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暑期深度共读简报【5】
——汝阳暑期深度共读简报——
【第五期】
2019年7月20日
目录
共读回放
02/新网师暑期共读第五日综述……王辉霞
学员心声
11/赋予意义 编织生命……苏天平
12/说说“兴趣”……198075赵兴乐
13/如何确定良好的教学目标……173187 王辉霞
14/目标与目的……184298徐晓彤
15/不要让经验束缚我们的思维……赵会品
16/拂去岁月烟尘 触摸经典脉搏…… 王珍
17/给经验寻根求源……184227冯姗姗
19/学会让文字入耳入心…… 张延勤
20/心随而至“共读乐园”……184244郭小琴
23/“啃读”共同体的力量……183978 刘玉香
共读回放
新网师暑期共读第五天课程综述
整理:王辉霞
今天又是丰硕的一天,今天共读了三章内容,分别是《兴趣和训练》、《经验和思维》、《教育中的思维》。
在今天共读之前,郝老师先给我们讲了阅读的三重境界: 分别是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我之间的对话。即先进行总结梳理,深入文本当中,理解词、句、篇章的意义,这是第一重境界。有关第二重境界,人与他人的对话,郝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打乒乓球的例子:我抛出一个球,对方要回球,这样就是一个来回的过程,而不是大家都在发球,看似都在发言,实际上没有进行有质量的对话。郝老师说这种情形,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另外,有时候的对话,把“人”与“观点”混为一谈,其实反对观点,不等于反对人。要把人与观点分离开来,聆听比言说更重要。但是这要求我们言说的时候,语言精确,要言不繁,表达清晰,有条理,有逻辑,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需要举例,例子则能起到举一反三,帮助理解的作用,否则例子就成了干扰,当然,言说最后还要总结观点,明确要点。关于第三重境界比较容易理解, 阅读要联系自己的经验,能够打通自己的生命。
下面,根据郝老师的解释和大家的讨论,把这三章内容做以下综述:
第十章《兴趣与训练》
(P137-152)
一、兴趣和训练的意义
二、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三、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
有关于第一节“兴趣和训练的意义”,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郝老师提出了以下问题:1、杜威所说的兴趣与我们平常说的兴趣有什么区别?2、本篇指出了我们教学当中的哪些不足?3、叶公对龙真的感兴趣吗?4、兴趣与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1、杜威所说的兴趣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兴趣有什么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文章当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杜威所讲的兴趣,与我们所讲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日常讲的兴趣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禀赋,情感的倾向。而杜威所讲的兴趣是指因为参与者和正在进行的事情休戚与共,事情的结果和他息息相关,他的命运或多或少与事件的结果攸关,那么他对这件事就是有兴趣的。我们看看书中的两个例子就明白了:一个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那么,这个囚徒就是一个旁观者,他对下雨没有多大的兴趣。参与者就像一个计划着第二天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尽管不能用现在的反应影响第二天的天气,但是只要推迟计划中的郊游,就可以影响未来的事情,那么对他来讲,他对下雨这件事就是有兴趣的。再看另一个例子,一个人看到一辆马车向他开来,可能会碰到他,虽然他不能阻止马车的运动,如果他能及时预见到结果,他至少能避开马车,有些时候他甚至能比较直接的干预车辆的行进。那么对于他来说,他对行进当中的马车就是有兴趣的。因此,一个参与者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方面是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一方面是采取一种行动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防止较坏的结果。
2、本篇指出了我们教学当中的哪些不足?
关于兴趣在教育上的地位,一些贬低兴趣的人,首先是夸大兴趣的意义有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然后又把这个意义孤立起来。他们所谓兴趣,不过是指一个对象影响个人的利害和成败。他们把兴趣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隔离起来,使他们变成仅仅是个人快乐或痛苦的状态。就教育方面,他们认为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这种方法被污蔑为“软的” 教学法和“施粥所”的教育理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
(那么,怎样补救这种错误的做法呢?补救的办法不再归咎于兴趣的理论,也不在于寻找某种取悦儿童的诱饵,使他们注意所不喜欢的材料,而在于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这种材料能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这种材料的作用就是它的兴趣。如果我们的教材有这种作用,就不需去寻找使材料有兴趣的方法,也不需诉诸专断的、半强制性的努力。)
3.叶公对龙真的感兴趣吗?
