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梅县究竟因何得名?-鄂东县名多冠黄探源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鄂东地区的黄州、黄陂、黄安、黄冈、黄梅、黄石等行政区划地名,都以黄字开头。其他地方虽然也有类似黄字开头的地名,但没有如此的密集。


这是个偶然的现象,还是必然的现象?命名者为什么在鄂东地区如此频繁使用这个“黄”字?是否与曾经的古黄国有关?


经考据,这片区域曾经是古黄国的地界,曾经属于黄歇封地,确是大批黄国遗民聚居的地方。所以鄂东县名遍地黄,确实与这个古老的黄国有关。本文拟对鄂东县名带黄字的特点,进行考证。

一、这片区域曾经是古黄国的地界。


黄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与黄帝同出一脉。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于公元前2148年。历夏、商、周王朝,共存续了一千五百年,相当于我国自东晋起,历隋、唐、宋、元、明、清朝年数总和。
黄国的范围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交界处。周时存留的黄国,位于河南东南部、湖北东北部一带,沃野千里。’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国的发展也历经起伏波折,繁荣时曾经一度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虽为诸侯小国,却有不畏强楚的勇气与担当。公元前648年夏,楚成王率师灭黄。楚灭黄,却成为黄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里程碑。“以国为氏”的黄国遗民发生了第一次大分流,他们虽奔走地方各异,寻求新的开拓、发展,但是他们保有着移民一族共有的精神基石。
其中大部分黄国遗民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又经300多年的痛苦沉寂后,黄氏终于迎来了家族中兴的一天——这便是春申君黄歇的崛起。史学家司马迁曾浓笔为黄歇立传。
邓世明在《古今姓氏辩证》中也讲:“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这就确证了黄歇是古黄国遗民的后代。黄歇委身仕楚为相25年,位极显赫,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成为黄国遗民的优秀代表。
二、这片区域曾经有黄国贵族后裔黄歇封地。黄歇(?—前238年),《史记》有其传。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中记述说:楚灭黄,其族遂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相楚20余年,战国时楚国的大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黄歇是黄国贵族后裔,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著称。《资治通鉴》载,“黄歇至楚,三月。秋,顷襄王病危。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赐号春申君。春申君,自邾历蕲至淮北。”相传位于今黄州东北10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禹王城)遗址即楚国名相黄歇的封城。
春申君黄歇受淮北十二县之封,其封地包括黄州和蕲春。据《方舆纪要》载,“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以其地介于蕲春、申、息之间,故曰春申云。”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永安城,即楚相黄歇所都,隋改黄州为永安郡,取此为名。
苏东坡在《记黄州古吴国》一文中说:“昨日读《隋书·地理志》,黄州乃永安郡。西汉文学家贾谊《过秦论》中说,“楚有春申”,与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此四君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而称道,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蕲春始于周代,在周为蕲国,春秋战国时隶属楚国之衡山郡、九江郡。《蕲州志》说,蕲在禹贡荆州之域,素称“荆扬交会,吴头楚尾”。楚国名相黄歇以“蕲春”为号,不仅见蕲春为其封地,而且也说明蕲春历史悠久,为古老文明钟秀之地。
蕲春为黄歇封地,黄梅古属蕲春之域,自然在春申君黄歇封地中。顺治《黄梅县志》谓:“(黄梅)春秋属楚,……秦属扬州域九江郡,名蕲春县。西汉属九江郡,又改江夏郡,亦名蕲春县。东汉属江夏郡,名黄梅县。
唐《元和郡县志》江南道蕲州黄梅县条谓:“黄梅县,本汉蕲春县地。”《旧唐书·地理志》也谓:“黄梅,汉蕲春县地。”此后几乎历代地理志书多沿袭此说法。
三、这片区域是大批黄国遗民聚居的地方。

