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仲华 | 忆焦枝铁路建设大会战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1969年10月,作为黄梅民兵团一兵,我参加了三线建设焦枝铁路大会战。在一百五十多天披星戴月的战斗中,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经受了一次军事化行动的操练和毅力的考验。毎当回想起那红旗招展,军号嘹亮气氛中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不由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往后十余年,我国在中西部十三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简称。焦枝铁路就是为服务三线建设铺设的一条跨越豫、鄂两省的铁路干线。是贯彻毛主席“要准备打仗”的战略部署的一项军事重点工程。建成后,和京广铁路并行,把西南、西北连接起来,平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就成为一条重要的钢铁运输线。

1969年9月10日至14日,湖北省省革委会、省军区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修建焦枝铁路的指示,提出“要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造价完成任务”。要把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三线建设搞不好,我一天也睡不着觉”的最新指示传达到广大群众中去,落实在行动上。


广大干部群众带着“坚决把三线建设抢在战争发生前完成,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的朴素感情,纷纷表达参加焦枝铁路大会战的强烈愿望。焦枝铁路开工前夕,广大民兵以参军杀敌的豪情争相报名,干部以带兵打仗的姿态积极上阵。那时候能被确定去修焦枝铁路,是受信任,很光荣的事。各地报名参战人数,成几倍地超过分配指标。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参加了焦枝铁路建设大会战。


根据中央和武汉军区指示,一切准备工作在1969年10月10日前完成,10月15日第一批上路,11月1日全线开工。我们黄梅民兵团被安排在第一批时间上路,以区集中,坐汽车到九江港码头,然后坐客轮,溯长江而上到枝城。那天大早我们从家里出发,在大河区公所广场集合,整装待发。当时的场景非常热闹,有媳妇送丈夫的,有哥哥送弟弟的,有老人送儿子的,有鼓励的,有嘱托的,有交代的,那依依不舍的情形很让人感动。

经各公社清点人员到齐后,由大河区武装部长整队列、喊立正、稍息、报数、向带队的大河民兵营营长梅达山和教导员湛更新报告并交兵。然后由梅营长告知行军路线和途中注意事项,反复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确保安全第一。不一会,十多辆大卡车驶入广场,我们逐一登车,营长下达出发口令,汽车启动,喇叭长鸣,车上的人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争昂扬”等红歌,挥手话别。


街道两旁站的是密密麻麻的送行人,有五十多个举着红旗,敲锣打鼓的欢送队伍,那都是各村大队组织的,其中有送行的亲人,有附近的群众和来来往往的行人。送行队伍一字排开,从大河街排到了岳窑山埂上,约有四五里路长,盛况空前。这场景过去我们只在电影里看到过,其热烈程度在农民出远差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九江港就速返黄梅,去接其他区镇的人。傍晚时,我们黄梅民兵团登上东方红121号客轮,坐在统舱和各楼层通道上,瞌睡来了也可以打开被子睡觉。第三天上午,顺利到达目的地—— 枝城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即枝江县顾家店镇青龙山大队的一个山村里。村里一色的土砖瓦盖的房子,墙上用白石灰水写着“三线建设要抓紧”,“要准备打仗”,“向参加会战的全体人员致敬”等标语。房上小小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村子里弥漫着一股蒿草的香气,黄色的野菊花在迎风摇摆,环境安静优美。

当地群众在我们到来之前,已经腾房垒灶,打好地铺,铺好垫草,我们只要打开被条就可睡觉,尽显乡亲们的热情。营连干部和我们一起同住老百姓家里,一样睡地铺,同在一个连队食堂吃饭,同甘共苦。团部干部及所属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在一个山坡上撘建工棚,吃住和办公全部在简易的工棚里,比起我们住在村民房子里,更显拥挤和简陋。黄梅民兵团在青龙山安营扎寨,一住就是五个多月。


记得到地方的那第二天上午,黄梅民兵团召开誓师大会,会议由政委徐扶焕主持,民兵团长、县委副书记郭光彬讲话。他首先介绍焦枝铁路大会战概况:焦枝铁路是一条计划从河南省焦作市起,沿太行山麓,出王屋山,跨黄河,越长江,到湖北省的枝城的铁路,所以叫焦枝铁路。


然后动员:这次大会战是由民兵,解放军和铁道部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八十万大军,计划用八个月的时间,将八百公里的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是同帝修反争时间,我们全体参战人员,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并作指示:当天下午,各营连去工地接受任务。


黄冈民兵师师长,黄冈军分区谢副司令员讲话,他首先讲明,焦枝铁路建设队伍是按部队建制组建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点将,由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任总指挥,河南省和湖北省军区司令员为副总指挥。他作为黄冈军分区副司令员担任黄冈分指指挥长,组建黄冈民兵师,实行一师多团、一团多营、一营多连制。参战全体民兵都是不穿军装的兵,要唱会我是一个兵这首歌并身体力行。

第二,他特别强调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军令如山倒,一切行动听指挥。司号员的军号声,传递的是司令员的命令,如紧急集合号、起床号、休息号、开饭号等,听从统一号令,不得各行其事。上级下达任务必用命令,下级接受任务必有请战书,战斗进行中,还有战报、通报和嘉奖令。第三,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保证参战人员饭够吃饱,油水要足,争取餐餐有肉,如果检查发现民兵没吃饱睡好的,必拿连营团三级干部是问。当时我们这些民兵听了都深受感动。


