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关荣 | 张湾村的模样儿

黄梅文哲 2022-12-28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编委会将视情况择优结集出书投稿后,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读者留言2条及2条以上: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7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9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20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5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荐稿和爆料!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第一章    引子


        在张湾村那片祥天福地上,金灿烂的岁月如日中天般的照耀着。


        阳春农历的三月,张湾村的旷野中,那一畦畦金黄的油菜花,一片片碧绿的麦穗苗,一株株婀娜的绿菲柳,一排排笔直的白杨树,都点缀于旷野绿毯之中。那成排成片或星罗棋布的老宅新屋,在桃李杏梨的花丛中露出的檐角,仿佛海洋的波浪上耸起的琼楼玉阁。一缕缕吹烟又从掩映在绿色树林下的琼楼玉阁里飘荡出来,绕着圈儿,钻过林隙,在树林的华盖上袅袅上升,形成了一片淡蓝的轻烟,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上拂过缥缈。


        牛铃叮当,鸡鸭和鸣,犬吠羊咩,鸟啭虫唧,以及少妇们呼唤孩童们回家吃饭的银铃声,一起钻进了稚童们的耳朵里。


        呆在柴扉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道:“儿啊,回家吧,快点回来哟!回到这生你养你的浓绿而晶莹的田园吧……”


        那浓绿晶莹的田园——黄梅县分路镇张湾村,就是每一个张氏族人的子孙们,在那孩童时代,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可爱的家乡,最难忘最深刻的记忆吧!


        家乡,是族人香火不断的暖巢,是祖祖辈辈辛苦劳作开拓出来的人间天堂,是子子孙孙妙笔生花谱写出来的华丽篇章。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为了永远记住在大中华的金鸡版图上,有这么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美丽的家乡——张湾村,于是就让张氏的子孙们,一起来翻翻家乡的历史,侃侃村庄的风貌,聊聊墩寨的典故,数数张湾村的家珍吧!


第二章   家谱


        分路镇张湾村,人民公社时曾用名是“分路区文桥公社美满大队”。古墩名曰:张湾墩。


        张湾村,是自然造化的经典村,是文明智慧的结晶村,是生态流脉的传承村,是华夏江山的明珠村。


        张湾村,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据谱载,明世祖洪武12年(公元1379年),由始祖伯三公自“古港中洲”的江西湖口的马迹岭迁移到古地称谓是“德化封廓洲”(属江西浔阳郡,近代民国初期以后归属湖北黄梅县,即现在的孔垄、分路、小池这三镇东港之内的区域),张氏一姓遂成为封廓洲中“张叶殷章、段吕冯黄”等二十四姓中最早的姓氏之一。  


        始祖伯三公初来“封廓洲化邑”(现分路孔垄小池三镇接壤区域)这片待开发的荒湖滩地时,插草为标,以开荒捕鱼为生,娶妻生子,繁衍定居。传至四世两公,分为上湾和下湾后,分开而居,两湾相距五华里。


        上湾,就是今天的分路镇张湾村。四世公的老大仲贤是上湾的始祖公。


        下湾,就是今天的孔垄镇张河村。四世公的老二仲晔是下湾的始祖公。


         张湾村的四世仲贤公,生五世道华一子。五世道华公生九子,而成家立业传宗接代下来的只有三子,分别赐名为:昶二、昶四、昶八这三位六世公也。


        这昶字辈三兄弟分家后,昶二和昶四两公同村而居,居住的祖屋相距百余米。昶八公则迁至距上湾有六七公里远的小池镇的张家桥、泥池口一带居住繁衍。


        在始祖伯三公命名的“张湾墩”,昶二和昶四两公共同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遂成为迁来封廓洲族群中的大旺族——张氏。


         以昶二公形成的一大支系的居地,就是张湾村最大的村落,墩名叫“棋杆墩”。


        以昶四公为另一大支系,则以张氏宗祠为中心,在村的东西两头居住繁衍。由于其支系后代繁衍的人丁更加兴旺,于是就形成了以昶四公为总支系的四个分支系:即今天的河下墩、新屋墩、花屋墩和遏云墩。


