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上海申康:传说中的“医疗国资委”是如何办医院的
到2015年9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走过了整整10年。在争议中诞生,又在争议中前行,“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的申康多少显得低调且神秘。然而,10年间,一系列申康特色办医举措的推行,又使得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上海医院管理创新格外引人关注。
小新君日前深入到申康实地以及其下辖的重量级医院,亲身感受申康的管理风格、管理实践、管理效率,为您掀开面纱,一探“锋芒”。
院长是不是多了一个“婆婆”
在位于上海市康定路2号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10年纪念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院落里添置了一块石碑,上面铭刻着申康人自己总结的四字精神“惟新笃行”。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积极探索对所办公立医疗机构实行非行政化、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独立、非营利性的市场主体。这是10年前,宣告申康成立的上海市文件明确提出的要求。再回首,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认为,这句话定位准确,让申康、医院分别该做什么一目了然。
当年申康的出现,难免会让院长担心多了一个“婆婆”。细数申康陆续推出的办院举措:全面预算管理,把医院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住了院长一支笔;院长绩效考核,每年都给院长的管理能力评出等级;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医院传统的收减支分配模式;病种绩效分析、病种和手术难度评价,每个季度都会列出各大医院诊治急危重症的成绩单。这些措施不仅精细,更触及了医院管理未曾触及的许多领域。
作为“出资人”,申康还拥有许多实质性的权力,比如市属医院的财政投入、干部任命,并因此被誉为“医疗国资委”。那么,公立医院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地位该如何体现?申康的做法是下放7项事权: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院级干部副职推荐、中层干部聘用、内部分配、年度预算执行和人才引进。
“申康的管理就是服务。”这是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原院长、党委书记顾小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上海十院本是铁道部部属医院,2005年实施属地化管理时,正赶上申康成立,要求各大医院做好战略规划。规划怎么做,新建大楼怎么审批,资金怎么争取……一连串问题让顾小萍理不出头绪,而这些也是当时急需加强基础建设的各大市级医院面临的共性难题。
为了对基础建设实施专业化管理,申康建立了基建账户,成立了基建专业管理团队,帮助医院联系发改部门批项目,找财政部门争取资金支持,指导医院做好项目规划书,促成各大医院的基建项目迅速落地。随着申康的不断争取,上海市财政对市级医院基础建设的投入也从“十五”期间的总额占比40%,提升到了“十一五”的60%、“十二五”分类投入的70%~100%。
顾小萍认为,申康理解院长的难处、支持医院的发展,更像是三级医院的总院长。有困难了,院长可以找申康;有不懂的问题,也不用难为情。因此,申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医院提出发展建设的要求,院长们当然责无旁贷。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何梦乔看来,申康不仅尊重医院的发展规律,更注重依靠院长和广大医务人员。比如,在制定院长绩效考核办法时,申康广泛征求了院长们的意见;对医院的各类考核数据,申康都尽量从中心的医联平台上直接抓取,从来没到医院检查过一次,不给医院增添负担。
何梦乔认为,申康为院长们搭建了一个大小适度的制度笼子,正因如此,申康10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院管理专家,而不仅仅是政策执行者。
上海会不会错过规模化发展
申康办医的10年,正是全国大型公立医院高速发展、快速扩张的10年。与一些省(市)动辄几千张床位的大型医院相比,上海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核定床位数仅有1800张。外界甚至申康内部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申康一系列控规模、控费用的举措,会不会让上海错过规模扩张的最佳时机?
为去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申康连续9年推行院长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不仅是对院长奖惩的主要依据,也是医院工资总额核定、政府财政投入的重要指标。因此,这一考核也关系到医院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
在这一百分制考核中,“社会满意”一个指标体系就占了50分,重点考核的是患者满意度、费用控制和医疗护理质量。院长想要拿高分,就必须把眼光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的质量提升。
“每医生服务人次”“万元业务收入能耗支出”等具体指标,更是直接针对公立医院的去规模化。医院要扩床、进人,增加的数量立即会变成考核的分母,这让院长们都算清了一笔账:只有在现有的人员、规模基础上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展。
除设定“平均住院日”这一考核指标外,申康从2005年就开始倡导日间手术。作为上海最早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今年上半年的日间手术量,已占到全院总手术量的35%。该院院长李卫平对记者说,日间手术做得好,那是被“逼”出来的。仁济医院开放床位只有1800张,要完成每年8万多台的手术量,就必须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到极致。
2014年,上海市24家市级公立医院的平均住院日降至7.56天。陈建平告诉记者,与2005年的16天相比,相当于上海市级医院床位总数翻番。此外,上海每医生日均担负门急诊16.5人次,是全国同类医院的两倍。
提到医院的规模扩张,大家都认同申康提高三甲医院“含金量”的发展定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认为,上海大医院应该向国际水平看齐,体现高精尖技术、解决疑难重症、注重内涵建设,这才是真正的出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也认为,上海比的不是体量规模,而是大医院的综合实力。
上大医院能不能回归功能定位
怎样引领大医院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比肩国际水平?如何在医疗服务价格迟迟不做调整、医保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鼓励医务人员更加关注疑难重症的诊治,更好地实现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双控双降”,申康把医院全部收支都管了起来。唯独在促进临床技术创新方面不做限制,甚至明确要求,市级医院的学科人才专项经费不得低于年度支出总数的1.5%。去年,申康系统的学科人才经费达到7.58亿元。
为引导三级医院提升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从2013年开始,申康通过制定“上海版”疾病诊断分组,对38家三级医院开展了病种难度和手术难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增设为院长绩效考核的附加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郭永瑾对记者说,医院多收治1例疑难杂症患者、多开展1例高难度手术,院长绩效考核就会加分,从而有效激励大医院多收治疑难重症患者。
此外,申康开展了包括普外科、神经外科等13个临床科室、33个病种的绩效院际比较,并针对骨科的4个亚专科进行深度绩效分析,病种绩效分析结果每个季度以简报形式分发给各大医院。简报上,各大医院同一病种的例数、均次费用、药占比、平均住院日等多项指标都列出明确的数据和排序。多位院长告诉记者:“一目了然的位次和差距,对各大医院产生的触动是巨大的。”
然而,郭永瑾认为,最重要的管理手段是收入分配,它直接决定了医务人员的行为导向。为此,申康于2012年年末启动了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医院的内部分配方案必须嵌入8个要素,其中包括工作难易度、临床科研产出和教学质量。
按照申康设定的分配原则,仁济医院提高了体现技术和疑难危重病例的分配额度。比如神经外科的颅骨骨折复位术,上海市的定价仅为966元,仁济医院通过院级统筹,将这一手术的“院内价格”定为1300元。而上海十院则将4类手术的分配额度相对固定。一级手术为100元,四级手术为1000元,相差整整10倍。据申康统计,去年,上海市级医院三级、四级手术的比重达到28.3%,比上年增加4.4万例。
郭永瑾认为,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医院现有的患者能留下多少,关键要看其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如果等分级诊疗全面铺开,大医院再想‘转型’,就来不及了。”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
【请关注健康报·新闻频道,回复3位数字序号,比如,001,自行取阅其他文章】
026【头条】抗埃先进大会堂受表彰,看看你家单位你家战友上榜没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