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建新/赤脚医生--《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廿五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编委会将视情况择优结集出书投稿后,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读者留言2条及2条以上: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7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9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20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5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荐稿和爆料!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前文:《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廿四


廿五、赤脚医生

虽然联产计酬稍稍改变了生产队的作业模式,不再是磨洋工似的应付了事,只是社员私人空间有了很大的改善,会事的人手上的余钱比往年多了些,但说真正解决穷困还很遥远,各类上缴不但维持不变,甚至还有水涨船高之势。爷爷做了牛倌之后,每天只有五分工,比原来看湖守夜还少拿了一分工,半个劳力而已,限于年龄,二哥也只是半个劳力的待遇,母亲尽管一样忙碌,也和在集体时区别不大, 大哥读书还需要很大一笔费用,祖奶奶过世时的花费还是挂在账上,父亲在那年的秋天,还是很坚决地去了三线,靠工和在大队部差不多,就为了比在家里多拿些出差补助粮,生活还得继续,毕竟一大家子要吃要喝。


鉴于家庭现状,和我自己的自知之明,再要求复读,无疑就是给家里添乱,最主要原因,还是横亘在我面前的英语,这道难关。如果不是英语稀泥巴糊不上墙,也许我会信心爆棚。因为年龄还小,只好宅在家中,安排合适时才会参加集体劳动。


父亲去的三线,不是云、贵、川、青 的大三线,而是不出本省的小三线,就在襄阳县的崇山峻岭中,深挖洞,搭厂房,建兵工企业,那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加上本大队里也有和我家庭状况差不多的社员也报名参与了,否则,以母亲的理性和固执是坚决不放行的,事实上后来也有人因为到三线作业久了,表现良好,直接转为了当地的军企工人,整个家庭也跟着农转非,最后迁出了本村。


而父亲满打满算,只干了半年,因为是大队为数不多的赤脚医生,且医术医德有目共睹,父亲硬是给许许多多的社员联名上书、强烈要求回来的,两三千人的生产大队不能没有个好医生。而赤脚医生便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称谓,是真正扎根在农村一线,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众电影普及时,《红雨》就很有看点,由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红雨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赤脚医生向阳花,广阔天地把根扎,千朵万朵红似火,贫下中农人人夸。”

相信那时很多年轻人都会唱,后来还有陆青霜主唱的电影《春苗》插曲同样成为了特殊年代的流行歌曲:翠竹青青哟披霞光,春苗出土哟迎朝阳,顶着风雨长,挺拔更坚强,社员心里扎下根,阳光哺育春苗壮。身背红药箱,阶级情意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香伴着泥土香。翠竹青青哟披霞光,赤脚医生哟心向红太阳,心向红太阳。这两首歌曲里,俨然就有父亲的影子。凭父亲的医术,在那个年代,哪怕稍微动点心机,利用手中资源,依草附木,攀权附贵,一家老小也不至于太过寒碜。可是父亲没有,父亲只有傲气也有傲骨,更有“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医德医风。所以乡下粗人,大都不叫父亲赤脚医生,而是尊称父亲为先生,这是对父亲所从事的职业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在乡下,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得到先生的名号的。而在我的大家族里,也许是门风,也许是传承,翻看老谱,往上追溯十几代,几乎代代都有做先生的,这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确实很差,国民的体质也很差,包包疖疖特别多,父亲除了小儿科是强项,割包去疖的小手术也做,效果同样出奇的好,社员们最是放心。父亲甚至还有一套大小不一的银针,一些年迈风湿、老伤顽疾,父亲就进行针灸治疗,极大地缓解、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我还亲眼见过父亲用奇术为一个村妇治好了即将合拢的龙卷疮。村妇的龙卷疮生在腰间,围腰一圈,都是密密麻麻的小疱疹,念珠般的一串串,有的破烂溃疡,毒水四溢,水流之处,又生新珠,奇痛无比,奇痒难熬,似龙似蛇,所以本地人都叫“龙卷疮”,传说若一圈围满合拢,神仙难救,必死无疑,这种病一般在夏季居多。

村妇初发时,只有一小块,就没有怎么上心,以为小疾,摸点凡士林、娃娃蜜或者土方擦点糖鸡屎就无大碍了,谁知道一天过后,雨后春笋般,整个腰际就都是了,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顿时惊慌失措,匆忙上门求助父亲。父亲一望便知病情,接着心平气和的安慰患者,叫患者别着急上火,父亲承诺,一定能手到病除。恰好那天我在家,父亲叫我端来一碗凉白开,给村妇喝下,静待二十分钟,等病人汗体凉干,心率恢复正常后,才开始施治。


