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黄州之“黄”历史考证

本编委 鄂东文史哲 2022-12-28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黄州的地名文化,是历史名城黄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千百年来,黄州州治几经迁徙,黄州之名几经变易, 黄州究竟是因古黄国得名,还是因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封地为名,或是因东汉人黄祖为名,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冈地区的黄州、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行政区划地名都以黄字开头,这命名者在鄂东地区为什么如此频繁使用这个“黄”字?是否与曾经的古黄国有关?因此,对行政区划名称中的黄州府之黄、黄冈市之黄这样的文化现象,进行考证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近日拜读王琳祥先生《黄州得名辩疑》一文,他引用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观点称:黄州得名与黄国无涉,黄州亦非黄国之境。黄州之“黄”,黄陂县之“黄”、黄冈县之“黄” 皆源于黄城镇。黄陂县、黄冈县为兄弟关系,黄城镇与黄陂、黄冈是父子关系,黄城镇因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的姓氏而得,由此一说而否定了其它一些黄州得名的说法。
品读王先生文章,博采众史志通说,经分析考证,形成了我自已的见解:黄州得名与黄国黄姓有关,现简述如下:一、黄州为古黄国之境,史有定论。

千百年来历史地理名家,各朝各代官修志书通说,都认为黄州为古黄国之境,黄州因黄国得名,史志早有定论,相关依据如下:(一)史书为证:
一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说:“黄州,……后又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萧齐于此置齐安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置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所撰。吉甫(758年―814年),唐宪宗时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撰《元和郡县图志》是为皇帝便于周览全国形势,以达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这是离黄州得名时间最近,作者既是地理学家,又是当朝宰相所编最权威的国家志书,可信度高于后来的其他论著。
二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云:黄国故城,在光州定城县西二十里。则今之黄州,非古黄国之都,特黄国之地耳。这里清楚说明了黄国之都与黄国之地的关系,很多学者以黄国故城在定城西,作为黄州非黄国之境依据,是没有明白此说意旨,没有分清之都、之地、之境的异同。

三是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735年-812年),编撰《通典》亦曰:光州,春秋时黄国也。于黄州则云:为黄国之境。《文献通考》与《一统志》因之,遂以黄州为黄国。《通典》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他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除因袭《通典》外,兼采经史等其他文献,资料较《通典》丰富,因"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这三部典志都肯定黄州为黄国之境。
四是南宋《舆地纪胜》卷四十九黄州沿革下记述说:“《禹贡》荆州之域(《齐安志》)。……春秋时为黄国之地。”《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

五是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述说:“黄州(齐安郡)……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撰于(976~983),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乐史(930-1007),字子正,地理学家。曾仕宦60余年。《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六是南宋人祝穆在《新编方舆胜览》黄州建置沿革下说:“黄州,春秋时为黄国之地,楚灭黄而有其地。楚宣王灭邾,徙其君于此,又名邾城。《方舆胜览》是南宋编撰的地理类著作,全书共七十卷。以上宋朝王象之、乐史、祝穆都肯定黄州春秋时为楚国之地。
七是《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在黄州路沿革门下沿袭此说:“荆州域。春秋时为黄国之地。楚灭邾,徙其君于此,名邾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现存唯一 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总志,宋末元初人编著。元朝这部总志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黄州春秋时为黄国之地。二是楚灭邾,徙其君于此,名邾城,证明是在黄国灭亡之后三百年,黄歇灭邾国迁其君于此,是先有黄州邾国,还是先有黄国,答案自明。