兴趣这个名词的通常用法有三种意义:1、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即非常投入);2、遇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能够有持续的关注);3、个人的情感倾向。根据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只是在情感上喜好龙,并不是真正的对龙感兴趣,否则就不会出现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和故事了。
4.兴趣与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兴趣和训练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对立的。首先,兴趣是基础,没有兴趣,就是思考,也会是草率的和肤浅的。此外,要有坚持的行动,兴趣必不可少,这一点更为明显。此外,不加训练的兴趣也不是真正的兴趣。
郝老师用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解释,让我们一目了然,豁然开朗。浪漫期需要与孩子的生命打通,用自由、丰富激发孩子的好奇,并且有进一步探究的期望,就是让孩子对知识感兴趣;但是浅层次的兴趣很容易消退,需要精确期的训练阶段,领会知识内在的原理。尽管训练是痛苦的,却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过渡到综合期,重新回归自由与浪漫。
郝老师说兴趣要有行动,能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联结,并产生意义。兴趣为训练提供了动力,训练提升了领会内在的原理。
第二节: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这一节与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郝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心智培养的误区是什么?杜威有什么看法?
有关限制培养的误区,主要是在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也就是“儿童与知识”“生命与材料”“课程之间”,“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以及“认知与情感”的隔离,只有训练,没有兴趣。按照杜威的观点,该怎么办呢?郝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观点为我们解释。
“教学观”,比如新教育倡导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尽管可能是一种机械的行为,但是为第二重境界奠定了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魅力,复活知识的能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生活与生命达成共鸣。用这三重境界来组织的课堂,明白知识与学生的关系,就能解决心智培养在教学里面的割裂。
“课程观”则是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因为生活是整体的,不是物理生活,化学生活,地理生活等等。我们要有一个大的课程框架,学会整合,整体领会,与学生的当下产生意义。
“儿童观”尊重儿童生长的规律与儿童当下生命打通。
“学习观”学习可以发生,需要五个条件:动机、习惯、训练、情绪、认知和基础。
第三节“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本部分的内容主要谈论前面两节理论上的错误,表面是学校实施方面的错。实际上,这种错误观念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只有教育者转变他们的理论信念,虽然也可能做出更有效,有效的努力改变社会条件,但是并不能消除困难。尽管我们不能改变社会条件,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去做一些机械表面的工作,而是勇敢的从事改造工作,并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个工作。
第十一章《经验和思维》
(P153-166)
第一节:经验的性质
1、什么是经验?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文中有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验这一概念:一个孩子仅仅把手伸进火焰,这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一个人被灼伤,如果没有觉察到另一行动的结果,就只是物质的变化,像一根木头燃烧一样。由此可见,经验必须先有行动,然后理解事情的意义以及产生的结果,并能指导未来的行为。要认识到经验与未来的关系,否则就是任性。
2、经验与教育有重要关系的两个结论
(1)经验本来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它本来就不是认识的事情。(2)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只是在这个程度上,经验才含有认识的作用。
3、怎么理解“词是观念的摹本,但是,很容易把词当作观念”?
词只是片面的词语,只有通过与外界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才是观念。
第二节“经验中的反思”
1.思维或反思:
所谓思维和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按经验所含思维的比例对比两种类型的经验:先做一件事,等到失败了,又做另一件事,一直尝试下去,直到偶然碰上一件事成功了,我们就采用那个方法,作为以后过程中单凭经验来做的方法。我们发现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但是没有发现他们是怎样联结的。另外,有些经验是研究型的经验,我们进行分析,考察处在中间的东西,你便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我们洞察力的扩充,使我们对将来的预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
思维就是把我们经验中的智慧的要素明显的表现出来。它使我们有可能行动有目标。它是我们所有各种目的的条件。一个最明智的人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更广泛地、更细致地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从已经被注意到的东西中,更谨慎的选择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恰恰指向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这种考虑周全的行动的对立面就是墨守成规和任性的行为。)
2、刻舟求剑属于什么行为?
首先,请看墨守成规的行为与任性的行为的的区别: 墨守成规的行为,把习惯的事物作为预料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全部标准,而不顾他所做的特殊事情的种种关联。任性的行为把此刻的行为作为价值的标准,不顾我们个人的行动和环境势利的联系。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刻舟求剑属于任性的行为。
3、杜威眼里的思维。
杜威认为,思维应该深入情境之中,又要跳出情境之外,并且与情感有关联。
4.思维与我们的关系:
郝老师给我们讲到人与人核心的差别就是思维。生活中的问题,本质上都是思维的问题,世界复杂还是简单,也是思维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呈现了思维,却不去审视思维。问题是思维有准确性、逻辑性、相关性、重要性,还有深度和广度。让思维公正,思维还源于经历以及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潜移默化,对我们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除非我们有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潜意识的,会造成不同的人格。
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维
(P167-179)
本章是继续第十一章进行的。主要讲“教学方法的要素”。
1.主要内容:本章内容比较单一,教学的各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就统一到什么程度。我们谈到思维的方法。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因此,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通的,这些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及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的展开他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2、什么是暗示?