        昶四公的三个分支系的河下墩、新屋墩、花屋墩,和昶二公形成的一大支系棋杆墩,并称为张湾村的“四团”,就是这“四团”,构成了今天的上湾——张湾村的地域版图。


        而昶四公的第四个分支系“遏云墩”的先辈们,则迁徙至今天的孔垄镇方畈村。其中的张氏族人仍沿用“遏云墩”作墩名。经多代繁衍生息,已发展成为方畈村中最大的自然村组。


        昶四公分支系的新屋墩的另一子孙辈庭瑶公的幼子木己公的后代们,迁徙至今天的孔垄镇邓渡村。其村中一座最大的村落名曰:横港寨。就是木己公发脉成张姓的自然部落。


        还有坐落在离张湾村新屋墩东北角300余米处的江湾村六组的“爱卿墩”,隔西河相邻的裴刘杨村的“张斗墩”,“张油榨墩”,小池腊埒村的张姓墩组等等,全都是由张湾“四团”的一部分族人的祖先,迁出以后,发展成为当地张姓的自然大村落。


        我们最尊敬的这些先辈们,历经多代的锐意进取,传承发展,今天都成为黄梅县境内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名门望族。


        自明朝张氏始祖伯三公以来,历经二世世卿公、三世名辅公、传至四世上湾仲贤和下湾仲晔两公,上湾始祖仲贤公传至道华公,又传至三位昶二、昶四、昶八公,继而包括上下两湾的子子孙孙传至到今天,共历经“伯世名仲道、昶玉言纹庭、木琮潮其维、金守堂正春,敦行心广润、崇德家和君”30代的辈分排序,已经传承到第28代“家”字辈分上。

第三章    宝地


        张湾村,得尽自然之宠,独享造化之功。感谢上帝赐给张氏族人风水宝地,它是神笔描绘出来的秀丽水墨画。


        张湾村,地理位置优越,风水宜人。它南眺匡庐,即通九江;北望五祖,直达县城。村庄坐落于105国道1516至1517公里+600米间的两旁。国道的东面是新屋墩和花屋墩分支的一个小墩——二埠上;西面是棋杆墩、河下墩以及一九五八年“共产风”时期由花屋墩搬迁过来,作当时的“新农村”,即现在的张湾村四组。


        长江的一条细脉从长江边上的套口河,流至东港的一条小支流,紧挨着河下墩及张湾村四组的西边淙流不息。故而,张湾人把这条长江小支流视作是母亲河和生命河,亲切的称它是本墩的“西河”。


        南和大兴村接壤,北与江湾村连片;西和余桥片区的裴刘杨村、桂花村隔西河相望,村东头的新屋墩与小池镇军埒村毗邻交界。


        张湾村“四团”之一最大的棋杆墩,位于全村的中心。它东邻105国道,西靠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废止的黄小老马路,新旧两条黄小公路把棋杆墩夹在其中。古老的张氏宗祠,就坐落在棋杆墩东首的105国道西边的路肩上。有500多年历史近一米直径粗的古枫树,也矗立在张氏宗祠的东墙根边。


        古祠和古枫,象征着张湾村古老的文明。只要提及古祠和古枫,人们皆知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张湾村了。


         在张湾村方圆不到1000平方米的聚居地里,棋杆墩中的五口大池塘像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于棋杆墩中。它们与新屋墩面首的大圆塘、二埠上门口的大长塘,构成了七星磨盘的轮回风水。水抱着村,村亲着水,藏风聚气,浑然天成。再加上西河之水随湾逢源,浸润厚土涵养,收纳自然精华,张湾村真乃是一品生活的祥天福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人文底藴。


        在这里,圆镜似的“十八股塘”,辉映着它北岸的张氏宗祠,熠熠生辉。与之毗邻的“秧塘”、“门首塘”和新屋墩的“大圆塘”、二埠上门口的“大长塘”,是张氏子孙生命的活水之源。紧靠老马路东沿的“荷叶塘”,肯定形似荷叶或有种过莲藕的历史而以此谓称之,因而更让人沉浸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致的无限遐想之中。


         墩北头的“井岸塘”,紧挨着祠堂北面的原“古大林”(后面再详介“大林”)的西北角,由犬牙差互的塘岸延伸出来的阡陌小路,曲径通幽的钻进浓荫蔽日的“古大林”,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炎炎夏日,坐在井岸塘的树荫下,立刻让人顿悟到:山光果真能悦鸟性,潭影果真能空人心哪!


