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AI绘画
本文编号 230330
前阵子,我写了一篇讲 ChatGPT 的文章,里面提到国外的一个案例:有人用 OpenAI 提供的工具,把自己的日记输入进去,训练了一个「童年的自己」,并向她提问、跟她对话,帮助自己理清内心的思绪。几天后,在另一篇文章的评论区里,有读者兴奋地告诉我:她按照我给的这个案例,自己试着动手搭建了一下,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也切实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问题。这位读者的行动力令我惊叹,同时也令我感到汗颜。因为我自己也无法做到像她这样,看到一个有趣的想法就立刻动手去实现。当然,不止这位读者,类似的情况还有非常多 —— 几乎在每一篇文章的留言区里,我都能看见这样的留言:- 「上次试用了你说的某某方法,效果非常好,立刻解决了我的某某问题。」
- 「读了文章之后,我马上试着去实践,也跟大家分享我的实践感受……」
- 「坚持使用某某方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显看到了自己的变化,非常感谢。」
每每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对他们的行动力赞叹不已。- 「读了很多书,看了许多文章,很多观点当下总觉得很有道理,但一转眼就忘了。」
- 「学了很多课程,也接触了不少方法,但一直没有去实践,差不多都忘光了。」
这两者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我想,可能不在于认知,也未必在于时间、精力、资源……很多时候也许只在于一种意愿,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冲动:「看到一个东西,令我很感兴趣,我想立刻动手去把它实现」。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在别人眼中「成功」的人,一定比别人懂得更多、认知更深刻吗?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为什么呢?在每一个别人选择「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关口,他都选择了「动手做一做,让我试试看」。一两次的选择未必能看出什么,但日积月累,就足以使他积累起许多的阅历、资源和经验,从而跟别人拉开差距。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解决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了解别人不了解的事物?也许,这就是答案。所以,在这几年的文章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我孜孜不倦、一直着力在分享和阐述的:那就是「行动力」。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非常容易令人产生一种「知道的幻觉」。我们总是在追求「知道更多」,追求让自己去读许多书,知道许多道理,了解许多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但有多少人就止步于此,欣喜于「我又知道了一个东西」,而从来不肯再往前迈出一步 —— 不论是分享自己的见解,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具体的问题,还是做出实际的成果,通通欠奉?你所「知道」的东西,如果不能落实为「做到」,那就是毫无价值的。这样,除了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许多人可能会有很多理由。我把它们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忙」:我也知道要去行动,但我实在抽不出时间,等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再考虑吧。第二类是「拖延」:我也知道它很有用,但我现在还没准备好,等我准备好的时候再去尝试吧。第三类是「不重要」:我也觉得它很有趣,但它对我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想先做更重要的事情。这三类理由当然都是有道理的,也很客观,但是,我们不妨这样考虑: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满足、很幸福,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需求,那自然不用去寻求「改变」,因为你的现状已经足够好,这非常好。但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不够满意,觉得它还有可以提高和改变的地方,那么你首要要考虑的问题,就不应该是「保持现状」,而是:我做些什么,可以让现状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去改变?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系统的改变是需要引入外力的。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每天的生活,是不可能「自动」发生改变的。你觉得现在忙,不想去改变,那么可能过了一年、两年,你还是处于忙碌之中。难道就一直不去行动吗?有效的思维应该是:如果我想寻求改变,尽管我现在可能很忙、没准备好、觉得它们不重要……但我始终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腾出一点可能性,留出一个「接口」,让我去动手尝试一些新东西,探索一些新事物,看看能不能对我现有的系统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哪怕这点可能性只占你生活的5%、10%……它跟「完全不去做」,也是天壤之别。