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他是青大新生袁佳鹏!
9月3日,青岛大学新生陆续报到,开启了全新的大学生活。青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迎来一名研究生新生,跟其他赶来报到的新生不同,他从河北邯郸老家骑行抵达青岛,500多公里的路程骑行了四天三夜。一路上虽然经历了无数曲折,却也让他更加懂得了坚持。
袁佳鹏,河北邯郸人,2023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保社会工程,现就读于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
袁佳鹏说:“青岛大学一直是我梦想考入的学校。”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便萌生了一个想法:骑行去学校!他要用人生中第一次骑行,开启他研究生新生活。他毅然决然选择骑行从河北邯郸来到山东青岛。
在讲述自己的骑行故事时,袁佳鹏说这是一次突发奇想,“用骑行这一方式开启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先吃点苦,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的生活。”他觉得研究生生活会比本科阶段更累,困难更多,自己之前也没有骑行的经验,如果能骑自行车来学校,那么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挺过去了。因此,他想要挑战一下自己。
袁佳鹏平时很喜欢运动,本科期间曾获两次校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热爱踢足球,身体素质也不错,从开始有骑行去学校的想法到开始骑行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让爸妈把行李寄到学校,自己准备了随身携带的一些东西:水壶、充电宝、小行李包等,就开启了骑行。
从河北邯郸到青岛大学,大约533公里的路程,他用车轮从西向东丈量了整个齐鲁大地。袁佳鹏每天早晨七八点左右启程,到晚上八九点就找地方休息,全程用了四天三夜,终于在报到日之前抵达学校。9月2日到达青岛看到青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觉得这一路走来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值了,至少心里面没有遗憾。他特意在学校门口合了影,作为对一路骑行报到的纪念,也是对研究生生活的一种迎接方式。
看似“又帅又酷”的骑行,过程却充满了曲折,没有长途骑行经验的他,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说,家人担心路上的安全,一开始不同意骑行,出发前一晚还在劝说。但是袁佳鹏非常坚定,想要通过骑行挑战自我,踏上了骑行报到之路。在骑行过程中,山地车的链子掉了两次,直接卡在了齿轮中间,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道村路,他没带工具,为了能尽快赶路,他用手硬将车链子扯了出来;为节约时间,天黑就住在路边一晚二三十块钱的小旅馆,虽是单人单间,却可以清晰听见隔壁房间的“呼噜声”。
在路途中有很多让他印象深刻的事,他说:“第二天的路程是这四天里最难的,中午的时候,我就中暑了,于是在临近的一个小村子里买了一盒藿香正气水,休息了两个小时,便又开始赶路了。晚上快到青州市的时候,有一座山,叫牛角岭,山上的山路全都是发卡式的拐弯,而且上坡很多,路非常难走,就推着自行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住的地方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路上没有一个路灯,大货车比较多,路况非常危险,但还是很幸运,我坚持了下来。”
尽管途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从没想过放弃,累了就在旁边稍微休息一下,便继续赶路,“往前走一步,或者是蹬一下就代表着我离青岛大学更近了一步。”往前一步,就离目标更进一步,这便是袁佳鹏继续前行的动力,不管是骑行的过程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他认为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回想这次骑行,他非常感谢家人和朋友的关心,更想感谢一路上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虽是过路之缘,却更加弥足珍贵。不过,袁佳鹏也表示,如果再来一次骑行,自己会充分考虑后果,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不让家人担惊受怕。
袁佳鹏对自己即将到来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期待,他说未来三年的读研生活,即使目标遥远、曲折,只要有目标在,找准道路,让自己浮躁的心沉潜下来,为目标付出实际行动,总会有拥抱梦想的那一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按部就班往前走,坚持不懈便会成功。
▼往期精彩回顾▼
△开学模式,一键切换!
青岛大学
—QU_1909—
图片 / 受访者本人提供
部分文案来源 / 半岛新闻
采访 & 文字 / 许青
编辑 / 许青
审校 / 张嘉晴 孙若童 孙馨月 武桐萱责编 / 魏喆吉 王沛然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