       五六十年代,当时的黄小老马路从棋杆墩与河下墩及四小组之间穿墩而过,老马路两旁的供销社合作社商店、肉铺、铁匠铺、织布店、缝纫店、染坊、医疗所、大队部、文化室、宣传队等等,是张湾人唯一活动的中心场所,自然也就成为那时热闹非凡的“张湾街”了。这些,都是上帝襄举我们儿童盛宴后最甜蜜的记忆和回味,可惜今天都荡然无存的了。仅在小街近南头的路西沿,留存的坐落着本村的“土地庙”,至今仍是香火旺盛。


第四章    大林


        森林,地球之肺。


        张湾村就有那么一块林地,似浓酒,味醇厚;想那斯,为它痴。原来,很久以前,在棋杆墩的东北面,紧挨着105国道的西边,张氏宗祠的正北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竟连襟生长着三十余亩的天然森林,那时张湾人就一直叫它古“大林”。


         大林里,奇花缀异草:那些野菊花、月季花、蔷薇花、栀子花、金银花、鸡冠花、牵牛花、喇叭花等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星星点点、成团成片;或独兀、或匍匐、或夹杂简练而有序的生长在由那些:马兰草、马齿苋、蒿子草、蒲公英、栎草蔸、霸根草、狗尾草、半夏草等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草,铺织而成的绿色毡毯之上。


         大林里,新藤缠古树:绿萝藤、长春藤、葛根藤各自爬蹿在自己钟情的老槐树、大榆树、苦枣树的树梢上;野瓜藤、野花藤、野蔓藤相互牵扯在自己喜欢的胡棕树、香椿树、银杏树的枝桠间;牵牛藤、爬山虎、油麻藤扭抱缠绕在自己爱恋的刺桐树、糖枣树、木莲蓬树身的怀抱中。


        大林里,春季鸟则千鸣不绝,夏天蝉则唧啭不穷;秋月野果挂满枝头,冬时冰凌压弯树梢。


        大林里,稚童们捉蜻蜓,逮蝴蝶,抠蝉蜕;懵懂们玩游戏,垒地灶,烧野吹;学生们做早操,练长跑,看图书;老人们放牛羊,打太极,聊天地。


        大林边,紧挨着它南面的张湾祠堂,是那年代国办的分路区中心小学。当年分路区后半片的文桥公社、关湖公社和余桥公社的大部分学童都是在那里读小学。


        大林,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大林,是学童们嬉戏的乐园和快乐成长的天堂;大林,伴着孩童们度过了幸福美好的时光。


        可是,岁月的动荡让大林惨遭厄运。碰上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共产风”等运动,乱砍滥伐,毁林造地种粮种菜度饥荒,一夜之间把大林砍个精光。在人们的痛惜之余,也只能作为记忆永远镌刻在张湾村的历史上。


        大林的西南首,我们张氏一二三世始祖公的陵寝就坐落在翁郁苍翠、钟灵毓秀运绵长的地脉之上。然而,文革时期的造反派,为了“破四旧”,把陵墓也给铲平了,让张氏子孙感到无比的悔恨和心疼。


第五章  墩名


         据谱载:“六世昶二公,字允真,娶陈氏,生三子,长子玉圭,次子玉瑞,幼子玉龙。殁葬,大林向西南上湾,业甲之差自斯始祖。与昶四、昶八为胞弟三人,是为棋杆墩始祖公。”


         现今,张湾村的“四团”,分别名之为“河下墩”、“新屋墩”、“花屋墩”、“棋杆墩”。前三个墩名或是按照地理位置命名,或是按照先祖建造的住宅形态命名。然而,昶字辈三位中的老大昶二公所发脉的村落,却命名为“棋杆墩”,名之者何?


       原来,棋杆墩地处张湾村“四团”的中心地带,昶二公又是三位昶字辈中的老大,因此,张湾村的许多历史都是在这里演绎而成,而棋杆墩也就成为了张湾村的政治、宗教、文化等的活动中心。


        据考证:在原古大林的西边,从井岸塘发源的一条叫作“大林沟”的小溪由北向南流过大林、始祖陵寝、张氏宗祠的西边再转向右流,又由东向西直流六七十余米就注入墩中的“门首塘”。塘正北岸的30余米处,坐落着昶二公居住的老祖屋,俗称为“老堂”。这一进双栋“老堂”正大厅奉敬着本族的“香火堂”。据传,张氏大族有得中举人和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朝庭赐给本族石旗鼓(插旗杆用的)、石甲各一对。于是族老们就把这石旗鼓、石甲奉设于“老堂”门前的院场上,以示荣耀。每逢举行族节庆典、祭祀活动时,就竖旗立杆,焚香祭祖。此时彩旗飘扬、烟雾缭绕、锣鼓喧天、场面壮观、盛况空前,张湾村“棋杆墩”的名称由此而生。