《中华姓氏》记载:“黄国被楚国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今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可见,早在战国至秦汉时,这片区域即有黄姓迁入,因年代久远,无证可考。
据黄梅《黄梅姓氏志》记载,今黄梅黄姓遍居全县各地。境内有“黄"字头命名的行政村8个,自然墩75个。黄梅建县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唐代《通典》州郡十一扬州蕲春郡黄梅县条:“汉蕲春地,有黄梅山,宋置南新蔡郡,隋以为黄梅县。”
《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依前述,黄梅之黄得名于山水之黄。夏商周秦时无黄梅建制,历史上这块地方行政区域隶属多变,曾东属扬州,西属荆州,北属豫州,南属江州,故楚汉期史载不详。但这片区域是大批黄国遗民聚居的地方,有千百年来山水村落名称可以为证。
黄陂得名其实很早,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国,迁黄国臣民于此。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国令尹孙叔敖筑陂塘灌溉农桑,因此地多黄国后裔,故得名黄陂。唐人侯复喜曾在汝州作《黄陂记》说:“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由来也。”研究者认为,关于黄陂的黄国说,从地近黄国故城的鄂东地区接连有黄冈、黄安、黄梅和黄陂多个以黄命名地分析,黄陂源于黄国说是有可能的。
楚国灭诸侯国实行郡县制后,将所灭国权贵和所灭国之民迁移到异地居住,是习惯作法。楚灵王灭赖,迁赖于鄢,迁许于赖。公子弃疾迁许于城父。虽然没有黄国人迁入楚的确切记载,但是这片区域黄姓,有从黄国故地迁入楚国的可能,符合楚国历史。纵观各说,认为关于鄂东之黄的黄国黄姓说可信度高。
四、该现象与隋文帝杨坚命名规则有关。
黄州和黄陂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正处于战火连绵、社会动荡、朝政更迭频繁的年代。黄州和黄陂虽得名于北周,实为杨坚建政初期。为了保持南北朝后期的稳定,杨坚延续旧治没有更改。黄冈和黄梅县名始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此时处于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时期。鄂东地区县名一片黄的命名者,应该就是隋文帝杨坚。现在围绕杨坚的思路,根据当时广为人知的史实综合考据,来探索命名原因。

《周书·静帝纪》载﹕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伐陈,杞国公宇文亮攻克黄城镇,江北尽归北周所有。这一年七岁的太子即位,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因为是皇后之父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当上大丞相,百官皆听命于他。大象二年二十二岁的宣帝驾崩。581年二月十三日,杨坚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北周王朝灭亡。
隋朝建政初期,在行政区划上,保持南北朝后期现状,即州郡县分为三级。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希尚上表,陈述弊端,开创了隋代地名管理的新思想。
他说:“自秦并天下,置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材,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充!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他的主张得到了隋文帝赞赏,于是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成为整顿政区的重要措施,并对地名景观进行了一次新的命名和构思。
隋文帝结束了任意更改地名的混乱局面,在加强地名管理方面,命名更名要经过调查、制定命名方案、奏改,经过“上”批复,才能分布执行。这些程序可以避免乱更名、乱命名,使名称起到标识作用。
如令狐熙,他就曾提出许多更名方案,如奏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东宁为融州等。我们从有关资料来分析隋文帝的思路,隋文帝在确定地名时有以下几个倾向:
一是以姓氏命名称。制五百家为乡、百家为里。以姓氏命名称为×编庄,×编户。据资料显示,隋初编户为395万户,589年为700万户,606年为900万户,17年中增加约29%。
二是移民是地名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说,隋代的北昭武城移民移居中亚地区后,仍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形成一定时期地名管理的特征。三是在命名更名上有目的推崇三纲五常,使地名的意念性增强,尊贤颂孝成为时尚。
四是用以显示故国的所在。有许多诸侯封国的故国虽久已绝祀或天亡,其国名却往往为后世沿用作县名。如韩城、户县、商县和南郑诸县,其得名的由来可以远溯到商周时期。
五是凡不利于国家统一,以国为名者皆去之。隋代地名管理很具时代特色,反映了长期割据后的统一过程,特别是前后两期管理思想的差别,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命名流派分化和发展。
鄂东县名遍地黄探源结语:用以显示故国的所在应该是第一主因。黄国与黄帝同出一脉,世代贵族,历一千五百年,影响深远。曾以弱抗强,青史留名,国破家亡后,亡国之民仍以国为姓,其族仕楚,明智而忠孝,……所有这些,应该是这位开国之君徐文帝杨坚所推崇的。考虑大量黄国黄姓移民聚居于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黄梅县,在春秋时并无黄梅之地,说黄梅在春秋属黄国境无史载。以当时黄梅域为蕲地,是与黄冈同为春申君黄歇封地,可以此得名为黄。
黄梅当时是黄姓人聚居地是无争议的,其山水和村落多以黄名。隋文帝杨坚以黄梅是黄歇封地,是黄国移民黄姓人居住地,而赋名黄梅,符合其移民地名管理,以姓氏命名和尊贤重孝的命名规则相吻合。
其实,杨坚知道黄梅是黄歇封地,知道黄梅是黄国移民聚居地,比知道黄梅山黄梅水的可能性要大的多。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链接👇】太白湖对黄州之“黄”历史考证月满中秋共今宵
我爱的两个人走了
消逝的母校: 黄冈黄梅东柳小学
一尖二尖, 伸手摸天
我与黄梅佬的故事(五)
那年 那女孩 那粽子东山古道被封? 景区回应!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总编:李滨特邀主编:汤燕春主编:龙静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