你想中奖,那么前提肯定是把自己放到奖池里;你想让生活变得不同,那么必然需要去做出一点点改变 —— 即使这种改变非常微弱,也一定比「什么都不做」更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做出调整。如果你很忙,那么可以先压缩去动手行动的时间,哪怕把它压到每天15分钟、半小时也不要紧,重点是你要迈出去。慢慢来,一步步来。如果你还没准备好,那么不妨一边积累「已知」,一边探索和试错「未知」,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步步去适应变化,找到新的契机。如果你觉得它们不重要,那么也不妨把它们当成一步「闲子」,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把它们作为跳板和桥梁,搭起自己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通道,让自己接触到更多的可能性。像这样,一步步试探,一步步调整。一旦找到契机或者得到反馈,再试着把它扩大,为自己的生活「撕开」一道裂缝,让光照进来。尤其是面对即将到来的 AI 时代,这种愿意去动手探索和尝试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随着 AI 的发展,许多原本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将被移走。我们可能将迎来一个 AI 「移山填海」,搬走阻碍每个人发挥能力的一切因素的时代。举个例子:我昨天做了这么一个尝试:扮演一个对编程零基础的新手,让 GPT-4 全程教我编程。用了半小时,成功地实现了一个爬虫。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复制它生成的代码,运行,把报错结果发给它,让它分析原因,生成新的代码,再复制,运行……几轮对话下来就搞定了。并且,GPT-4 对代码解释得非常详尽。对于每一个报错,它都会给出详细的可能性和分析,并告诉我应该如何去检测。写完之后,我不但拥有了一个能运行的程序,甚至学会了该怎么去写这个程序。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真切地感受到:许多曾经阻碍我们去发挥创造力的因素,也许都将不复存在了。看不懂英语书籍?没关系,AI 可以一键帮你翻译。得益于大规模语言模型,效果非常棒,甚至比非对应行业的译员译得还棒。看不懂专业论文?没关系,AI 可以扮演你的学习顾问。看不懂的术语可以直接问它,它会一步步教到你懂为止,绝对不会失去耐心。我有一个想法,只缺一个程序员?没关系,AI 可以帮你编程,一步步教会你,实现你想要的效果。我写了一部小说,想给它配插图,但是不会画画?没关系,AI 可以帮你画画……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境,也许现在的 AI 还不够强大,但在不远的将来,这些都很可能实现。那么,到了那时,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我们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呢?是创意?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还是「愿意去动手」的能力。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道理每个人都可能知道,但能不能把它落实,能否把它转化成能够「堆高」自己高度的资产,看的就是每个人的动手能力。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讲过:AI 对个体来说,更像是一个「放大器」,它会放大你的技能、经验和优势。你在某些方面有所积累,就更加容易在 AI 的加持下去学习和提升;你在好几个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涉猎,就更容易在 AI 的帮助下实现跨界和整合。就像前面的例子。我能通过 AI 学习编程,是因为我懂一点电脑的基础知识。如果我对电脑一窍不通,那么这也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反过来,一个已经对编程非常精通的人,在 AI 的加持下,不论是使用另一门编程语言,还是做出有用的程序,都会更加简单而高效。你越是愿意去动手折腾,学习,尝试,就越容易从变化和混乱之中找到新的机会,让自己的成长和产出得到极大的加速。如果说 AI 会替代掉人工,那么最容易被替代的,一定是不愿意动手、不愿意折腾、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变的人。不论你是想对现在的生活做出改变,还是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有一件事情都是你可以从现在就开始的:那就是培养「动手尝试」的习惯。这个世界的变化一定会越来越大,如何在不确定的风浪里,实现确定性的成长?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把生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多数」,去做确定的事情,获取确定的积累;另一部分是「少数」,去探索种种可能性,寻求变化可能带给自己的机遇和收益。这个思维脱胎自塔勒布的「杠铃法则」,我自己把它叫做「15%可能性」:用85%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日常生活,积累优势;剩下的15%则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去投入到不确定和未知之中,让自己试错。- 试着把自己想做的东西做出来,把自己的点子付诸行动;
