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坛光:八天七夜他为冰川“体检”
青岛早报专版报道我校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优秀校友高坛光
每年五月,对全国珠峰科考队伍来说都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黄金窗口期。今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是有史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作为此次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分队的科考队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高坛光,2006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这是他的第三次珠峰科考经历。近日,记者采访了高坛光,听他讲述此次科考中鲜为人知的经历。
高坛光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现场
冰川科考遇见最美冰塔
为何选在东绒布冰川区域进行此次重点科考作业? 高坛光告诉记者: 东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 隶属于绒布冰川的两条支流之一。另一条冰川——西绒布冰川, 相比东绒布冰川地形太过险要,多年来因为鲜有科考队伍前去探路,没有形成攀登路线,容易发生险情和意外。而东绒布冰川由于开测时间早, 已经形成了徒步路面,所以此次科考在此选址。采访中, 高坛光向记者介绍, 珠峰地区是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 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而且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 面积达73平方公里。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科考中最难得一见的冰塔,给此次科考提供了关键的启示。”在高坛光展示的图片资料中记者看到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接一座,高达数十米。有的如金字塔、有的如古刹钟楼,个个晶莹夺目。然而,谈起冰塔的形成原因,高坛光言语中流露出无奈。他向记者透露:“其实冰塔是冰川表面因长时期发生差别消融所形成的。”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温度不同导致冰体的消融速度不同,或因下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裂隙将冰川分割成一个个冰块。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如风、太阳辐射等), 裂缝融化较快,最终慢慢形成一个个耸立的冰塔。这也预示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在渐渐消融。
八天七夜,在东绒布冰川区域科考的时间里,高坛光所在的科考小组利用3D激光扫描仪和雷达测厚仪对珠峰东绒布冰川14.68平方公里范围进行高精度测量, 累计扫描面积达22平方公里,水平分辨率达到3厘米到10厘米,垂直分辨率能达到10厘米,这也是今年首次对东绒布冰川进行全面“体检”创造了珠峰冰川高分辨率扫描面积纪录。
高坛光告诉记者,在珠峰科考中有这样一句俗语:“南坡怕雪、北坡怕风。”而此次的科考路线,就是在珠峰北坡范围内。因此,即便是再专业的无人机,也无法避免“炸机”的遭遇。这次带了两台专业无人机,全都‘炸机’了。高坛光表示,探测珠峰冰川卫星遥感是进行冰川观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卫星遥感获取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所以本次“冰川体检”采用现场无人机观测的方式获得较为精准的冰川厚度数据。与我们日常用的无人机不同的是,为了能够更精准地观测冰川变化数据,高坛光将此次作业的无人机进行了升级。无人机安装了“RTK”实时动态差分系统,能够通过GPS北斗等定位获取冰川三维数据。但是,大自然变幻莫测,尤其是在珠峰上,无人机航行过程中需要克服超过12级的大风,还有低温、飞行高度上限和充电等设备难题。还有环境对人体带来的极大挑战。观测过程中,科考仪器时常因为海拔高、气温低无法开机,他不得不用体温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即便好不容易飞起来,无人机也多次因为大风不幸坠落。然而这一切并没让高坛光退缩,为了能在风力最小的时候观测,他每天天不亮起床争分夺秒进行观测作业。经过多次坚持与不懈努力, 无人机一度超越飞行设计上限,最终取得了22平方公里的观测记录,为此次科考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科考队员每天清晨出发完成各项科考任务
藏冰卧雪成家常事
十多人的团队,大家分工明确,一路很热闹,但过程也很“难熬”。在与高坛光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在珠峰科考过程中,大家会拍摄各种雄伟壮观的雪山景观,但很少能让自己留下一张露出面容的照片,几乎每张照片都是戴着各种防护面罩,完全看不出容貌。“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大家在山上虽然每天都在涂抹防晒霜,但冰雪反射的阳光还是灼伤了皮肤,如果不是戴着防护面罩,恐怕下山后要褪三层皮。”皮肤的灼伤或许不算什么,在海拔6350米科考营地,大家晚上挤在一个帐篷里休息,缺氧带来的头疼让每个人辗转反侧。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睡袋周边全是湿冷的雾水。高坛光说:“睡袋湿了也不能拿出去晒,不然一会儿成了冰袋。”
后续, 科研人员将对采集到的冰雪样品分析,观察样品里的化学成分,进而还原地质时期直至今天的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珠峰科考过程中,需要克服极大的身体素质挑战和设备运行难题,不是真正热爱这门专业,恐怕很难坚持下来。”谈起对地理科学学科的学习和深造,高坛光坦言,从2002年考入青岛大学进入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后,通过对专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努力,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他后来又考入中国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硕博连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作为高坛光的导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张绪良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学院一直为岛城热爱地理学科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发展平台。如今,除了深耕地理学科的科考人才外,还有一大批学子走上为国家培育地理学科人才的道路。张绪良表示:“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进入岛城中学、高校从事地理教师这一职业,为更多热爱地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青藏高原独特雪景
人
wu对
dui话hua
记者:珠峰科考为什么选在5月份进行?
高坛光:珠峰地区冬天天气较为恶劣,6月至10月的夏季则因为冰川和冻土融化造成交通困难。5月正好是珠峰地区季风和非季风期的窗口时间,气候相对会比较平和。所以基本登山队和科考队都会选择这个时间进入珠峰地区登顶。
记者:登山队员为什么选择凌晨出发登顶作业?
高坛光:珠峰由于海拔高,所以山顶的风会非常大,而到了下午,风力就会进一步加大,这会给登山队带来非常大的危险。为了保证能够在下午之前撤离,登山队就必须在凌晨开始冲顶。
另一方面,登山队员一般都会带着沉重的登山装备,如果沿途积雪过软或者粘鞋的话,就非常消耗登山队员的体力,而凌晨的温度非常低,雪就会变硬而不容易粘鞋,所以登山队员都会选择在凌晨开始冲顶。
记者:这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考行动,为我国珠峰科考带来了哪些突破性成果?
高坛光:此次科考行动中,科考队获得了多项“首次”成果。除我所在科考团队第一次完成珠峰东绒布冰川全面高分辨率“体检”外,有其他团队的科考队员在8830米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建成了梯度联网的巅峰站,随后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成为地球之巅的“科学灯塔”。还有科考团队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间隔100米样品支撑的珠峰顶部冰雪样品,已进人实验室分析研究阶段。也有的科考队第一次在珠峰峰顶海拔8848.86米 7028米和6500米等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冰芯样品,用于稳定同位素、黑碳、气溶胶等分析,成果收获很丰富。
▼往期精彩回顾▼
△学校召开青岛大学第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暨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会
△这样的青大生活,太真实了!
△青大学子吴梓钰:一次次跌倒 又一次次站起
青岛大学
—QU_1909—
图文来源 / 观海新闻 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 / 受访者本人提供
封面 / 倪润泽
编辑 / 唐晨曦
审校 / 赵心书 王晶 郑雨欣 仲翔宇
责编 / 魏喆吉 王沛然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