八是《楚纪》亦谓黄州为古黄国,且曰‘至黄冈观黄子故墟’。《楚纪》六十卷,明廖道南撰。道南字鸣吾,蒲圻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
九是清朝大臣陈梦雷受命主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黄州府建置沿革考《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黄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
陈梦雷 (1650-1741年)清朝大臣,福建闽县人,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康熙四十年(1701年)受命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历经5年,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编纂成书。康熙对其工作十分赞赏,曾亲临陈梦雷书斋,为之题联云:“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从此,陈梦雷名其斋为“松鹤山房”,并自称“松鹤老人”。
十是近代《今县释名》:“黄冈,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今县释名》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地名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地理学著作,成书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作者吕式斌(1883-1962),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以上自唐至清千百年来历史地理名家,各朝各代官修志书,都认可黄州因古黄国为名。“黄州为黄国之境”、“春秋时为黄国之地”、“黄州为古黄国”、“因古黄国得名”等……可谓众口一词。
(二)、虽有他说,黄州得名仍与黄国黄姓有关。
有人说,黄州因黄歇或黄祖的黄姓得名。这个说法并没有反驳黄州为古黄国之境,相反却证实黄州得名与黄国黄姓有关。
一是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说:“永安城,即楚相黄歇所都,隋改黄州为永安郡,取此为名。今有永安乡,在县北约六十里。”
二是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古迹门下记述说:“女王城,《齐安志》云:‘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以其地介于蕲春、申、息之间,故曰春申。’”三是明末顾景星在《白茅堂集》书中说:黄州,因战国时黄歇封地,故以名州。黄冈,……又以黄州得名耳。
顾景星(1621年~1687年) 清代文学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近年来诸多的研究显示,顾景星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四是明代万历《黄冈县志》古迹下记述说:“黄歇垒,在县北十五里,即永安城,楚黄歇所都,隋置永安郡于此。一呼女王城,或谓楚王封其女之地,遂城而居之。一作吕王城。”
五是今人梁敢雄先生著文认为:北周的黄州得名于黄祖黄城镇,而隋代的黄州得名于春申君黄歇”。以上之说都认为黄州、黄陂、黄冈、不是用黄歇、黄祖人名得名,也不以治所黄城镇作为行政区划地名,而是得名于黄姓。

这就必然与黄国相涉,因为黄姓是以黄国为姓,黄国是黄姓的“根”与“魂”,蕴涵着黄姓子孙的“情”和“梦”,就如同炎黄子孙与黄帝,是血脉关系。它承载着黄姓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是黄姓的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地名也是一段历史的符号,用以黄国为姓之黄氏命名,对黄歇、黄祖是一种告慰,也体现了命名者对黄国、黄姓的珍惜与尊重。黄国说与黄姓说,从不同的角度岀发,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黄国黄姓。可谓是殊途同归,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三、黄州、黄陂县、黄冈县之“黄” 皆不源于黄城镇。
北周大象元年(579),北周王朝废南司州改名为黄州,初置总管府,领安昌郡,郡领黄陂县,州治黄城。隋朝开皇三年(583)罢衡州,始以齐安郡为黄州。黄州治所迁到南安城。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治所移驻黄冈(今新洲属地),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4县。

《隋书·地理志》载:“黄陂,后齐置南司州。后周改曰黄州,置总管府。”《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 江南道三载﹕黄州,齐安。本春秋时邾国之地,后又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黄州府建置沿革考》载本府:《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黄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上述黄州府建置沿革考充分证明黄州之名不源于黄城镇。
黄陂县与黄州均是周大象元年所设,《元和郡县志》中记述说:“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旧唐书·地理志》在黄陂县下说: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北宋《舆地广记》黄陂县下说:后周置黄陂县,改南司州曰黄州。
黄陂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孙权破黄城杀黄祖,掳掠而去。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载:黄陂县春秋隶黄国。

上述史志充分证明黄陂县不源于黄城镇,而《旧唐书·地理志》明言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划清了其与古黄城西四十里的距离。
黄冈县名始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这是黄冈县得名的由来。《黄州府建置沿革考》:荆州之域,春秋,黄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黄冈县。据《今县释名》:西北有黄冈山,因古黄国得名。
《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黄冈齐曰南安,又置齐安郡,开星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黄冈。《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 江南道三载﹕黄冈县本汉西陵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二里。萧齐于此置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黄冈。
黄冈县与邾城有关,与黄城无关。晋《太康地理志》云:“楚灭邾,迁其人于江南,因名县也。”唐《括地志》云:“故邾国在黄州黄冈县东南百二十里,史记云邾子,曹姓也。”

黄冈县与黄歇有关,与黄祖无关。明人顾景星在《白茅堂集》中记述说:“黄州,因战国时黄歇封地,故以名州。黄冈,……又以黄州得名耳。今人史智鹏撰写《山东邾国国君迁居黄州》一文,对黄歇为什么要把邾君及邾国贵族迁居安置在今黄州北郊禹王城其原因分析,大致有三。
其一,邾城是其封地。其二,邾城城池在春秋至战国是黄国故地名邑之一,具有一定规模。其三,邾城在他的家乡和封地境内,完全可以达到对邾君监视居住目的。邾城与春申君关系密切,是春申君故城。这在后世文献中屡有记载。
  四、清人杨守敬所说黄祖黄城镇得名亦存疑。   
 清人杨守敬在《隋书地理志考证》中说:“后周黄州,因黄祖黄城镇为名。隋之黄州,移周黄州治于黄冈耳,与春秋黄国不相涉。”经考证,杨守敬所称黄祖黄城镇,名黄花涝古镇,位于黄陂区盘龙城开发区黄花涝村。