暗示也叫预示。通过已知的资料,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可以这样说,一些丰富、统一并与学生相匹配的资料,可以让学生产生“暗示”,然后通过验证,完成一种创造。
思维发展是暗示不断改造的过程,是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衣着整举止落落大方的人,我们就有一种心理暗示,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很有素养的人。相反,当我们发现一个身着褴褛、看起来灰头土脸的人,心里的暗示告诉我们,他可能是流浪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暗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3、如何给学生正面的暗示?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总之,应该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并使之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纵观今天所讲的三章内容,不仅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也对我们的读书生活或工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学习杜威,通过杜威的思想和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理解我们的生命的意义,确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学员心声
赋予意义 编织生命
苏天平
在共读第三章的过程中,郝老师提到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人的成长会有所不同,原因是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很重要,但对环境的理解也很重要。
我们和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当中,在精心创设的各种环境基础上必须加以解释。因为,彼此知道做事的意义,才能够将意义编织在生命当中,也就是新教育中所说的编织生命。怎样编织生命?首先,老师要提升自己的解释能力,用各种方式赋予所做事的意义。比如,和孩子共读共写、教师给家长写信。除了用书写的方式加以解释之外,还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加以解释,比如说和家长的一对一约谈,再比如制作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册中,用视频记录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体会到生长的意义。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也要引导孩子对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意义进行解释。比如说,班级中所有的规则约定,都需要和孩子共同商议生成。如,同孩子共同讨论班级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哪些岗位,班级当中的岗位不是由班主任规定的,谁是什么班干部,谁要承担什么责任,而应该由孩子自主去发现岗位。实践证明,孩子可以想出很多老师想不到的岗位,这些岗位能够把班级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比如说餐厅厅长、鞋柜管理员、植物维护员、楼道管理员、地面美容师等等,孩子自己发现岗位,自己认领岗位,自己商议、制定岗位职责,孩子们就这样把班级事情当成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当然能够用心去做好,这也就让每一个人都融入班级生活当中,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成为自己的老师。
在读到“官能说”时,讲到在社会上有各种培训某种官能的培训班,比如速算、速记、记忆力、注意力等,我原来以为这样的训练班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差一点就给孩子报班学习了,但通过共读我明白了这样的培训从理论上说是不科学的,没有作用的,因为它割裂了各种能力之间的联系,专门训练某种官能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有多少因无知产生的错误伤害了学生。
愈发觉得坚持阅读经典非常重要,他会增加人的理解力、判断力等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将经典通过啃读编织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提升教育品质。
(四川省成都市万汇学府)
说说“兴趣”
198075 赵兴乐
我们经常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兴趣是什么?我们几乎未经思考。《叶公好龙》中,叶公对龙有没有兴趣?估计多数人会模棱两可。
今天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0章时,才对“兴趣”一词有了一定的理解。杜威所说的兴趣有三种意义:1.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2.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3.个人的情感倾向。对照杜威的观点,加上郝院长的生动的解读,我才对“兴趣”有了新的认识。
郝院长说:兴趣应指从起点到终点过程中的整个状态,它与结果紧密相连,兴趣具有愉悦感。并且举了非常形象的例子:叶公对龙是没有兴趣,因为他没有对龙作研究;李四光对家门口的石头是有兴趣的,因为他一生都在研究思考它;保姆对孩子没有兴趣,母亲才对孩子有兴趣。当然,即使保姆对孩子有兴趣,这种兴趣与母亲的兴趣相比,差别也是什么明显的。
学习本章之后,反思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许多做法,真的都是不够科学的。特别是低段,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有兴趣,往往乐此不疲地运用奖励小红花、小旗帜等小纸贴,或者齐声说"棒,棒,你真棒!"等刺激手段,来引诱孩子们认真听课。我们老师真正应该做的,要从教材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起点,认真做好备课,选取能够使孩子们卷入其中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饶有兴致地学习。用郝院长的话来比喻来形容,就是让"药"本身好吃,而不是加上“糖衣包裹”!