父亲将手用肥皂水清洗干净,看着病人患处,因势利导,直接用右手在病人腰际患处掐了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五月端午,龙要喝水,别附凡身,且请腾雾”。父亲边掐边继续:“先起龙头,再起龙腰,后起龙尾,龙头龙尾,一起下水,鼓儿咚咚,锣儿锵锵,”,父亲意随口动,左掐三下,右掐三下,中间再掐三下,手在掐,嘴不停:“三牲在左,三果在右,三杯在中,过往神灵,一起陪同,祭祀完毕,就请腾云”父亲的手越来越快,最后一掌出尽全力,在患处一压一拖,似乎托住了龙的筋骨,大喝一声:"起!"方才作罢,但此时父亲已经满头大汗,浑身湿透,手上沾满了黄色的毒汁,我赶紧端来一盆清水,让父亲净手,然后倒了杯凉好了的麦茶,同时给患者续上一碗凉白开,父亲嘱咐村妇,除了患处避免见水,不需忌口,多饮开水,不用吃药打针,如果需要复手,次日再来,一般是不需要复手的,这就可以走了。事实上后来也不见患者过来复手。


这么神奇?什么疗法?难道是巫术?我简直看呆了,父亲不是捉鬼的钟馗,不是驱妖的道人,这般作为,令人诧异。父亲告诉我,这个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自身传播性很强,若不及时控制,可能长期遗留,痛苦不堪,别小瞧民间的土方子,很管用,因为其表皮神经和脉络有病毒沾附,所以患处紧致,血脉不畅,毒水四溢,也还是在表层传递,掐破疱疹,断其毒水,疏通血脉,使其通畅,毒液与脉络一旦断开,也就没有蔓延的根基,至于表皮,农村妇女大都吃过苦,受过磨炼,基本上都是皮粗肉糙,一般的皮肤药难以进入病灶,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涂抹药物,以现在来讲,应该就是自身表层有了抗体,只要切断病源,防止继续感染,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至于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因为以前的患者,旧社会的女性生病,如果不用药物治疗,女性和女性家人多不放心,必存芥蒂,借助咒语,装神弄鬼,主要还是心理安慰,因为民间对于神灵,没有不尊的,其次是引起重视,因为患处在掐捏后,是真的不能见水的,见水即活,险象环生,父亲的话似乎有些道理。


医者仁心,父亲给病人看病,从来都是循序渐进,如果三包药能看好的绝对不会多开半包,而且,这种药能拿下,也绝对不开更好更奢侈的药,而如果实在没有拿下,再进一步用上稍微好点的药,这样更符合药理,也更加对症,往往也能取得奇效,因此也留下了很多佳话,大伙儿常说的“红汞碘酒,摸了就走”,“头痛发烧,开药三包”就是针对父亲治病救人时,不滥施滥用药物来讲的,既是对父亲的褒奖,也是对父亲医术医德的万分肯定。


也还是在初二下学期,因为学业紧,我们虽然离学校很近,都没有住校,有时夜自习晚了,也可能和较远的住校同窗挤宿一宵,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不妥,结果好多同学一是囿于条件,二是疏于管理,还有自身的懵懂原因,几乎住读生都有或轻或重 的疥疮,传染性特别强,整个中学最为走俏的药品就是硫黄软膏和肤轻松软膏,在整个班级教室里,充满了硫黄味,夏天穿的少,想捂都捂不住,肤轻松软膏相对干净清爽多了,气味也是波澜不惊的,即使没有牙膏,也不能没有药膏,这几乎会被每个同学认可。


学生年代受的那个罪,可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我虽然有轻微的洁癖,特别讲究个人卫生,也很少去动用别人的东西,但是也没有逃过那劫难,挤宿了几个晚上,就不幸中标,偏偏上面说的药膏又不适应我的皮肤,父亲是医生,药膏不短缺,我甚至可以一天涂抹无数次,都没有一点效果,浑身黏糊糊的,真正痒起来,疯狗撕心般难受,那段日子,我根本无心向学,成绩也一落千丈。


父亲虽然对外人很热心,但是对我们我总觉得好马虎,根本没有当一回事,只是药膏无限供应,从来没有问过效果,也许是一门心思扑在公职上,发展到后来,我都要罢课逃课了,才引起了父亲的重视,先用高锰酸钾(俗称灰锰氧)清洗,同样没有效果,打针吃药依然没有半点起色,于是父亲不再让我内服外敷,停药三天,父亲自己放工去了趟离家七、八里开外的西边河,采摘了一大把河柳树皮的内衣,开水煮沸,仅仅清洗了三次疥疮的患处,就彻底断了根,从此至今再也没有患个皮肤病,这个土方不知是什么药理,真的感到好蹊跷,由于当时疗效显著,欣喜欲狂,我丢在了脑后,竟忘了向父亲问个缘由,再后来机缘不巧,自己又不再有皮肤上的煎熬,就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今天父亲仙逝二十七年了才感触良深,殊为憾事。在我和村民眼里,父亲就是这样普通却又是个神奇的人。

