增加着我们的压力。


并且这个警报还没法关掉。它会持续到问题被解决了为止。


所以,我一直说:对压力和焦虑,不要无视,也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接纳它们,跟它们和解,去「驯化」它们,让压力和焦虑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妨试试用「转换视点」的方法,帮助大脑把注意力,从造成困扰的问题移开,让自己有更多的空隙和机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是我的实际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你。



1. 人称视点转换


在这些「转换视点」的方法中,我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是「人称转换」。


什么意思呢?


前面说过:焦虑的来源,是大脑对于问题本身的过度关注和聚焦。而这种聚焦,会把你的思维局限在问题的框架内,让你难以跳出来,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反过来,这种局限又会进一步让你感到「无路可走」,给你造成压力,不断强化和加重焦虑感。


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稀缺》中也提到过相似的原理:当我们急需找到方向时,我们实际上就陷入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本身,会大大束缚我们的视野,把我们的思路变得狭窄,从而更难找到出路。


这时,不妨试试「人称转换」的方式,帮助大脑跳出问题的框架。


具体而言,它需要你采取「三种视点」,来分析眼前遇到的问题。


1)自我视点


你可以打开一本笔记本,在第一页,一条条写下你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比如:

(1)我担心项目不能如期上线;

(2)如果不能如期上线,可能会造成资金损失;

(3)如果不能如期上线,我需要再投入一到两周的时间去善后,这可能会严重干扰我其他工作;

……


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妨试着从两部分入手:

(1)问题的根源 ——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它的原因是什么?

(2)问题的结果 —— 如果它真的发生了,会怎么样?


这就是你从「自我」角度所记述下来的「剖析」。


写完之后。把本子合上,过一段时间(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可以)再拿出来,转换到第二个视点。


2)对话视点


现在,假设你是另一个人,刚才这份「剖析」,是一位朋友向你求助的书面内容。拿起笔,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批判性地审视上面写的东西,问自己:

  • 哪些结果并不一定会发生?

  • 哪些环节存在其他可能性?

  • 哪些原因可以有别的解释?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写下你的修改和批注,罗列出其他的可能性。


不妨假设「你的朋友」就坐在你面前,眉头紧锁、坐立不安。你要想:你会如何去安慰他?如何缓解他的紧张和不安?


把这些话组织一下,说出来,或是写下来。


你会发现:仅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结果很可能就全然不同。


3)观察视点


完成第二步之后,再合上本子,去做别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打开这一页。


这时,你的身份再次改变了:你不是当事人,也不是寻求帮助的对象,而是完全站在第三方的路人。你要完全从旁观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上面写的东西。


同样,不访问自己这些问题:

  • 他们所纠结的事情重要吗?

  • 从旁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系统,它最重要的地方是什么?

  • 有没有任何方向上的偏差?

……


这一步骤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强迫你从「旁观」的角度,摒弃所有内部的因素,单纯从外部去看待它:

  • 你所纠结的,对外界来说真的重要吗?

  • 你所在意的,是否也是外界所在意的?

  • 外界真正关注的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可以帮助你「拔高视角」,从更宏观、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之前的问题。


很有可能,你会发现之前的自己完全错了,问题将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样貌。




2. 时间视点转换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聚焦的,往往是「短期」—— 我们意识到:事情有可能会变坏,它可能导致一连串不好的后果。


我们试图改变,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那么,不妨试一试,把视点进行转换:

从短期,改变到长期上去,去考虑它的结果和影响。


具体来说,不妨从两个方向去延伸思考:


1)正向发展


想象:如果问题成功被解决了,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会怎么样?