还有我们教师写论文或总结时,都会反复强调自己对教学工作如何地保有兴趣。可实际上职业倦怠或多或少都存在。如何才能解决职业倦怠,方法只有始终保持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强化业务素质,提高职业认同感。如此才可以正大光明地说,我对教学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真的感谢此次学习,不断颠覆我们原有的认知,我们不断在碰撞交流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的动力!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如何确定良好的教学目标
173187 王辉霞
对于每个老师来说,制定教学目标是很普通的事情。但这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点。但是,设计出良好的目标实属不易,需要我们有很好的专业素养。
今天,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学习了“良好目的的标准”,对如何制定良好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按照杜威的观点,我们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是能促进活动自由开展的。比如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个人射击,通常情况他觉得靶子是目标,但是实际上,这个靶子只是他心里希望进行活动的标志或符号。严格的说,击中靶子才是真正的目标。这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文章不是目标,会读并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才是目标。更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才是目标。因此,我们设计目标时一定明确什么是目标,然后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还要根据目标来展开。
书中另一个例子,一个人瞄准一只兔子,他所要做的是立刻开枪,这是一种活动。目标是捉到兔子,因此不是开一枪就完事了,而是要跟着兔子跑,从而最终能捉到兔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目标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促进活动进行下去的因素,实现目标的活动还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目标应该根据当下问题来确定,从活动以外强加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这种目的始终被看成固定的,是因为外部的目的把手段和目的分离,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始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那么,什么是活动以外强加的目的呢?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根据学生个体来确定,况且目标是统一的。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没有办法达成的学生来说,就是外在强加于活动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分析文本,根据文本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然后结合课标的标准以及培养人的终极目标设计课时目标。但是,按照杜威的观点,这种目标就是强加于学生之外的,是需要警惕的。那么如何来设计呢?首先,一个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其次,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让我想到一节英语阅读课,我们可以在师生互动中,与学生一起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比如说识记单词、理解文章大意并回答问题,然后读后仿写,然后由此展开活动。例如,单词的学习是一个课前目标,一旦达成,也就变成理解文章的一个手段。理解文章是目标,达成后,也就变成解决问题的手段。解决问题、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等是目标,也可以是读后仿写的手段;如此一来,每个教学活动显得很有序,有逻辑有条理,并环环相扣。这样就自然而然达成本节课总目标。
比如这次共读活动,学习杜威不是目的,能把杜威的观点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促进我们的教学更优化,让教学更有效,则是我们学习杜威以及其著作的目的,也是实现我们理想课堂的手段。
目标与目的
184298 徐晓彤
今天《民主主义与教育》共读到了第九章,对于第八章中提到的目标与目的,我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章中118页提到:所谓目的,就是对行使一种职责,所要求进行的观察、观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任何目的,只要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这个目的就是有害的。
书中116页提到:目标这个名词是有暗示作用的,因为它使我们把某一过程的终点或结局放在心上。
书中117页说到:在每个阶段,他都有实现他的目的的经验;延缓的目的,即目标,只是使他的活动保持全面地自由地进行下去的前景。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出来,目标和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基于文本,我的理解是:相对来说,目标是短期的,或者说是短时间内要达成的结果,而目的是长期的,标志着我们所从事的未来方向,我们在任何时候的任何行为都要涉及这一目的。目标和目的有一定的联系,目标应该具有连续性,也是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
郝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其中开展教研活动这个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说教研活动是不是就是为了上几节研讨课,学期末有资料拿出来被检查?这样的话,教研活动就没有目的,只有目标,只是实现了教研的目标。至于这件事情完成了以后,产生了什么意义和价值呢?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们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的原因,因为参加活动并没有带来提升与收获。
的确,我们往往忽略了活动的意义,只是注重了做没做,做的意义在哪里,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
书中提到了良好的目的的几个标准,分别是:一是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在情况的产物,二是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必须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三是目的必须使活动自由开展。
基于以上几点,我想,如果一个教研组要确定目的,应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那么这个目的应该是根据教师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比如现有的教师结构是怎样的,应该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到什么程度,同时根据情况对目的进行灵活的调整,最后确保教研活动自由地开展。
对于这一部分,我还有个困惑,在序言部分,还有118页都提到教育本身并无目的,那么第八章所讲的教育的目的,这二者矛盾的吗?如果不是这里又应该怎么理解呢?(编者注:其实,杜威理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恰在教育的无目的中我们完成了对目的的设计和实施。)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实验二小)
不要让经验束缚我们的思维
赵会品
今天跟着专家们朗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兴趣和训练的关系在郝老师的讲解下我也能理解一点了。
每一个兴趣的开始都是从浪漫开始。这就想到了我们上课。一节课首要的任务就是浪漫。比如讲课文《五彩池》,首先让学生了解到的就是五彩池的样子,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图片 (编者注:此处要防止学生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视频和图片上,忽视了将要学习的内容),在大量让学生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就是精确阶段。精确的过程就是五彩池的详细讲解,它的地里位置,它的形成原因,这些学生们通过阅读文本都能自己找到内容。不需要大量的讲解。老师讲解的主要是文章所包含的写作技巧,我们遇到这样的文章可以怎样来自己学习。写作方法找到了,就可以触类旁通,再来读其它和五彩池相似的文章。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的同时又再次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如此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学习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其中在讲思维的产生中郝老师列举了褚时健的例子,褚时健不迷信经验而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的事业从而取得了成功。