        墩名本应是“旗杆墩”,那时可能是文言词中的“棋”与“旗”的用法不分,或许是两字通用,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棋杆墩”的名称就正式记载于族谱之中。“棋杆墩”,在人们口口相传中也就成为固定的墩名了。

  

第六章   古祠


         张湾村,底藴深厚,积淀着张氏宗族的古老文明。


         古祠和古枫,就是张湾村象征性的地标物,而张氏宗祠更是张湾村的一张久负盛名的明信片。


         在分路镇百度百科条目中,就记载了“张塆张氏祠堂”是分路镇闻名的古遗迹景点之一,足以证明张氏宗祠的知名度。


        张氏宗祠,它是张湾村上万有场气的风水建筑,给张氏子孙带来了兴旺发达、福禄寿喜的所有吉气,是张湾村人生命的精神之柱。因此,历代族人高度重视祠堂的修缮和保护。这座有着四五百余年历史的古老建筑,虽历经风雨沧桑,但经过多次的整修,再加上后来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建,仍然是完好无损的耸立在105国道西边的路肩上。


        据谱载,张氏宗祠于明治11年(公元1499年)由四世仲贤公主修。那时 ,还只是修建了现在这座祠堂后半厝的后堂。四百多年间,也断断续续的对祠堂进行过多次的整修和加固。直到民国22年大修而成的张氏宗祠,才是一座完全意义上、具备了祠堂建筑的宏大规模和特有的风格。它是由本族知名人士春际公(曾经先后时任江西省德安、乐平两任县长)主要资助,并和新屋墩的族长敦本公等前辈主持重新大修,在原有后堂的基础上扩其旧制,增修前堂,历经两年,于明国24年胜利竣工,遂成为今天一进两幢且中间留有天井的四合院规模的宏大建筑。


        这年祖光高照,又重新续好了上下两湾最完整的一届张氏宗谱。谱本则由上下两湾一年一度,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日轮回接送,在各自的祠堂或绅士家的神龛上坐谱一年,这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时局的需要,祠堂被收归国有作粮食仓库和门市部,后又改成国办的分路区中心小学。学童们从这里毕业后就升入到黄梅四中(分路镇中学的前身)继续读中学。


        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至1984年间,这里还是国办的黄梅县文桥中学,先后具备了初高中的办学规模。此时,因改革开放,经张氏族人诚心和迫切的请求,政府决定把文桥中学由祠堂迁出,在原大林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新的文桥中学,到后来又改办为公立的张湾村小学。张湾村以当时的价值一万元的人民币,终于赎回了本属自己的产权,凿掉了封盖在“张氏宗祠”四个大字上面的水泥层面,用金漆添字,让“张氏宗祠”四个大字重放光彩。


        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破旧苍老,族人决定再次大修祠堂。2005年5月1日,以老前辈敦权公和后辈张汉春为主修,组成了“张氏宗祠大修委员会”,共集资26万元,把祠堂大修得焕然一新。


        这次大修,又增修了祠堂正大门宽阔的门楣。而祠堂前后正大厅的整体结构,祠内神龛牌位、柱木梁枋、雕龙画凤、彩绘诗文、对联条幅等,都保持了三木匠在民国22年设计修造古祠时,原有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这座精美的传统建筑,就是本族花屋墩最著名的三木匠——张公敦洪老博士重新设计修造的杰作。它集中的体现了中国古祠的建筑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智慧。


        在祠堂的正前面,又修建了占地800多平方米水泥面的文化广场。广场的东边,紧挨着105国道西边的路肩上,用水泥板搭建了一米高的舞台。对面是篮球、排球等体育活动的场所。


        广场的南端,垒起了三尊石旗鼓,再一次让“棋杆墩”的称谓名副其实的了。


        今天的张氏宗祠,已然成为张湾村人政治文化、宗族庆典、休闲娱乐等热闹非凡的活动中心了。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和2008年,重续的两届“张氏宗谱”的各项撰稿、修订、出谱庆典以及1986年舞玩的百节大龙灯等盛大活动,都是在张氏宗祠举行的。