- 认识更多的、不同的人,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许多阻碍其实都不是阻碍。当你真正试着去动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所恐惧、担忧、害怕的困难,并不真实存在,它们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而已。1)养成习惯:一旦脑海中产生一个想法,第一直觉永远是去问:我第一步该做什么?许多人会容易陷入「过度评估」的困境里,容易对一个想法翻来覆去地想,去斟酌得失、权衡利弊……但正是在这种翻来覆去的考虑之中,很容易把它无限延期,最终不了了之。想一想,有多少想法,就在这种「我再看看」「我再考虑」的搪塞之中,被堆积在思维的角落里积灰,被自己淡忘?不要陷入无意义的过度评估和内耗之中,试着把想法转化为行动,不要多想,先迈出第一步再说。一旦你走出去,你的惯性就会驱动你一直把它做下去。许多人羞于这一点。许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不够好。尽管我又做到了XX,但我离理想中的目标还非常遥远,所以我不能自满、不能自得,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这会造成非常强大的压力,它会让你始终有一种「羞耻感」。你会觉得你是不配被赞扬、被肯定的,别人越是肯定你,你越是感到惶恐,难以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欣赏自己,从而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你已经足够好了。你做成的任何一件事情,不管它在别人眼里多么微不足道,都是你人生中值得大挥一笔的一大步。它意味着,你又变得更优秀了一点,厉害了一点,完美了一点。请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庆祝,给自己一个赞赏,为自己感到高兴。建立良好的反馈链路,才能让我们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保持动力。3)如果一件事情,你没有很强的理由不去做,那么,优先选择去做。这是我强调过许多次的「后悔模型」,也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信条。一件事情,短期上我们可能会后悔于「做错」,但长期我们往往会更加后悔于「没做」。优秀的人跟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其实也许没有那么复杂,可能只是在于:优秀的人能够让自己跨越那道一线之隔的门槛,去持续地采取行动。学到一个方法时:哎呀这方法真不错,我一定要用起来!遇到对应的场景:上次是不是学了一个什么方法?要用一下试试看吗?算了,感觉好麻烦,下次吧……碰到困难和障碍: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果然还是得用老法子。可能还是要找到更适合我的方式吧。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你这个方法挺好的,但好像不太适合我,我一直用不上。谢谢您啦。学到一个方法时:哎呀这方法真不错,我一定要用起来!遇到对应的场景:终于有机会可以试一试了,让我来想想应该怎么做,然后把每一步记下来,做好复盘。碰到困难和障碍:为什么这里不奏效呢?是不是需要进行微调?我来做个实验,看看怎么调整会更好。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你的方法特别好,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您可以看一下,也欢迎您给一些指导。最后,我想跟你聊聊我的一点想法和感受,也许对你有用。不妨把这个世界想象成一个游戏,或者一个游乐场,而每个人都是一个在这个世界上到处走动、探索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这里看看,那里玩玩」,去发现和挖掘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和方向里有趣的、美好的事物,从探索中找到乐趣。不妨放下成长和环境对我们的打磨和塑造,重新找回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的热情、好奇和兴奋,对一切新事物睁大双眼,用孩子般的热情去把玩它、欣赏它、学习它。不妨试着对这个世界伸出手,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从高处俯瞰的感觉。想象你的双手,你的精神,你的感官延伸到周围,延伸到整个世界。想象空间失去了阻隔,一切都融入你的身体,变成你四肢的一部分,你能够去触及它们,干预它们,安排它们,重组它们。不妨想象你身处一片星空之下,你每一件想做成的事情,都是星空中的一个小小光点,吸引着你向它走去。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光点就越多,直到最终铺满整片星空。它们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指引着你的道路。不妨聚精会神地描绘你想做成的每一件事情,想象它的样子,想象它被完成之后的全貌,而你正在一步步填补它,修复它,接近它。你或许会发现,「动手去做」并没有那么困难,它将会成为你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乃至于一种本能。2)如果大家感兴趣,后面也会分享一些阅读英语文献和书籍的技巧。3)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够真的去「动手行动」喔。可以从改变自己一个坏习惯开始,或者从建立一个新的好习惯开始。微信推出了一个新的功能:现在在公众号搜索文章,可以直接指定文章的发布日期了。
大家点击公众号名称,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的搜索图标,不但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文章,也能指定文章的发布时间了。————
我为《打开心智》做了一个答疑通道,点击图片即可进入:
也可以从:公众号 菜单栏 - 书的答疑 进入。
里面有3个内容:
- 提问通道: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里面提问,我每天都会回答问题。
- 更新通道:关于书的更新、补充和修正,我会集中汇总到里面,可以时不时进去看一下。
- 书评通道:汇总读者分享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