他的人生几经起落:早年丧父,辍学、烤酒、种地,以此帮母亲谋生;青年,重新求学却遭遇战争,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没能逃脱“右派”的命运,却能埋头搞生产,所在糖厂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年过半百,接手玉溪卷烟厂,将其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褚时健也成为“亚洲烟王”。然而,巅峰跌落……当他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时,已成橙王。拜访、学习甚至膜拜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蜂拥哀牢山……他以70多岁高龄重新创业的故事,激励和影响了无数的人,褚橙也被称为“励志橙”
88年丰富、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过招不断,碰撞不断;他的个人故事紧贴着共和国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他的生活里有着生离死别,荣辱变换……人生经历当得上“传奇”二字。
褚时健子所以有这样的传奇是因为他从来不迷信经验,就像农民他们依靠经验依然是农民。
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影响。不管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学校生活中,暗示都是举足轻重的。你暗示老公做的饭好,他会加倍努力做更好的饭,你暗示孩子功课好,他就会用更好的努力来让功课更好。在教室也是这样,你暗示今天的值日生打扫教室好,下一组肯定会更努力。你暗示谁的字写的有进步,他会用最好的字来等着你的下一次暗示。
所以在生活中利用好一切能让事务变得美好的暗示吧。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小学)
拂去岁月烟尘 触摸经典脉搏
王珍
共读第四天,感觉渐入佳境。
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当作一部经典大片来看的话,前六章是序幕、是铺垫,到第七章,领衔主演——“民主”闪亮登场,精彩才正式开始。
本章“教育中的民主概念”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人类联合的涵义、民主的理想、柏拉图的教育哲学、18世纪的“个人主义”理想及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
在系统的阐释了“人类联合”,即“社会”的涵义与标准后,杜威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开拓的时代,都和过去各民族和阶级之间从相互封闭到消除隔阂相应。甚至所谓战争的利益,也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冲突,至少加强他们之间的交往,从而偶然使他们相互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到了现在,旅行、经济和商业上的种种趋势,已经打破外部的障碍,使各民族和阶级相互联系更为密切,更为明显。这种物质上的空间接近在极大程度上还有待于促进智力和情感的意义”。
这些人类联合体的特征,让我浮想联翩。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与外来民族融合的历史。从强盛的汉朝开始,中华民族就与外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丝绸、瓷器、茶叶、香料、象牙……一条丝绸之路,承载了多少文明的成果!及至唐、宋、元、明乃至今天,全球交往愈加频繁,互联互通如此的密切,人类共享世界文明的成果,地球早已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其他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节“民主的理想”紧承前文,在判断社会的两个标准的基础上,概括出民主社会的两个特征,即“有着数量更大和种类更多的共同利益,更加依赖对作为社会控制的因素的共同利益的认识”。“不仅表示社会群体之间更加自由的相互影响,而且改变社会习惯,通过应付由于多方面的交往所产生的新的情况,社会习惯得以不断地重新调整。”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全国人民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对内改革,指定一系列适合国情的方针政策。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积极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中国这艘巨轮,正沿着正确的航向,披荆斩棘,驶向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杜威继续阐释:“在教育方面,我们首先注意到,由于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整,这就使民主生活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的和有系统的教育……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解释:民主社会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新网师,我们也是一个共同体,一个民主社会。在这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我们共读经典,共同书写心得体会,共同营造润泽的教室。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淘洗,《民主主义与教育》没有与时代隔绝,反而以强烈的穿透力指引着我们前行。
(河南省商水县汤庄一中)
给经验寻根求源
184227 冯姗姗
匆匆的一天又过去了,从来没感觉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好像一点点开始认识杜威了,最重要的是,之前做的很多事情从这里找到了根源。
书中说经验主义靠积累,专业主义靠研究,郝老师解释说中医是经验主义,西医是专业主义,这让我想到,现在学校领导特别器重年轻老师的根源是不是在这里。
书中说“专制政府所要求做的活动,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低级活动——这种政府只是唤起被统治者的恐惧本能”,这句话让我想到班级中老师跟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一起度过教育生活,而是把自己演化成专制者,那么孩子定会是异常恐惧的。
书中说“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有同等的授受机会,必须共同参与各种各样的事业和经验”,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绝大部分老师总是占用孩子们的所谓小科时间来给孩子补充自己课上的内容,严重抹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快乐。
书中说“他们的智力被缩小到关于货物的生产和销售。在这种狭隘的范围内,他们也能发展非常敏锐和深睿的智慧,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由于忽视重要的社会因素,终是心不在焉,并破坏了情感生活。”看到这段话我非常难过,每个孩子都是有丰富感情的人,部分地区却把他们当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在教育教学中搞题海战术,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将来好;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有其特殊性的,现在却因为他在流水线上不能同步便劝其退学。说真的,我从事教学十九年,碰到的问题学生都不可想象,可还是平稳地让孩子上到了小学毕业。但愿更多的老师能够读到这样的经典,能够理解孩子。
书中说提到的柏拉图教育哲学,我共鸣太深了,我带的09级那批学生,我就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努力训练,小学毕业时便进行了个性化展示,有的孩子出了自己的诗集,有的孩子展出了自己的画展,有的孩子展出了自己的彩泥秀,有的孩子开了自己的历史专场、军事专场……有机会一定要买来柏拉图的《理想国》好好读一读。
卢梭说“儿童总是不停的动;久坐的生活是有害的”“自然的意思是先强身体,后练心智。”这也就是说儿童的好动是天性,我们应该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所有行为背后的意义,儿童身体健康的背后是自信。
随着深入地阅读,书中提到的人物和观点越来越吸引我,自我感觉这应该就是打开我读经典的一条通道,读起来吧!