        趁着这次重修祠堂之际,在一二三世始祖公陵寝的原址上,重新修好了以始祖伯三公为代表的列祖列宗之合墓,墓地建成陵园状,镌刻的碑文曰:“明始祖张公伯三大人之墓。”


        在墓碑前设置了能遮风避雨的神龛,为后世子孙们祭祀祖先,搭建了更方便的平台。

  

         在祠堂东墙根的古枫树下面,还修建了供人们小憩休闲的凉亭子一座,并命名为“古枫亭”。


第七章   张庙


        在离河下墩200余米处的西南首,大兴村的西北角,坐落在西河文桥桥头边上有一座“守虔庙”,又称“张家庙”。它是上湾的家庙,至今依然是香火鼎盛。


        每年举行庙会时,经幡飘扬,彩旗招展。朝觐之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在鞭炮爆响,鼓磬钟鸣,烟霁雾绕,祭拜虔诚的场景中 ,朗诵经文,众生跪拜,磕头捣蒜,求神问佛,祈求农业丰收高产,人们健康平安。


         此庙是河下墩十七世守虔公主持修建的,后人便以“守虔”公的名字来命名它。


         那时,守虔公就已迁至此地生息,同族后人又有随其迁到这里来落户,历经多代的繁衍发展,人丁迅速增多,张姓又成为了这里的一大旺族了。又因“张家庙”闻名遐迩,此墩被人们习惯的称作“张庙墩”。由于地域的缘故,今天的蔡河墩和张庙墩合二为一,属分路镇大兴村管辖,是为大兴村第六小组。


第八章    大龙


         张湾村的龙灯会,声势浩大,气派恢宏,更是扬名县内外。


         龙灯会上,穿龙灯,玩狮子;划莲船,唱彩调;跳竹马,踩高跷;比武术,舞刀枪;变戏法,耍杂技等活动真是多姿多彩, 出神入化,精彩绝伦。其中,舞玩百节大龙灯更是天下一绝精湛的技艺。


         生长在50后、60后和70后的张湾村的这几代人,都亲自听到过他们的父辈,回忆了曾经亲历过的张湾村历史上,第一次舞玩的百节大龙灯。


        那是民国31年(1942年)的正月,张湾村在庆新春闹元宵舞玩百节大龙灯的日子里,家家悬灯结彩,户户红飞翠舞。村中花天锦地,万人空巷;院前熏天赫地,灯火辉煌。百节大龙灯所到之处,迎接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载歌载舞,笑语喧哗,真个是火树银花不夜天,良宵盛会喜空前。龙灯到了哪家,那家就焚香叩拜,祈求龙王保佑: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儿女早生贵子,老少健壮康泰。保佑家事如意,四季平安,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子团圆,八方来财,久久富贵,十福大全。人们把庆新春闹元宵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所谓百节大龙灯,其实就是用竹篾条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节在内的100个独立的小节灯笼,每两两节的距离一点二米,然后,用黄布(传说张姓人是黄龙的传人)作龙衣,把这100个小节灯笼连缀起来,就成了一条有120多米长的巨龙了。


        晚上大龙灯出行祭祀时,龙节里点亮蜡烛,青年驮龙头龙尾,少年驮龙节。吹锁呐,敲锣鼓;驮牌灯,驮龙珠;端香炉,放鞭炮;镗阵、铳阵、旗阵前面开道;秧歌阵、莲湘阵、高跷阵、彩船阵、舞狮阵、杂耍阵、武术阵、舞蹈阵等各种表演艺术队紧殿其后,这支百节大龙灯的队伍足有300多米长了。游动行进时,龙尾不见龙首,盘旋蜿蜒,像一条火龙在漆黑的苍穹中快速的穿行,蔚为壮观。其时,有人用一幅对联赞誉曰:“百节龙灯唯汝有,万盏明灯他人无。”


         1986年新春佳节,为庆祝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张湾村第二次舞玩了百节大龙灯,让我也亲身经历了那风樯阵马、云涌飙发激撼震射的场面。尤其是那高超绝伦的舞龙穿龙的功夫,它是由新屋墩的道家大师张公继柱老人,按照蒒仁贵摆的龙门阵的阵势创建传承下来。1986年的舞龙穿龙,由河下墩继承人张公敦和老人指导训练而成。年壮气锐的后生们把舞玩百节大龙灯的功夫和技艺表演得淋漓尽致,真个是“龙在空中飞,人在地上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坠入云雾之中。