黄花涝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原是石阳县城所在地,也是三国时期江夏郡治所。其历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它素有“黄城镇”“黄花涝市”“小汉口”等称谓。
《黄陂通史》记载,黄花涝三面环水,春天水落,府河湿地黄花遍地,夏季水涨,河湖相连,汪洋一片,遍地黄花遭渍涝,因此名为“黄花涝”。由此可知黄城镇之黄源于“黄花涝”,而非黄祖,且史书从无黄祖黄城镇记载。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黄城今县治。陈大建五年,伐齐,克黄城,以为南司州,治安昌郡,即此。后周改黄州。”安昌郡北齐置,治黄城领黄陂,孝感,黄州,麻城等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
1800年前,黄花涝是当时石阳县城所在地。三国时期石阳亦为荆州刘表所辖江夏郡,名为石梵。《元和郡县图志》等史籍记载:石阳亦名石梵。当年孙权堂弟的儿子孙壹,带着部下投降曹魏,魏国封他为车骑将军、吴侯,并将故主曹芳的贵妃邢氏嫁给他为妻。孙壹死后,就安葬在江夏(夏口)附近的石阳即黄花涝。上世纪90年代,孙壹墓地被发现,其规格之高,也说明当时石阳地位的重要和繁华。黄花涝这里的沿河古石坡、古码头、明末清初居家村屋等遗迹都保存完好。
五、黄国国土难包涵今日黄州地域之说不成立。
否定黄州为黄国之境者认为,黄国为子爵,子爵的国土在周朝只有五十里的方圆。黄子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定城县,今黄州与之相距数百里开外,从理论上讲,黄子国的国土再广阔宽泛也难包涵今日黄州的地域。
黄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与黄帝同出一脉,嬴姓,公孙轩辕氏。经考证,黄国非子爵,而为春秋时期诸侯国,《汉志》曰:弋阳侯国,属汝南郡。弋山在西北。故黄国,今黄城是也。北齐时(550年~577年)丿在今河南潢川县置定城县,属定城郡;前身为弋阳郡治弋阳县。《十道志》曰:定城,本汉弋阳县。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书·地理志:又名《汉志》。东汉班固撰。
正史书中的地理志,系班固《汉书》所创立。二十四史中有十六部地理志,成为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国的国土在周朝也不是只有五十里的方圆。查《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 江南道三载﹕隋开皇三年罢郡置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七里。八到中,北至光州三百六十里。
由此可见,黄国为诸侯,封疆方四百里,黄陂、黄州、黄冈都在封疆方四百里之内。黄国的范围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交界处。周时存留的黄国,位于河南东南部、湖北东北部一带,沃野千里。
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从夏朝2148公元前到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古黄国共存续了一千五百年,相当于我国自东晋起,历隋、唐、宋、元、明、清朝年数总和,延续繁衍约50代子民。诞生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的黄州府和黄陂县,正处于战火连绵、社会动荡、朝政更迭频繁的年代。

南北朝时期,黄州地域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周大象只有两年灭亡。杨坚即皇帝位,定国号为隋。黄州府和黄陂县取名于黄,既有不忘故国之情,又寓千年兴盛长治久安之意,还有安抚大批黄国移民之心。
窃以为,做历史分析除了要重真材实料,还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若脱离时代背景,用现代的理念框架去投射过去的历史,用来当作推翻古人“结论”的证据,那就会“扭曲”历史真相。
还有,千百年来的“定论 ”的一些东西,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了无数学者专家的成熟思考、锤炼和考证的,也是被世所公认的,不可随意修改,特别是地名文化,还会涉及到大众情感归属问题,更不可马虎对待。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喝酒

我的文学原乡黄州

鄂东地区亟待开发的六大文化

故乡黄冈,等你归来

黄冈最新宣传片

美丽家乡黄冈

我爱的两个人走了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

鄂东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 "阅读原文"留言      👉本平台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