如果项目成功了,你会得到什么回报?你会在哪里?跟什么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景象,越生动、越形象越好,最好能演绎出整段画面和情节。


不要觉得这是做白日梦 —— 实际上,认知科学已经证明:当我们在想象某个情景时,大脑中相关的感受器也会被激活,脑区会变得更为活跃。


也就是说,仅仅只是「想象」某个事情,所造成的效果,也将趋近于它实际发生 —— 这将有助于激活大脑的奖赏通道,减轻压力,释放神经递质。


2)反向发展


短暂的「正向想象」之后,不妨反过来,去思考:如果问题失败了,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会怎么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承受力。你会发现,大脑会下意识地排斥它 —— 很正常,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想象,就接近于「感受」。没有人喜欢感受失败和挫折。


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的阈值,同时,降低大脑对问题预判的不确定性。


大多数焦虑,实际都源于对负面结果的不确定性 —— 你不知道情况会不会变坏,可能变得多坏。因此,你会持续不断地保持「高唤醒状态」,这就会造成压力和疲惫。


但如果你想象出了最坏的结果,哪怕它无法承受,你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慌,也会大大缓解:它不会再坏了,最坏也不过如此。


一旦确认风险是已知的,可控的,哪怕风险和结果没有丝毫变化,大脑的紧张状况也会大大缓解。


面对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接受它。



3. 关注视点转换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开小差。


不论是写作、做产品,还是开会、培训团队、谈合作,我总是会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地「开小差」。


开小差的时候,会做什么事呢?可能会看书,看视频,或是漫无目的地散步,逛街,看一些有意思的店,跟店里的人攀谈,或者就是简单地发呆、小憩,等等。


这不是偷懒,也不是拖延(其实就是)。实际上,开小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短暂地「重启」你的大脑。


我想,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聚精会神思考某个问题时,一直不得其解。而放松、走路、休息的时候,却突然间灵光一闪,冒出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很多时候,苦思冥想多时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很简单:当我们聚焦在当前事物时,我们的思维就被局限在其中。这时,我们进入的是「聚合状态」。


它可以深入思考、分析,但很难跳出框架,去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甚至,时间久了,你会感到头皮发麻、紧绷 —— 这些都是过度紧张的表现。


但当你放松和休息时,就相当于重启了思维,让它从「聚合状态」变成「发散状态」。


你的大脑会感觉更活跃,更轻松。各种各样的念头、想法、点子,会纷至沓来地跳出来……它没法深入思考问题,但却能帮你横向拓宽可能性。


尤其是当你活动、走动的时候,会摄入更多的氧气,从而激活大脑,让过度紧张的状态得到纾解。


你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更立体地去看待困扰你的问题。从而,跳出之前自己设下的藩篱和束缚。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呢?就是降低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减缓你的压力和焦虑感。


这就是「关注视点」的转换 —— 把你脑海中关注、思考的东西,切换一下,用新的刺激去替代它。试着去重新启动和激活大脑。


很多时候,它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



4. 结果视点转换


最后,简单聊一聊「结果视点」。


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往往聚焦的是「失去」。

比如:项目失败了会造成损失;任务没完成会影响我的升职;出差会造成身心疲劳,原定的计划又要推迟了……


这些对「失去」的恐慌和厌恶,让我们在问题面前,难以保持正常的思考状态。


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我会事先把一些大的问题和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并记在笔记工具里面,作为一个个「埋点」。诸如:

给这个模型起一个什么名字?

如何给这个工具找到3个实例?

如何安排这节课的大纲和框架?

给这个知识点提供哪些阅读材料?

……


诸如此类。


然后,在感到压力和焦虑时,拿出笔记,暂时抛开困扰我的问题,把视角切换到这些小的「埋点」上,专注去解决一到两个小点。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我能立即直观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摆脱由「损失厌恶」带来的沮丧和低落。


甚至,你不需要真的给出结果,光是感受到「事情在推进」「一切在好转」,都能给你带来大量的满足感。


这些小的「埋点」,就像一个个补给包,在状态低落的时候,随时随地帮你补满血。


(这一点,和 AFD 工作管理法中的 Dessert 清单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太一样,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今天先分享这些内容。


关于焦虑、压力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参考下面几篇文章:

压力、愤怒、烦恼?这套方法,帮你掌控自己的大脑

自卑、焦虑、社交障碍?这套思维方式可以帮到你

如何高效克服情绪的困扰?


愿我们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



如果你有关于生活、学习、思维的困惑

点击阅读原文,都可以找到答案


或者读读这些文章:

如何洞悉事物本质?(一)

我们正活在一个「高度设计」的世界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THE END

-  晚  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