所以说父亲是给大家强烈要求回大队部的,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一点也不稀奇。记得父亲回来时,已经是腊月底了,带回来了好多大山里的特产,山楂片和干柿子饼,野山枣,红薯条。还有打了蜡的硬纸片做成的扑克牌,上面是由油漆写上数字和描上图文的,除了吃的,这也是父亲送给我们兄妹五人最好的礼物,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扑克牌。虽然没有合作社购买的那么精致,但是我们已经很知足了。那年春节,尽管还是超支,我们再也没有和同伴们在一起玩耍时那种窘迫,我们可以和同伴们分享美食,也可以和上门拜年的表弟表妹们分享玩具,这也是我们最开心的一个春节,到了正月十五,一样可以在家里敲葫芦瓢,敲菜刀,边敲边嚷:正月十五敲葫芦瓢,老鼠下儿不成苗,正月十五敲菜刀,老鼠下儿撞着猫。一样可以点燃火把,去旷外扎草人、去菜地赶野猫,边赶边喊:赶野猫、赶野猫、赶到后湖去吃篙,一样可以去社员家中去看村民神秘兮兮的请簸箕姑,问问仙姑当年的年成,甚至还有年轻人预测婚姻趋势和走向。


说心里话,我能看出来, 父亲很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父亲老见我呆在家中,偶尔出诊也将我带在身边。那时国家对孩子都很重视,医疗水平也在逐步发展提升,小孩子的疫苗也渐渐完善。从小学开始,有的糖丸和疫苗就在普及接种,到我初中毕业时,常见的糖丸和疫苗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简称百白破)小儿麻痹症、麻疹、肺结核这六种,也是农村乡下常见的疾病。

但是父亲还是不了解我,而我又不敢明说,其实我很喜欢画画,我见到戏台上的幕景就特别痴迷,我心里的想法和父亲完全不一样,因为不感兴趣,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我对父亲的安排,初期排斥,中期敷衍,后期就是抵触,如果我要是真的想悬壶济世,估计我的成就要比父亲大得多。因为我家那时的药书成堆,而且都是线装老书,是从左往右翻阅的那种,繁体字居多,毛笔正楷印刷的,纸质很薄、泛黄。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药方,甚至有图有文字解读,还有各种中草药的名称和形状,并附有药性配方及主治提案。


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没有搜出,保管的那么好、那么完整,后来听母亲闲谈,说祖上有兄弟俩,曾经是清廷的御医, 清朝末期,本村的一个船家,因为从汉口拉了一船冰糖去江西彭泽,结果在鄱阳湖湖口,遭遇大风巨浪,船覆糖倾,好在船户和伙计无恙,死里逃生。但是客户还是告到了彭泽知县,知县判明船家全额赔偿客户满船冰糖钱,船户本身血本无归,哪里还有银钱赔付,走投无路之时,恰好祖上请了御假,在家清明扫墓,于是求告祖上,祖上只在膝盖上写了几个字,就让船家去九江浔阳府,告到了九门提督衙门。


母亲不认识字,具体写的什么,也说不清,但是却一告一个准,后来改判,船家无须赔付,反过来客户还要赔偿船家的工钱和船钱,彭泽客户瞬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母亲在讲这个故事时,先是自豪,继而是感叹,自豪的是祖上出了能人,能为乡邻办点实事,感叹的是,那桩官司祖上做的太过劲,没有秉公办理,以至于后来祖上兄弟俩都没有后人,我们这一家,是分支兄弟繁衍的后代。现在来看藏书的年限,和泛黄、脆弱不堪的页面,那应该就是祖上的珍藏瑰宝,中医中药的精华本和理论大全,可惜父亲没有真正和我沟通过,也没有去了解我真正的想法;无知懵懂,根本不知道藏书的价值,而被我们弃如敝履,最终糟蹋在我们家的破烂茅厕,不然,在牛背上的日子,凭我的脑子,我不知道要熟记多少药材、偏方,也必然会造福世人,功德无量。


年少轻狂,就会犯错,我既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也没有爱我所爱,去学习绘画,而是急功近利,春节一过,选择了闯荡江湖,想谋求一份职业或者工作,以期迅速改变家里穷困的现状,却没有想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教训深刻。

作者简介:余建新,微信名野渡舟横 ,湖北黄梅小池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文学爱好者。

链接:桂兵哥口述三线故事汪晓洋│“三线”走笔汪晓洋│夜“三线”黄梅昨晚下雪了黄梅游子想家了可叹!这对黄梅男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