(山东潍坊新纪元学校)
学会让文字入耳入心
张延勤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人并不是突然死去的,而是慢慢死去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自己的记忆中,而当这些记忆一点点消失,我们就在一点点死亡。但记忆是不可靠的,如果你不记录你的生活,你就在一点点死去。”写作不但可以记录我们的生活轨迹,还可以描绘我们的思维变化,是成本最低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方式。写作,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提高思想深度,反省自身,明明知道这些好处,但我却很打怵写作,因为,我还是写不好我想表达的东西。今天我听了郝院长的课,又看了他写的文章,触动很大。
下午刚上课不久,郝院长就讲到了关于怎样做好演讲的问题。他说,首先要明确你要达到什么目的;第二,你要根据目的设计说什么,怎么说;第三,你设计的演讲目的是否符合听众的需要;第四,演讲中为了支持你的观点要不要设计故事?设计什么样的故事要看听众,要不要设计故事也要看听众,高端的演讲就不要涉及故事。最后,还要注意,设计演讲内容前,要先预设结果,预设障碍,寻找能解决问题的资源,找解决办法,再看看演讲的内容要设置几个阶段。听了这段话,我心里豁然开朗,演讲稿一直是困惑我的题材,也一直没能拿到演讲比赛的一等奖,看来不仅仅是普通话和演讲技巧的问题,组织材料更是个大问题呀,说到家,还是文字功夫与思维功课没做好。
与此同时,我想起了今天郝院长发的《一辈子学习写作》这篇文章,文中写到“阅读难,写作更难。”“如果没有写作,我虽然不会因此死去,但生命一定会失去许多光彩。”郝院长的文字功底这样深厚,还说出这么谦虚的话,着实让我汗颜,不过也有窃喜,原来这么厉害的人写作也是有困难的呀,那我有困难那不太正常了吗?
关于写作,虽然从小喜欢涂鸦,还真不敢说我这就是写作,因为档次不高,只能算是我手写我心。文章的遣词造句和结构都不够严谨,有的现在读来逻辑也不严密,总的来说还是层次低。
自从2014年加入新教育实验,我放下十多年的记日记的习惯又不得不捡起来了。记得当时我们区要求写学生成长故事,每天都要写,而且要发表在开发区教育局的网站专栏。开始时,我就只能写几句话的,类似小新闻的东西,配上图片发出去。在坚持了大约两周的时候,文字中出现了关于学生的小故事。一学期过去了,我已经为学生准备了一堆故事,而且我们的班级博客建立了,家长配合孩子发送到博客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两年之后,随着我们的班刊和班级文集的诞生,我们的班级博客点击量超过一万多人。一年后,我的班级叙事故事也在我们区的班级叙事中获得一等奖。2016年,我加入了新网师,写的东西渐渐地多了起来,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第一学期,印象最深的是郭明晓大姐带我们学《生命叙事剧》课,八次预习作业,还有最后的过关作业,一次次下来,最后也不觉得无从下手了,这次学习,教会了我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如何做童话剧。真的偶尔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开始时的确是难写,真的看着键盘,不知道敲下哪个键才好,慢慢的,就不那么难了,而且估计一天不写,就觉得像少了点儿什么似的。
叙述故事不再为难了,接下来又有困难了,而且这次还真难堪了。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学校要举办女教师代表演讲会,我代表我们级部参加。本来主题要求是《正面管教》报告会的感悟,我也基本按照要求写好了,我是结合后进生转化和课堂教学来说的,不过大家不喜欢听。可是演讲会要求讲这个呀,其他级部老师们上去之后有诗歌朗诵的,有不按主题要求写的,但是还很受欢迎。
对照今天郝院长讲的课,我反思自己当初不受欢迎的原因。首先,就是没有考虑学校里老师的需求。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我们举行的演讲比赛,大家已经比较疲劳,演讲内容不够有活力的话,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再就是这个时间点大家想回家休息的多,演讲内容时间长的话,大家更不愿意听,何况我里面也没有故事,激发不起老师们的兴奋点。这些问题当时我都没有考虑到,所以,最后大家不是很喜欢我的演讲。因为不明确大家的需求,写的内容不合适宜,所以没有满足老师们的需要,就不受欢迎了。
既然文字能改造我们的思维,记录我们的生命轨迹,那就写下去吧,努力让我的文字能走进你的眼中、心中。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川小学)
心随而至“共读乐园”
郭小琴
家务杂务致使不能前往河南汝阳参加“2019新网师专家首期暑假深度共读营”活动,很是遗憾。但我把这次一周共读营感受说成或者说解释成“乐园”,因为是参加共读者由衷的心愿、由衷的向往与由衷的参与。任何事情只有是主动的、兴趣的、积极的才是愉悦的,以苦为乐的,才可能受益、收益其中。事实上,在每天的线上追随的过程中尤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是乐园。