我县施工任务地段位于枝城大桥北端第一段,地貌特征是临江靠山,坡岭起伏,沟壑纵横。在这样的地方修筑铁路路基,必须劈山凿石,高填深挖。从岭头距设计路基的垂直高度有17.2米。填方最低处接近长江水位,填至路基约有二十米高程,工程量巨大,施工环境复杂。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年代,没有施工挖掘机推土机,就靠我们肩挑背扛,没有抽水机,就靠人挑,用脸盆端,碾压机械少,就用石硪夯,完成土石方工程的主要工具就是镢头、铁锨、铁锤、钢钎、板车。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用自带自制的工具和双脚双手代替。五个多月的大会战,我们始终是以“铁臂劈开千重山,双手填平万丈渊”作为行动口号,激励大家的斗志。

每天早上四点半,在雄壮的军号声中,我们一跃而起,快速地洗漱,顶着星星吃饭,打着红旗,唱着歌,列队步行,浩浩荡荡开赴工地,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中间休息和吃饭,均听军号声统一行动,中午从1点干到下午6点,才收拾工具列队回住处。手,很快就打起了血泡;光脚在山路上攀登,一会就磨起了伤口;有的身体被磕碰,划破流血,这都是常事,简单处理一下就继续劳动,轻伤不下火线,大家都以不屈的意志,坚韧地支撑着。


劈山开岭的土方工程全靠人力开挖、搬运,慎用炸药爆破,以防松动路基。一锹一镐的挖,一担一担的挑,挑上山头路基线以外的地方,再一层层夯实。石方则打炮眼,用炸药炸开石头,再用铁锤砸成小块,用板车拉去做填料。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字长蛇摆开,一片繁忙景象:板车运土,车来车往的飞奔,车轮滚滚,人声沸腾。


那年开工不久就进入严冬,那个冬天很冷,十冬腊月,滴水成冰,我们几乎没有穿棉衣的时候。突击队的民兵在没有防寒防水设备的情况下,在烂泥坑里施工,冻烂了手脚,磨烂了衣裳,大家也不叫苦叫累。各营连还主动开展劳动竞赛,大喇叭里随时传来身边刚刚发生的舍己为国,不图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人和事。由于施工条件限制,工伤事故时有发生,但大家仍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行动准则,充分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浩然正气,激动人心。好的是,我们黄梅民兵团没有发生过工亡事故,岀征时的人数一个不少的都带回来了。

元旦前夕,传来毛主席亲自接见焦枝铁路建设总指挥孔庆德的消息,毛主席发出“三线建设速度要再加快”的最新指示,全线上下热火朝天,可谓地动山摇,工地大喇叭播发了“活着干,死了算,不怕冷,不怕寒,提前修通焦枝线”这样豪情万丈的决心书。


夜以继日的攻坚战自此开始,作息时间改为从早上四点半起床上工地,至晚上十一点半收工。饭食也由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五餐,油做汤,餐餐有肉,吃饱喝足。大家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伙食,也从来没有做过这么累的事。我们干的是土方活,打的是政治仗,抢晴天,战雨雪,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生命的呐喊,毅力的考验。


春节将临,由李德生率领的中央慰问团,来到黄梅民兵团工地慰问,我们在开挖的路基上列队欢迎,中央慰问团一行一百五十多人,沿着二道平台缓缓前行,手挥语录本向民兵们致意。当中央慰问团行至填方工地已形成的平坦处,紧急集合声响起,喇叭传来中央慰问团要接见黄梅团全体人员。


大约三五分钟全团集合,队列整齐,中央慰问团带来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广大参加焦枝铁大会战的指战员,战斗员的亲切关怀,祝大家春节愉快。通报表扬了黄梅民兵团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无重大安全事故的战绩,并颁发嘉奖令。慰问团全体呼喊着亲切感人的口号:向革命老区的英雄儿女学习!向革命老区的英雄儿女致敬等口号。我们虽然干得很辛苦,但充分感受到我们的付出赢得了尊重!

截至1970年3月初,黄梅民兵团担负的路基工程基本成形,山已劈开,涧已填平,工程进度位于其他县团的前列。夜以继日的作息时间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劈山,炸石,爬陡坡的劳动强度也减轻了许多。土方工程已近尾声,主要做一些削坡度,做排水沟,平整施工场地等收尾工程,迎接路基工程的验收。四月初,黄梅民兵团在焦枝铁路承担的工程任务验收合格,交付下一道铺轨工序,我们放假三天,凯旋而归。


档案显示,焦枝铁路湖北境内全长298.073公里,完成土石方2595万立方米,特大桥3座3291.5米,大桥22座4268.02米,中桥22座1812.59米,小桥42座1263.45米,涵洞(包括倒虹吸、波槽)963座16635.71米,隧道4座1284米,明洞1座260米。焦枝铁路全线于1970年6月18日23点胜利接轨通车。


焦枝铁路是在当时生产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运用战争年代大兵团作战,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完成大项目建设的成功范例。创造了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为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这场奇迹背后靠什么支撑着呢?是河南、湖北80余万民兵的极大热情!


时至今日,焦枝会战已过去五十多年,当年参战的大部分人已经作古,依然健在的也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记忆是永恒的,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虽然没有叶茂夺人,吸引眼球的美丽,但它将是一个永恒的标志、消失不去。草木已知秋,韶华竟白头。


当我们这些当年的筑路者们抚今追昔时,焦枝铁路注定会成为难以割舍的情结。我想把这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故事,记下来,说给现在的人们听,让大家知道:在当今时代,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保持那个年代的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种热情。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链接】古老的罪恶-6

搬运工老李

三里畈纪念

五祖名僧与蒙古大汗

本平台应邀参加鄂东这个会

如何爱?                    苏彤

女人应该找个什么样的男人?

暮春游黄梅东河

我的精神乐园

隔屏的夏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顾问:周慧  刘光天  田宇祥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