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大学“十三五”巡礼(三)| 多轮驱动齐发力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奋进的 青岛大学 2022-05-17







“十三五”以来,全校科技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校第三次党代会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科学研究提升工程,聚焦原始创新和服务社会,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基础研究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等多轮驱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跑出“加速度”。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绽放全新活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源”,加强科技政策顶层设计,努力优化科研生态。

一是创新科技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以二级单位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目标管理和分类考核体系,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平论文、科技经费总量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并设置新增科技奖项、科技平台等提升任务,鼓励二级单位“非对称”发展,力争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成立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出台《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青岛大学学科型公司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关卡。

三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全面推行以科研项目为牵引、首席研究员(PI)负责制的科研团队形成机制,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学科人才的跨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提升科技攻关能力。

四是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纳入二级单位科技工作考核体系,修改完善科研业绩分类分级办法,提高横向项目到账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在业绩评价中的权重,并在高级职称评审、各类人才工程评审办法中设置横向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经费门槛条件,进一步健全了推动科研人员进企业、进车间,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政策引导、保障与激励机制,助推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坚持以基础研究为抓手,

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支持,是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学校始终把申报基金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一是将加强基金申报工作纳入常态化。学院书记、院长、分管院长等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基金申报工作,在教师信息分析、科研团队整合、基金申报指导、同行专家邀请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对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做出重大贡献。

二是高度重视申报基金的“战术问题”。要求二级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做到尽职尽责,在抓早、抓细、抓实上下功夫,制定详细的落实举措。

三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培育工作。围绕科学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依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学院、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引领作用,全力培养优青,谋划培育杰青,使青年人才成为科研创新的引领力量和申报重大项目的主力军。“十三五”以来,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79项,较“十二五”增加318项;含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优青2项;2018年获批163项,列全国高校第54位,创历史新高,获批数量连续年列省属高校第一位,并连续超过第二名1.5倍以上;青年科学基金占比为58.94%,列全国高校第3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6项、子课题20项,其中1个重点专项获资助经费2034万元,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3项。另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12项,含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项、杰青7项、优青22项,获批数量列省属高校第一位。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3项,含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关键技术项目8项。累计获科技经费8.8亿元,较“十二五”增加3.1亿元。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

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追求学术卓越。

一是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聚焦学科领域内的顶级期刊,有针对性地培育高质量学术成果。

二是及时修改完善标志性科研业绩奖励政策,加强政策、成果宣传,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联合发表高水平文章。

三是抓住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有力机遇,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和优势特色,整合科研队伍,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开展重点科研攻关,在承担重大项目、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培育高层次科技奖励。“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奖3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9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3项;获青岛市科技奖125项,其中一等奖12项;获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奖90项,其中一等奖2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687篇,列省属高校第一位,较“十二五”增加近9000篇。在最新ESI综合排名中,国内排名第73位、世界排名1035位,较2016年分别前进24位、757位;论文他引154277次,较2016年增加123778次;篇均引用10.26次,较2016年提高3.48次;ESI高被引论文总数达250篇,较2016年增加215篇。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自然》主刊2篇,CNS子刊11篇,《美国科学院院报》2篇,《化学评论》《化学会评论》《美国化学会志》13篇。




坚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

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引育并举打造人才高地。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渐凸显,推动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十三五”以来,入选首批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杰出人才1人,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青岛市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新增省部共建生态纺织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9个、市厅级平台30个。

发起并作为股东单位共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与海信集团联合申请获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以首席专家为核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围绕医学、纺织、材料、系统科学等学科群,重点打造了一批跨学院、跨学科校级直属科研机构,培育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例如,依托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建成省级创新平台2个;依托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1项,建成省级创新平台2个;依托生态纺织技术创新研究院,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2项,并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依托杂化材料研究院,成功打造“两基地一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2项;依托未来研究院,已在城阳集中布局了学校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1项。校直属科研机构已成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桥头堡”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坚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把加快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将联合共建研发机构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举措,先后共建了“青岛肿瘤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青岛大学施耐德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海洋粮仓产业发展研究院”“海尔衣联网青岛大学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依托青岛肿瘤研究院,获建设经费2亿元,吕志民教授团队的前沿成果两度登上《自然》主刊,获国家、省市级项目14项。

依托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获运行经费4000万元,已立项10余个与威海市企业的联合研发项目。

依托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搭建了国内首个人源细胞重组蛋白生产平台,并成功引入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作方,成立一年来已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累计获纵、横向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市工信局已发文支持建设“青岛(华赛)区域细胞制备中心”。

新型研发机构成为连接科技与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研融合提供了优质土壤。





在服务社会方面,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董蒨教授团队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外科智能显示系统”,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夏延致教授团队利用海藻纤维制备技术开发多功能海洋纤维及纺织品,建成以海带为原料年产6000吨的海藻纤维生产线;房宽峻教授团队研发的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关键技术、高品质纺织品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等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全面推广应用;韩光亭教授团队研发的无乳胶环保地毯技术在东方地毯有限公司实施应用,年产5000吨植物染健康产品生态纺织项目在恒丰集团推广应用;刘敬权教授团队创立的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现有一条年产1000吨的石墨烯浆料生产线;曲丽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石墨烯在纺织领域应用研究,与济南圣泉、青岛即发、恒天海龙、青岛雪达等企业开展了深入技术合作;龙云泽教授团队与青岛聚纳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手持式静电纺丝仪、大型纳米纤维生产线等被CCTV新闻联播报道,多款产品已销售到国外;田晓亮教授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动力型热管系统”,获25项发明专利,与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高端中央空调装备,已到账横向经费3000余万元。



回顾成就,我们备受鼓舞;展望未来,大家信心满怀。我们一定要遵照“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总体思路,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追求重大原始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继续拼搏奋斗,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让科技创新事业在青岛大学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青岛大学—QU_1909—

封面 / 何锦 尹晓嵋

编辑 / 尹晓嵋

审校 / 王迎新 周莉娜 覃梦婕责编 / 魏喆吉 魏小平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点分享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