一、“乐园”颠覆了“围城”理论
“在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不单单指钱钟书《围城》中对婚姻的形象比喻。在现实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是如此的心理感受,而新网师的共读却尤如一块磁性很大的吸铁石把一群铁了心走自我成长之路的人吸了进去,进去之后便不再想着出来,而是尽全力生长起来。我作为城外的人,身不能至,心已陷入。除了羡慕便是跟进。冯文良老师一开始的定位我便感受到此次共读的分量所在,他这样写到,“今天虽是阅读译介者的序言,老师们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认真啃读,不放过一处疑难。领读加讨论的方式,使读书氛围认真与热烈交织,深度阅读效果显著。”介绍杜威的生平与时代,郝老师提炼出“读书可以使平庸的人成为教育家”的观点,令人深思;在阅读杜威批判诸教育流派的一段文字之后,郝老师适时引导大家注意各流派的历史贡献,这种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也启人心扉。此次读书最大的收获还是郝老师运用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现象的分析,学理依据充分,切中肯綮,为老师们解读经典提供了示范”。我的小妹智静说“在这样的教育净土里,能与这样一群同样尺码、而又比我优秀很多的人共同生活七天,作为一个新教育的忠实追随者,我怎么可能掉队?又怎么舍得掉队?”我说,这样的团队里怎么可能掉队!准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是准备拼了命的啊。人啊,一旦“舍得一身剐”,只能是向前进;自身的火种一旦被点燃,只能是绽放;兴趣和工作一旦接轨只能是投入。这个围城,进去的不想再出来,围观的则越来越靠近,直到走进,直到卷入。
二、遇到郝老师真好
认识郝老师之后才知道了到了读书的魅力,读书对生命和生活的影响力。逐渐感受到:像我这样感受的人从几个到几十个乃至无穷;逐渐感受到“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不是荣誉而是具体的内容。粉丝们不是单单追随而是生命的共鸣。郝老师今天午夜12:30发在群里的思考直击当下的教育,反应的不仅是洞见的深刻和尖锐,更是我们如何做真正的教育人需要拥有的担当品质和正向思维。他这样写到“今天的问题是,理论不像理论,实践不像实践。不是实践没有水平,而是理论更没有水平。教育的实践被理论的口号所迷惑,而不是被深刻的理论所推动。教育缺少强有力的理论领导,而迷恋行政权力的‘指示’。教育理论不仅常常不受欢迎,而且还经常受到鄙视。引领教育实践的不是理论,而常常是文件和‘指示’,甚至是心血来潮的领导意志。在今天,教育普遍缺乏对理性的尊重和信仰,热衷于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变换,把教育的改革看作是一场游戏和运动。针对这一问题,叶澜写到:‘任何研究的价值从来不纯粹由方法决定’。在她看来,任何方法的运用都不能离开思辨。她以实证方法为例,认为即便是‘实证方法本身也是思辨的产物。’可见,理论的洞见和敏锐对于教育思维来说是多么重要,甚至是决定命运和未来的。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对教育理论的热情和信仰,去除急功近利的游戏心理。刘燕楠认为,每一次思想认识的变革,必然会推动教育学科与实践的变革。这种‘自我意识’的萌动和觉醒,首先是理论者的反省,接下来便会伴随着实践者的超越。叶澜强调指出,教育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形式不是直接的,但它却具有‘总体性、根本性、动力性、透析性和方向性’的力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理论的贫乏甚至比实践的贫乏更为严重。没有理论的创造性,却寄希望于实践的创造性是不可能的。”有这样的领读人、领头雁,我们怎能不在啃读和实践的路上奋力前行。
三、从感受杜威者中感受杜威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肯定是要啃读的,只是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当下只能是紧跟每个读书营里专家的感受来感受。现场啃读、共读的过程被战地记者郭丽丽、徐晓彤、马增信等报道的一览无余,周娟园长的思维导图把章节勾画的很是清晰,太过瘾了。读着一篇篇学之思、读后感、实录文,我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每位网师人专注、沉思、奋笔的神情,好令人感动,真激发人学习的激情。于是每期每篇不落,每天期待下一期,每次都为本家老弟总编郭良锁老师的健康祈祷。不读原著不可能有切身的感受,就把感受感受者的感受当作啃读前的预习或者是预习题吧。
1.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实际上是有目的,为什么他又说无目的呢?
