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国彩 | 黄梅县三渠村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一,概貌


三渠村属黄梅县北部的停前镇,位于停前镇西边3公里处的古驿道上。自县城向北往停前和柳林方向的114县道穿村而过,与横山古驿路(西至武穴双城驿,东经本镇停前驿至宿松枫香驿)同步交叉,东南方是丘陵小平原连接杉木乡,西北方紧连垅坪山与古角山的大山脉,正西与四A级佛教旅游景区五祖寺相连。三渠村东边是本镇金寨村,西边是五祖镇张思忍村。 

全村版图面积13350亩,16个村民小组,现时农业户口居民2900人,常住人口3000余人。农田面积3000亩,山林面积3850亩,有茅垸小二型水库一座。该村距县城13公里,交通便利。


二,地名的由来


1 ,三渠舖   清代以前有个叫陈三渠的外来人在此地落户安家开小茶饭舖为生。因此地是山里山外和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古代朝庭的兵马驿道,来往行人很多,投店歇息享用茶饭的客人不少,所以生意兴旺。附近便有不少何、鲁、郝、陈、游、向、孙等杂姓人氏来此结伴而居,逐渐形成了一条青石铺路的繁华小街;逐渐开有茶舖、饭舖、肉舖、豆腐舖、油面舖和油盐布匹等小杂货舖,比较热闹。慢慢地周围附近人们就依人名叫成了“三渠舖”。

三渠舖在清代曾设有一个小驿站,设舖司1 人,舖兵6人,负责接待官府驿路差役人员过路的歇息饮用茶水及提供差役所骑马匹的马料事务。   三渠舖座落的这条驿路东行3公里就是停前驿至安徽宿松县枫香驿通合肥省府,西往武穴市(原广济县)双城驿通黄州府,南经县城至孔垄驿通江西九江市府。此地为三渠舖驿站。   三渠舖老街保存至六十年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老式房屋店舖拆迁无存,只设有停前供销社三渠小分店,往后体制变化小分店也随之拆销了。


2 ,龙惜桥   龙惜桥属三渠村。清代有个叫陈龙惜的人来此地在河边搭建茅屋安家开田造地。他为了方便自己出行和来往行人及官府差役人马过河不下水,便在河上搭建木桥,当地人们叫此木桥和小庄屋就依人名叫成了“龙惜桥”。因河长水大,常常发山洪大水多次冲垮木桥,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白象彩重修,此桥和庄屋统称“龙惜桥”,此名延用至今。桥名有碑石为证。

3 ,龙惜河   龙惜河发源于蔡田以上向桥山区天柱山脉(垅坪山系)的船石岭,上部叫蔡田河,经五祖寺冯茂山(现叫东山)与东边李寨破额山(又叫破矶头)的大峡谷进入水磨冲,经龙头岭山边出冲口陡峭蜿蜒曲折的河道流至原金家河与古角河(现叫停前河)相交汇融入县河流入感湖。


此河主河道上有龙头山岭下有龙惜桥,河状弯曲如卧龙,人们就顺理成章地叫成了“龙惜河”。原龙惜河全长约有30余华里,流域较长承雨面积很大,常年水流量很大,常在夏秋雨季发生破坝洪涝灾害。七十年代时在上游五祖寺山背后修建了蔡田水库(水电站),截留了大部分水源入垅坪水库,只留少量水源供下游水磨冲农田灌溉之用,减少了下游水流量,正常年景也减少了洪涝的灾害。


原来的古老河道七弯八拐,有的地方弯曲深幽,有的地方是荒地沙滩。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沿河生产队将部分弯曲河坝改直了一些,沙滩改成了农田。2018年和2021年由县水利局投资分两次对河道整治,(2018年投资40多万元,2021年投资400多万元)将原沙土河坝全部用片石和鹅卵石装网垒砌或用水泥混凝土浇筑河坝斜面护坡,防止洪水冲洗土坝。现在的石河坝和水泥护坡坚固牢靠耐洪水冲洗,河直坝牢水畅流。