        张湾村的百节大龙灯,当然也就成为家喻户晓、驰名黄梅县境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


第九章   今朝


         张湾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地脉通畅,孕育着张氏子孙延绵发达,繁荣兴旺。于是张氏一姓遂成为中华百家姓中的四大姓氏之一。


        据2008年第二次续谱时统计的数据(下文中的数据同此)显示,持上湾张湾村籍贯的总人口8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现今的张湾村六个小组常住本村的人口有1800多人,在本县和邻近省份落户的3000多人。


        单以棋杆墩总人数为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总人数有2600余人。常住本村的户籍有700多人,散居在全国各地的人数如下列的数据。


        江西最多,都昌150多人,德安200多人,马迴岭100多人,江洲50多人,武宁修水永修80多人,庐山牯岭街30多人(前仙人洞住持张道人即棋杆墩人),九江市区200多人。


        安徽宿松小畈村和汇口共180余人。


        黄梅县城50余人,孔垄镇100多人,梅许兰村100余人,小池镇200余人,龙感湖张湖80余人,黄冈黄石鄂州等县市100余人。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没有上谱的张氏子孙无法统计其详的了。

      

         据查证,棋杆墩十世中的一位庭兰公的后裔子孙维启公,于清顺治年间迁往武穴田家镇。其辈下守虎守洸两兄弟于乾隆年间迁往陕西。再辈下的子孙春太春福春贵三兄弟于民国初迁往江西鄱邑刘家浪。另一位十世庭祥公的后裔金宝金贝及其辈下的守正兄弟四人,迁往陕西的飞星洪。


         张湾村政治、文化、学者等高层名人,以及工商界名流遍布全国各地,港澳台海内外比比皆是。


        仅是棋杆墩,昔时就有朝庭高官、州长武举、妙手圣医、文化精英、教育名家等不胜枚举。今时,有研究生20多人,本科大学生80多人,博士、教授及导师6人,都在欧美等国名校深造并讲过学。省市县师团政府政法官员10多人。企业家、大老板、金融大亨遍及各大中城市。


        张湾村在外工作的众多人士,心系家乡,慷慨捐款,为大修祠堂、文化广场、村级道路、西河建桥等家乡的小康社会的建设事业,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湾村,今天这里与时俱进。历史的绚烂与现代文明相叠加,更加激励着张氏后代子孙们,继承着先辈们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紧跟着毛主席,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紧跟邓小平,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紧跟江泽民,继往开来,走进了新时代;紧跟胡锦涛,用科学发展观,创造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生活。


         如今,新生代有理想、有魄力、有文化、有素质的张氏子孙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立足本村,经商办厂,养殖开发,集约联网,作大作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靓丽家园已经成型,105国道两旁建起欧式别墅,大小洋楼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环村道路水泥修成,平坦如砥;塘堰石板铺岸,水清如镜;村内花草树木,姹紫嫣红;蓝天白云碧野,空气新鲜;新型田园村镇,洁静卫生。


         张氏宗祠前的文化广场上,大妈们“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依然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蹋着宋祖英那珠圆玉润,激越飞扬的《好日子》的旋律,或轻盈妙曼或热情奔放的跳着广场舞,让人们确实的感受到了:“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盛世咱享太平……”


        的确,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畅享上了时尚幸福的新生活。真的,能与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相媲美了。

 

第十章     圆梦


        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崛起的大国道路上,只要我们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聚大国思维,展大国胸怀,强大国意志,坚决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伟大时代为谋求我们更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明天,四团人一定会更好!


        ——明天,张湾村一定会更强!


        这正是:


伯三发脉张湾村,

先辈励志四团人。

张氏代有才人出,

子孙永把风骚领。


 张湾村张氏24世孙 鄉老酒

作者简介:张关荣,网名鄉老九,黄梅县分路镇中学退休教师,现居住在江西省九江市。


链接:张关荣 | 分路镇中学六十年辉煌欢乐颂张关荣│黄梅张湾村及棋杆墩纪事
余建新/夏夜谜情--《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十卢凯│黄梅中医院院长与周强的故事
王唤柳│人间仙境栗子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