2.教育无目的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有什么价值?
3.比较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差异呢?
4.怎样理解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
5.什么是真正的“做中学?”
6.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什么的职能?
7.教育即生长?
……,……
把书友们的黑体字当做重点,把章节的标题当做疑问,渐渐地在没有文本的情境下有了一点点的感觉,虽然知道是肤浅的感受,是碎片的收集,值得欣慰的是自己在努力中。
昨晚就给自己布置了今天从太谷返西安时的动车上,要写写对深度共读营的感受。此时如期如愿便是欣然。
接下来继续心随共读乐园。
(山西省定襄县第二中学)
“啃读”共同体的力量
183978 刘玉香
汝阳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已经进行到第四天,今天上午共读第七章。上午结束的时候大家一看时间已经12点10分,比预定时间11点30晚结束了40分钟,但是共读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看时间,也没有人提示郝老师说时间到了,大家都只顾在共读的氛围里去探寻知识的魅力。共读结束以候,才习惯性的拿出调成静音的手机,看一看有没有应该处理的重要事情,学习都已经完全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这个暑假大家拿出宝贵的时间相聚汝阳,排除一切干扰,来共读经典。这次共读大家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去阅读经典,通过读难度高的文本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会了读经典并且养成深度学习的好习惯,这也是组织是这次共读的美好愿景。
因为这本专著的内容很难懂,整本书的解读都是大家逐字逐句的朗读,然后由郝老师进行解读,讲解时间之长、工作量之大非常人所能及。郝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先备课,第二天给大家进行讲解,引领大家站在杜威的时代看杜威;以现代的眼光分析杜威;结合当今的世界教育形势去理解杜威;让大家结合自己的教育生活案例分析杜威。大家在郝老师精彩的讲解中沉醉不知归路,郝老师的声音由清脆变得浑厚,今天我已经听出了嘶哑。我多想能用心灵和大师对话。我用心听、瞪大眼睛看、认真记笔记,生怕错过郝老师解读的精彩语句。我也多想对郝老师说声,您辛苦了,但是我明白唯有我们的满满收获,才会对得起这次共读的郝老师的辛勤付出,也只有把学过的知识,智慧的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去,才会不负这些美好的时光。
每晚共读都有简报发出,郭良锁、马增信老师每天晚上,需要把我们晚上写出来的稿件,整理再进行编辑和排版。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忙到第二天凌晨3、4点。第二天8点30他们两个人又都精神抖擞的和我们一起共读。还有做课堂综述的老师,他们除了听课每天还要把郝老师讲课内容,以及大家的发言讨论内容详细的记录,因为简报老师等着用他们的文章,他们更是饭都顾不得吃,午休都没有歇过。民主与教育里面讲到教育环境,郝老师就是我们的环境,郭良锁、马增信老师是我们的环境;全部共读的老师都是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大家为了知识而团聚,为了爱好而执着,为了幸福的梦想而上路,一群人最美的模样,就是生活中读书的背影。
一群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为共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相聚于河南汝阳,大家自由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杜威、黑格尔、福禄倍尔、罗素、王阳明、孔子、朱熹……中外哲学思想在这里碰撞升华,杜威是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知识的重新建构。民主主义在这个团队里得到最好的诠释。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得到最好的应用,这就是我们新网师人的前进密码,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共同体。亲爱的朋友,我已经上路,您准备好了吗?我愿领着你翱翔蓝天。
2019/7/19
(河南省辉县市文昌中学)
《新网师周报》编辑委员会:
李镇西 郝晓东 郭良锁 孙 红 豆小静 于 宁 马增信
王振强 王振铭 卢雪松 苏翠珍 智 静 陈 娥 张海英
本期编辑:王辉霞(特邀) 马增信 郭良锁
2019年07月20日
投稿邮箱:xwszbbwh@163.com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