4 ,水磨冲   古代蔡田山冲的河水出五祖东山大峡谷口进入水磨冲向东经龙头岭山边似脱缰的野马,似下山的猛虎横冲直撞于龙惜河。这个山冲住着三个小村庄,上冲何家、向家,下冲陈家。古时在上冲有人利用充足的水资源优势在河边山旁建有木制水轮机带动石磨石碾,不用人力畜力,用水力冲压带动石磨石碾为人们碾磨谷麦豆类粮食。人们就把这个冲叫成了“水磨冲”。由于多次的山洪灾害冲垮了石磨石碾,毁坏严重无法修复,以后失修失传了。

三,解放后的行政体制变革


1952年土地改革(简称土改),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财产,把土地按人口分给贫农和下中农耕种。当年叫陈垸乡,乡下为村组体制。陈垸乡包括老五星社的三渠舖、陈细屋、王家、鲁岭(鲁、王、石、郝等四岭),金河、老陈河、井龙圈(现叫新陈河)、向祠堂、何新屋、何竹林等小自然村;也包括五星二社的龙惜桥、向垸、腊树窠、方垸、洪家、小溪涧、何㘭(上坳、下坳)、陈垸等自然村;(王新屋是1956年修古角水库才迁移出来的移民小组),还包括水磨小社的茅垸、上冲何家、向家、下冲陈家自然村。


那时陈垸乡隶属土桥区,1953年与土桥分割划归停前区。当年的社全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职务叫“社长”和“财经主任”。

当年有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组织,农协主席金庆先,村长陈火山。1954年根据农会精神要求农民自愿组织互助组(3一5户不等),主要是集中这几户的劳力合伙做农活,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不计工时不付工钱,不管伙食,凭自觉自愿互相帮忙干抢季节性的农活,比如插秧、割谷、挑谷把等突击生产农活,解决了单家独户的劳力困难,又抢季节不误农时。以后成了习惯一般农活都合伙做,成为了常态。这种互助组成员基本固定不变,农作物依然是各户谁种归谁收。当年各自然村都先后成立了这样的互助组。


1956年这样的小互助组合并为初级社,后来又由初级社过渡合并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设有社长,财经主任丶妇女委员丶出纳会计等职务。要进行做工记工时和经济核算。


起初陈垸的初级社与腊树窠初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随之慢慢所有农户都先后加入了合作社,当年叫“入社”。入社的农民把各户的耕牛、农具(犁、耙、耖等)固定资产折价作为股金投资入股。在年底卖余粮的收入集体核算,没有固定资产入股的户收入抵扣股金(2元钱1股),有资产入股的户可以进钱。没有固定资产入股且做工不多的户所欠交的股金暂时挂账来年再扣再抵。

以前的单干户农民就从此慢慢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直到后来的大集体生产形式。当年的五星社与五星二社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名为五星大队和五星二大队,下面叫生产小队。


1960年两个大队合并为一个大队,叫五星大队。1961年水磨冲小大队也合并于五星大队。1972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将原来的大队“红色”名称(比喻:红卫大队改为停前大队,胜利大队改为海镙山大队)统一按当地实际老地名定大队名称。将五星大队改为“三渠舖”大队,后来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人们图顺便就叫“三渠大队”,把舖字省略了。


1976年初上级要求小大队合并成大大队,把三渠大队与金寨大队合并为“三渠大队”。1977年秋季又与金寨大队分家散伙,还原于老三渠大队。1983年因81年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再不存在大队或小队集休核算经济收入,又恢复解放初的行政体制,将“大队”名称改叫“村”,小队改叫小组。“三渠村”名近40年来一直未变。

【作者简介】何国彩,山野村夫,停前镇三渠村人;爱好旅游、拍照、唱歌、种养花草,偶尔写篇把文章自娱自乐。
【链接】黄梅三渠有条龙惜河何国彩 | 龙惜河的变迁黄梅县乡镇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何梅 | 黄梅的映山红黄梅县突发! 20210731
王亚纯 | 八一,致敬穿过军装的人
何国彩 | 龙惜河的变迁我给黄梅县委书记上书王厚群 | 五祖生死恋你要出书啦!快来荐稿【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负责人\聂铁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